闫喜焕,张 立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现阶段,在党委领导的“大思政”的格局下,探索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路径意义重大,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协同育人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合作”,注重扩大教育主体,实现教育主体的多方参与,通过促进多方的协同发展,以此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3]。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为例,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4]。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切实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是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全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的需要[5]。
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要站在加强党的领导立场上,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党政协调发展、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将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群体的政治觉悟、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将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整体提升学校育人成效。《纲要》中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尽管已经有很多高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协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主体的育人系统,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有些学校对协同育人的整体性统筹不够,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度不够,育人平台没能有效整合,存在着脱节现象,难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另外,协同工作机制缺乏工作标准,必然影响“三全育人”工作质量和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提升[6]。
队伍是开展工作的保障,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还存在年轻化、缺乏工作经验、事务繁多等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契合点的探究不够深入。
学院(辽宁何氏医学院)树立党政协同育人观念,启动“12345”育人工程。“12345”育人工程,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一个根本任务;运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教师的队伍以及学生思政助教团三支队伍的作用;大力弘扬学校的“四种精神”,即教育报国的爱国精神、留学创业的奋斗精神、科技产业的创新精神和公益慈善的奉献精神;塑造有梦想、懂感恩、求学好问、坚毅、注重结果五种品格的民族复兴人,打造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片。
学校党委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组织部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育人主体性和能动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年度资金预算中,按照本科学生人数和高职学生人数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把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和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应当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践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7],尤其是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辽宁何氏医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外,特别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与操守的养成。因此,学校不断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环节,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学校秉承“发挥优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原则,与雷锋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研学基地;与辽宁省全民国防教育协会联合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共建国防教育基地;与抚顺雷锋纪念馆合作共建雷锋精神传承基地;与沈阳市浑南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合作共建森林防火教育基地。学校各基地先后组织开展“学党史 颂党恩 传承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走进校园给师生讲雷锋故事”活动、观看“以致敬全国战‘疫’雷锋为主题的情景故事课”,组织“国防教育主题论坛”、“赞颂辉煌成就军民同心筑梦——朗诵大会”,以及“敬畏生命 共护家园”校园安全日主题教育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学校认真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要求,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思政助教团三支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为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学校于2018年成立省内民办大学中的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制度,制定实施细则,足额发放到位,让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切实感受到温暖,并增强这些岗位的吸引力、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各种困难,补足配齐思政课教师、本专科学生辅导员数量,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和政治理论学习,组织辅导员参加辅导员技能大赛和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工作水平。学校党委安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近一半学生党支部书记还担任学生科科长职务,肩负着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职责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工作的融合和工作的落地。
新时期的思政教育课程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对专业课程的单独运用,而是要将人才培养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8],于是学校着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学校党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专题学习和培训,鼓励他们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加强与其他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和创新素养学院通识课教师的联系,参与、指导各学院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活动,力争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每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学生助教团队伍,充分发挥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作用。他们在组织、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陶冶了道德情操,提高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一方面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搭建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沟通、课上课下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9]。比如,在“学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致敬祖国”实践活动中,他们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授课课件,组织专题培训,为2020年级全体学生讲解国旗、国徽、国歌诞生的故事,讲解违反“三法”的案例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累计宣讲191轮次。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学校创始人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积淀产生的四种精神,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打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牌和亮点。组织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同升国旗 共唱国歌”开学第一课暨国防教育基地落成仪式,师生同唱《歌唱祖国》,组织师生代表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首映,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盛典,面向师生党员开展“聆听初心故事、厚植爱国情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党日活动,都对厚植师生爱国情怀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共抗疫情、爱国力行”网络文化作品征集及展示活动、“弘扬抗疫精神致敬逆行天使”抗疫英雄进校园报告会等,将抗“疫”的战场转变为思政的课堂,引领学生充分认识到舍小家、为大家,有国才有家。学校的创始人也利用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的机会,给学生们讲国家、讲责任、讲使命、讲传承。
学校研究出台升国旗的管理办法,制定学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的“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制度,组织开展“三位一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祖国在我心中——学习“三法”、致敬祖国”主题班会和升国旗活动,加强捍卫国家尊严、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的教育。
学校将红色基因、感恩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将学习党史、弘扬雷锋精神纳入思政课,充分发挥了党建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组织开展“永恒的丰碑——雷锋精神专题展”“走进雷锋旅”、邀请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进校讲座等若干项主题学雷锋活动。成立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招募六千余名志愿者,长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据统计,每年都有数千名学生参加义务献血,近千名学生接受造血干细胞采样。近年来,已有两名学生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挽救两个家庭。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诠释医者精神。
校训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范畴[10]。学校牢记并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为全国尤其是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为医疗大健康产业输送了大批具备理性思维、独立人格、拼搏精神、知行合一的民族复兴人才。他们将校训中的“梦想、感恩、学问、坚毅、结果”五种品格融于血脉。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国家、省市级比赛,荣获多项荣誉。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辽宁何氏医学院,从协同育人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以及创新协同育人的载体等方面出发,开展“12345”育人工程,由党委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协同,凝聚合力,建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12345”育人工程的开展,既在青年学生心中播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也为他们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12345”育人工程为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