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题性绘画作品照片化现象及相应的创作教学的反思

2021-12-29 14:00:21
科学咨询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主题性画家绘画

杨 骁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 401120)

一、主题性绘画创作与照片的介入

在如今的各项美术大展中,主题性绘画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绘画门类,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绘画创作的一个主要传统。尤其是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这个官方美术界最为重要、也最为权威的综合性大展中,作为两个最受关注的画种,无论是油画作品还是国画作品,主题性绘画依然占据了展览半壁以上的江山,甚至这种题材的优势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奖项评定。虽然在当下这个绘画表现方式多元化的时代,各种新的绘画语言层出不穷,艺术家也很早就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关注绘画语言材料本身,但主题性绘画始终代表着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观,其构思与创作其本身也是对画家将目光投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引导和鼓励,避免整体的艺术表达取向都转向 “小我”,从而无意或有意地忽略真切的生存环境和民生百态。可以说,主题性绘画始终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图像。

从艺术史上来看,艺术的发展和形态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模式密不可分,换句话说,艺术在某一个时代的总体呈现方式极大程度上地受到了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如今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中,照片对画家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渗透性的。一些画家在创作主题性绘画时对于照片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秘而不宣的常态。当然,正如艺术社会学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信息化,图像化,快速化,便捷化的时代,似乎不再需要像老一辈画家那样通过素描和速写的写生来取得创作素材了,更不会像摄影术发明以前的绘画大师那样,通过绘制大量的手稿来进行创作。在如今这个获取图片素材如此便利的时代,形象的获取只需要稍微按一下快门,甚至直接在网上搜索下载,真可谓是画家不出门,搜遍天下图。

二、主题性绘画创作中过度照片化所带来的弊端

但是,在我们感叹科技的发展为绘画创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如今的大大小小各类绘画展览中,主题性绘画的照片痕迹太过浓重。当然,对于主题性绘画来说,写实性是对于一个画家的基本要求,而且,从写实绘画所具有的通俗意义上的“真”和“像”两个角度看来,照片的准确性似乎比传统的写生手稿要更胜一筹。那么,许多画家也自然可以有的放矢地使用照片来进行绘画创作了。甚至对于作品最终呈现出的照片化、图像化的特性也视为对生活的真实表达而不以为意。

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就存在着主题性绘画作品照片化的显著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并非个例,是较为普遍的。这也引起了国内一些美术评论家的关注和担忧。在同年举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中,就有学者针对十三届美展的绘画作品指出了这一问题,引起了其他论坛参与人员的思考和讨论。在笔者看来,主题性绘画创作照片化,以及在绘画创作的教学中大量地使用和借助照片,的确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从美术的本质上来看,绘画作品照片化所追求的“准确”混淆了“真实”和“美”的本质区别。众所周知,“真实”并不能同“美”画上等号,写实绘画也并非一味追求所谓的真实,它应该是现实性与理想美交融的产物。而画家在创作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对照片的过度依赖,必定会降低画家对于“美”的感知力。

其次,绘画作品照片化削弱了画家对于美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这样就很难再创作出前辈优秀画家那种具有感染力的绘画作品。我们知道,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需要经过画家的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画中形象的提炼与概括。而绘画的照片化恰恰回避了本该在艺术创作中进行艺术升华的环节,这就使得这些作品缺少必要的艺术感染力,所创作的形象也缺乏了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

最后,主题性绘画创作素材获取的便捷性,使画家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对细节的刻画,在创作中容易变得被动,从而使得画面生硬而缺少温度。相较于以往画家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的精神性,当下不少的主题性绘画作品更类似于街拍,缺少画家个人应有的精神取向。

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在如今的各项美术大展中都能发现端倪。诚然,在当今这个时代,再去要求画家用大量的时间走向偏远的地区,用炭笔和速写本去收集创作素材,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了。不可否认的是,照片的使用和介入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只是,在如今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中,怎样利用照片为创作服务而不至于让作品照片化,这才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较为现实而又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而这个课题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解答,对于今后的主题性绘画创作和相应的创作教学都将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关于当代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对照片使用的几点建议

不可否认,当下的美术展览同各大艺术院校的创作教学密不可分。能够入选这些大型展览的画家也大多是各大艺术学院的绘画专业科班出身。可以说,艺术院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术展览的温床。实际上,当前的各大美术院校虽然已经不再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创作主题性绘画,甚至不再像若干年前那样把主题性创作作为学生毕业创作的一个 “硬性要求”,但在一些美术教育家和美术专业教师看来,主题性艺术创作是将画家同生活感受直接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画家原始叙述性思维的直观性表达。同时,也依然有一些学生愿意从生活当中收取素材来进行主题性创作,通过主题来表达他们的“观念”。那么,作为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就不会显得过时,甚至是极为重要的了。通常来讲,画家进行绘画创作,尤其是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科班出身的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而如今各大美术院校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时,避免不了这样的现象,即学生对于创作素材的收集主要来自于拍摄的照片以及网络的图片。这似乎已经成为当下绘画创作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不少的学生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时过度地依赖照片,使创作出的作品过度照片化。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展览中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这一弊端,必须从各大艺术院校的课堂中,从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在笔者看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以下几点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第一,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可以允许学生借助照片,但不能依赖照片。照片可以用来作为主题性绘画创作素材,但需要经过一定的提炼和加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这个阶段探索自己的造型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感受。首先,对于学生收集图片素材时,主体的内容尽可能要求自己拍摄。其次,在学生用收集到的照片素材进行创作之前,教师应当有倾向性的对于学生收集的照片素材进行筛选并与之探讨。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先画草图,在草图纸上进行构图的训练和造型的概括,这可以避免学生作品对于照片的直接复制而带来的生硬而缺乏作品感。

第二,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文学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相机是机械性的,但是画家的内心不能缺少创作应有的情绪。只有画家的胸中有了丘壑,在现实中和生活中寻找素材时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正是作品诞生之后要传递给观者的。倘若画家自身都没有情绪的酝酿,那么又怎么期待他的作品能够产生出感人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力量呢?所以,在笔者看来,艺术院校的绘画创作教学,尤其是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不仅仅是美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应该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工作。所以,艺术院校应当增加对学生的文学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多开设一些相应的课程。因为艺术创作毕竟是一个学生乃至一个画家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艺术作品也需要切实的凝结作者的思考和心血,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和持久的艺术价值,这绝非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所能取得的。放眼当下的各类展览,正是因为各种实际利益的驱动,不少的画家急于出成果,从而省略了艺术创作中最为宝贵的一些环节,比如构思和对于草图的再三斟酌。许多画家运用了快速而直接的途径,通过抓拍,进而获得了一手图片资料,并不加更多的提炼便直接绘制成作品。比如有学者就指出了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不少的作品过于市井化、街拍化,而具有主题性绘画应有的崇高精神与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却并不多见。不少的画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构图、造型、色彩、笔法等基本要素上,而缺乏较高的精神内涵。这是目前国内主题性绘画的一个普遍现象,也从深层次反映了基层绘画创作教学和人文素养培养中的不足。

第三,主题性绘画创作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而不能仅仅只是在舒适的工作室中通过网络新闻了解人间百态。只有真正地走进生活,在其中提炼出来的艺术成果才具有感染力。以早些年的画家的绘画创作为例,无论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还是罗中立的《父亲》,都是画家在扎根于当地的生活之后才提炼出来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既真实地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又凝聚了绘画自己的艺术语言。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生活体验,这些绘画作品才具有更持久的艺术魅力。退一步说,在当下这个拍摄便捷的时代,只要画家真正地深入生活,哪怕运用了手机和相机这些便捷的工具,画家所选取拍摄的照片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而后再依据这些照片素材来进行创作是可行的。所以,在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收集素材,进而再在课堂上进行组织加工和提炼。

从以上的几点来看,它的实现难度是逐级递增的,第一点是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属于教师可控范围内的,只要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眼界较高,且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把关,是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果的。第二点是对于艺术院校和艺术教育体系的要求,它涉及到当前整个绘画教学乃至艺术教育的着力方向,即我们的艺术教育到底是培养技术性“能人”,还是培养具备较高的艺术学养的人才。第三点的实现难度最大,因为它主要针对绘画创作者自身,它既没有课程方案的约束,也没有教学体制的扶持,它更大程度上要求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探索艺术的精神。它的实现与否更大程度上会折射整个社会文化和群体的心理动态,探索与投机,执着与名利,成就与成功,徘徊在这之间的选择将成为走上艺术道路的学子今后必将面对的命题。

四、结束语

笔者在数年的绘画创作教学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学生在绘画创作,尤其是以人物画为主的主题性绘画创作中对于照片的依赖所带来的弊端。这种创作模式可以说是当下的一种无奈的常态,学生在享受了获取素材的便捷性的同时,也越来越依赖照片,缺乏相应的对于照片的处理手法,从而在主题性绘画创作这块领地上,不少的学生创作出了一批技术过硬,但缺乏思想,缺乏情感的绘画作品。正是基于此,笔者在此篇文章中简要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得到相关美术教学工作者的注意。毕竟,绘画创作以及绘画作品本身是属于个人的,主题性绘画也只是当代诸多绘画题材中的一个类型,但它却能折射诸多美术创作者的整体心态,并影响一个时代的美学和精神价值取向,所以,它不能被忽视。

猜你喜欢
主题性画家绘画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天津教育(2023年5期)2023-03-14 08:00:36
新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刍议
国画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7:06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齐鲁艺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46
酷炫小画家
聪明的画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小画家联盟
明天小画家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9:20:58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