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洋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有极大帮助。在民办高校教育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而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则可以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良好的机会[1]。因此在实践中民办高校必须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力度。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行,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但是在实践改革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要在实践中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进一步探索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
在全民健身中,民办高校体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也尝试着不断改革,特别是在新一轮课改中,体育课时有了很大增加,体现出了国家、教育部对于体育教育、学生体质的重视力度。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重新审视其体系,通过更加科学的方式实现教育教学,以此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2]。
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是日常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学习项目,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体育运动丰富生活,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逐渐步入误区,过于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讲解,忽视了体育运动的健身性、趣味性,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重讲解、轻实践;重传授、轻探究”的情况,导致很多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参与体育的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全面健身的要求[3]。
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在阳光体育运动下,师生之间可以针对体育运动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同时阳光体育运动还能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各种体育项目中,各种团队类体育运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将阳光体育运动和新课改结合起来,结合时代要求,开展适应全民健身的体育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从当前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实际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在当前的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中,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教学目标单一的情况,教师过于看重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不太看重,这就会对学生体育综合素养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同时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难以指导学生形成长效的体育锻炼目标[4]。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对此有的教师就会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其他方面关注力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体育教学上起步相对比较晚,在体育教学内容上也是以传统的竞技类体育项目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功利性,教师会更多地考虑该如何指引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巧,单方面的灌输讲解知识,导致学生会感觉体育学习十分无聊,学习欲望不强。此外,还有的体育运动操作性比较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依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也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不良心理疏导,会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
在当前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存在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的情况。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大多是通过室内讲解理论知识,室外进行体育实践,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很容易引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分离,不利于学生体育知识探索。同时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难以在体育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果不佳。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可以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可以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观念,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5]。所以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能单纯地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争取课外这一平台。要统筹好课内、课外体育运动关系,在保持正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辅以早操、课外体育运动等,实现课内外体育运动的良好联动,形成系统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提升。在阳光体育运动方案中,关于学生参加的体育运动,甚至是课间操、广播操、自由活动、游戏等都有十分详细的安排,可以说课外体育锻炼是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环节,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充分发挥出课外体育运动的优势,打造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
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尤为关键的,其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同时也会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6]。鉴于此,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尝试构建“俱乐部”这种体育教育模式,其主要是以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出发点,让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相应的俱乐部,在俱乐部中开展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多群体都会参加相应的健身俱乐部,以此提高自身的身体虽然,虽然俱乐部中的相应器材、课程对参加人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更多的还是参加人员希望提高自身的身体水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取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觉地参加体育训练,并在此过程中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得很积极,在课下,相同俱乐部的成员也可以相互沟通,一起开展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对于分段型体育教育模式,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可以打好体育运动基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还可以结合现实情况,落实分段型体育教学模式[7]。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划分课程类别,对低年级、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进行基础性体育运动训练;对于中高年级、身体素质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其开展专项课程训练、自主选修。这样契合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潜力激发。同时分段型体育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基础,能让学生对体育知识、基础体能、运动技能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契合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水平的提升。
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受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后天体育锻炼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堂上,即便是学生付出了相同的努力、心血,但是获取的体育锻炼效果、体育运动结果很有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别[8]。所以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并列型”课程,对体育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分成专项训练、基础训练两类,其中专项训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学生的意见,确定学生开展的体育锻炼项目,实现差别化教育。同时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坚持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原则,合理的组织体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体育知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此外,对于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体育教师也要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促使学生可以在体育学习中稳步提升自身运动水平。
在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在过去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大多局限在田径、传统三大球等项目上,这些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次,在进入大学以后依然是这些项目,会让学生感觉体育学习很无聊,学习主动性不强,难以促进学生体育水平提升[9]。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有很多种,所以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引入当前社会上的热门体育项目,如武术、跆拳道、轮滑、街舞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以开设游泳、攀岩等项目。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还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阳光体育运动大背景下,开展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理性地看待其现存的问题,并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导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积极的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完善体育运动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切实改变学生身体素质差、体育运动热情不高的局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