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慧,杨 娜,付国伟,杨 可
(1.郑州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河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3.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培养工作开展的思路方法要符合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个性特征、 成长规律等,这是加强教育针对性、 有效性的要求,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客观需要.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其内涵和特征,准确把握其素质结构和成长规律.就其内涵来说,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在品德上要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立志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在人生态度上应健康向上,积极进取,不惧受挫; 在专业学习上应基础扎实,根底深厚; 在学术研究上要敢于质疑、 实践和挑战; 在为人处世上应懂得感恩、 节俭、 自律和宽容; 在个性人格上应具备完整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在身体素质上要积极锻炼,形成健康强健的体魄[1].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还应具备贯通全球视野、 熟悉国际规则、 参与国际事务、 赢得国际竞争等知识能力和素养.
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体现为:独立批判性思维; 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人格素养;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等创新素养; 深厚的科学知识、 灵活的科学方法、 深刻的科学认识等科学素养; 情绪的感知、 表达、 调控和运用等情商素养; 思考规划、 沟通协作等领导和管理素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人相比个性特征更多元,兴趣爱好更广泛,主体意识更强烈,思维异质更明显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育方式要遵从尊重多样性,加强针对性,强化主体性,注重引导性等原则.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上,要把握好人才成长的可逆性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性.
首先,培养规划方案的各环节要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有的放矢. 第一,通过学术交流和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好奇心和求知欲,用基地班滚动制的激烈竞争培养学生执着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用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的深入了解和充分掌握; 第二,励志导师以自身的科研经历感染学生,培养其求实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展的心理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塑造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第三,暑期活动、 出国访学、 认知实习等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刻意训练自身的战略规划、 沟通协作、 危机管理等素质能力,也能够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相处中不自觉地调用情绪感知、 情绪表达、 情绪调控、 情绪运用等能力; 第四,创新实验、 建模大赛等颇具挑战的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
其次,培养规划方案的各阶段要充分考虑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特征.第一,在评价体系上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多样性,采用开放式评价、 创新性评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实现学生个性全面、 和谐、 自由发展; 第二,根据学生广泛多元的兴趣爱好、 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 科研交流会、 外出交流、 创新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发挥所长、 释放天性、 施展才华,增强培养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成长困惑,满足其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 学习需求、 情感需求、 发展需求等; 第四,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不从众、 不偏信权威、 不走常规路线等方面,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要轻灌输、 重引导,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和价值理念的理解、 感悟和内化.
再次,培养规划方案的全过程要充分尊重和体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规划要注重把握其发展成长的可逆性,将基地班滚动制、 指纹签到制、 科研训练制、 学科竞赛制、 国内外访学制等有益的经验做法一以贯之,常规化落实下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要求,即“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该理念是对当前育人项目、 载体、 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远育人格局、 体系、 标准的重新建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就是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个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个目标,多主体、 多因素系统整合、 互动联结、 协作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科、 教学、 科研、 管理、 师生等系统要素的配置,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究,其实就是在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基本思路的指导下,突出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强调人才培养力量的“协同”.“三全育人”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课程育人:开设双语课程,开办国际班; 基地班滚动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荣誉感.
科研育人:创建校内外学生科研实践平台; 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 开展科研文献报告会.
实践育人:定期开展名校访学、 企业调研活动; 积极开展院所、 院企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文化育人:开展迎新周“四爱”入学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引导新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树立德才兼备的成才目标; 举办“青年博士讲坛”,提升学生专业归属感、 认同感,树立成才和奋斗的榜样; 举行“综合素质答辩”,展现毕业生风采,传递正能量; 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举办毕业生“三个一”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角色转换教育.
网络育人:完善院系微博、 微信、 抖音、 快手等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用正能量引导教育学生.畅通学生表达通道,倾听学生心声,欢迎学生为院系发展建言献策.
心理育人:扩充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专业资质的辅导员队伍;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管理育人:完善辅导员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健全工作汇报制度以及班主任工作实施意见,加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育人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的成长成才环境.
服务育人:制定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规定; 校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统筹规划,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制定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
资助育人:为优秀毕业生设立奖学金;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贫困生认定及助学贷款工作; 健全学院特困生补助体系,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组织育人:重视基层党支部工作建设,制定党支部书记述职报告制度,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工作纳入考核的重要依据; 大力推进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多措并举选优、 训强、 用好教师党支部书记; 团委、 学生会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发展学生党员,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
为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有效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实施规划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主要矛盾、 内心变化、 发展动向等问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大一萌芽期:树目标、 增动力、 改习惯、 习方法、 缓焦虑.
大一学生刚脱离高中时代,多数学生因缺少新目标会有一个短暂的迷茫期和适应期,这是由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学习目标、 学习压力、 学习氛围、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高中时代,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对单一,一切行为都指向升学; 而大学时代学生不仅专注专业,还追求兴趣的广泛培养,个性的自由发展,情感的需求满足等. 高考的公平性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是不加选择的; 而大学的学习压力因人而异,学生可根据目标愿景的大小、 理想实现的难易自由调节. 高中时期学习任务多、 节奏快,学习空间集中,学习氛围压抑; 而大学时期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只需要专注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学习节奏相对较慢,学习的时间、 空间自由,学习氛围相对轻松. 高中时期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以大量识记、 反复操练为主; 而大学时期的各项学术研究都需要学生具备思辨性、 独立性、 批判性思维等素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差异决定了学生在大一阶段往往面临着学习目标不明、 动力不足、 方法不佳、 习惯不良、 心理焦虑等问题.
因此,大一阶段的基本培养思路是树目标、 增动力、 改习惯、 习方法、 缓焦虑.具体而言,第一,在理想选择上,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和科研育人作用,鼓励大一新生参加公共选修课,出席科研经验交流会、 青年博士论坛等,广撒网,多涉猎,逐步找到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打下基础; 第二,为新生配备具有博士学位、 高级职称的“励志导师”,指导新生制订学习计划,传授本学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将大一新生纳入基地班滚动制竞争中,通过学员不断流动保证基地班学生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四,制定班主任制度,加强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 第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排解在新环境中的心理焦虑,缩短迷茫期; 第六,进行新生双语班选拔,为阅读英文文献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学术水平.
大二扎根期:持续的科研熏陶,系统的实验训练,合理的观念引导.
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一阶段增大.经过一年的探索,大二学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大学生活,对本学科已有了初步认识,掌握了基本的科研方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但大二也是专业水平差距逐渐拉开、 极易产生成绩两极分化的时期.一部分学生此时投身科研的热情和兴趣持续高涨,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用相长的意识显著增强,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大一的新鲜感已过,就业择业压力微弱,学校各类活动纷杂,逐渐出现学习动力下降、 学习自觉性衰退、 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
因此,大二阶段的基本培养思路是提供持续的科研熏陶,系统的实验训练,合理的观念引导.具体来说,第一,持续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经验交流会、 科研经验交流会、 博士论坛、 名校访学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科研兴趣; 第二,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为学生配备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专业科研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申请创新实验项目,参加专业领域的各类学科竞赛,推动学生在赛中学、 在学中赛; 第三,针对大二阶段学生心理的多发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的关系、 人生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健康的人际关系等,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 认识他人,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四,进一步发挥基地班滚动制的激励作用,加强指纹签到等制度的监督效力,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自控力和自我约束力.
大三成长期:加强分类指导,加大科研投入,提供必要帮助.
大三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水岭,经过上一学年的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他们已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始为各自的人生理想奋斗忙碌.一部分学生开始为就业择业做准备,一部分学生继续投身科研,在各类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中收获颇丰,并渴望继续攻读更高的学历.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 心理压力都较上一阶段显著增大,但他们的知识积淀、 实践经验、 心理品质都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大三阶段的培养思路是加强分类指导,加大科研投入,提供必要帮助.具体而言,第一,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一方面利用大协同的优势,以校企、 校地、 校校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 另一方面专业导师进一步为学生的实验创新、 课题研究、 专利发明、 科研论文发表等提供指导; 第二,针对有科研理想的学生,进一步为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供充分的科研条件,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和生活上的阻力,确保学生可以专注科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第三,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发育成熟,已形成了健康稳定的思想价值观念.由于大三学生时间紧、 任务重,此时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适当减少普遍化的心理育人工作,增加个性化、 必要性的心理辅导,以减少对学生科研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占用,切实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性.
大四结果期:强化科研输出,优化毕业设计,系统梳理得失.
通过长期的科研训练和学风熏陶,大四学生处在一个收获科研硕果的时期,一些学生已经发表了SCI文章,也申请了几项技术专利,学科竞赛也频频拔得头筹,此时他们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中融入了过去四年的所学所得.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他们开始系统梳理四年的收获,包括知识获取、 能力培养、 素质养成等.
因此,大四阶段的基本培养思路是强化科研输出,优化毕业设计,系统梳理得失.具体来说,第一,大四学生是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竞赛的佼佼者,要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条件支持、 便利条件等,帮助他们强化科研输出,多结果、 结硕果; 第二,加强专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优化学生的毕业设计,深刻凝练学生四年的学习科研成果; 第三,以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刻反思,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
树立协同育人的思想理念是首要条件.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工作,要破除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个别教师重科研、 轻教学,重论文、 轻育人,对协同育人工作兴趣寥寥; 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时各自为政、 貌合神离等.树立协同育人的思想理念,要在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建立广泛的思想共识,推动形成改革合力,着力形成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 政策导向往育人环节倾斜、 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的良好局面[2].
育人模式的常态化、 制度化建设是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培养单位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十大协同体系的育人功能. 具体的育人制度如下:
本科生培养“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大一的励志导师制度和高年级的专业导师制度.通过励志导师制度实施学生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专业导师制度则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参与课题研究,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实验创新、 课题研究、 专利发明、 科研论文发表等提供指导.
国内外访学制.积极与国内外其他名校开展院校联合人才培养,促进与科研院的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选拔部分优秀学子赴合作院校开展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国际化学术水平,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
基地班滚动制.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对基地班的学生进行调整,将普通班成绩优等的学生调进来,将基地班成绩欠佳的学生调出去.这种“鲇鱼效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危机感和荣誉感.
科研训练制.一是青年博士讲坛,定期邀请青年博士分享自己的学术经历、 研究方向,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可度; 二是学术报告学分制,学生毕业前须完成规定的学术报告参会场次,并认真记录学习收获,提高学生参加学术报告的积极性; 三是文献报告会,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篇前沿文献与大家解读、 共学,同时邀请该领域的教授指导、 解惑,低年级学生在观众席共同学习,形成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
毕业班综合素质答辩制.毕业班综合素质答辩是由毕业生围绕大学期间的学习、 工作、 科研等方面进行的现场答辩,邀请学院领导、 专业老师、 辅导员等作为答辩评委.答辩成员由在考研、 保研、 就业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毕业生组成.综合素质答辩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能够检验学院思政教育、 教学科研、 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效果,对低年级学生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与经验交流会.
理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理念落到实处.培养单位要组建一支高学历、 高职称、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配备德才兼备的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者; 选拔优秀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成才指导者; 挑选阅历丰富的教师担任励志导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引航者; 选配业务精良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作为学生的答疑解惑者.
培养单位要重视硬件设施、 教学基地和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确保科研实验室配备先进设施,教学基地布局合理.此外,还要设置录播室、 心理咨询室、 计算机室、 资料室等,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实验设备管理上,请专业教师对学生定期开展系列实验室指导课程,如实验步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实验室安全教育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重大实验设备对拔尖创新人才开放的力度,切实改善学生的科研条件,提升学生的实验水平.
培养单位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育人工作设置专项经费,并纳入本单位常规经费预算中.此外,还应积极发挥本单位的科研优势,努力申请国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专项经费,专人管理、 专款专用,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
考核评价体系在引导学生学习、 实现奋斗目标上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具有导向、 激励、 鉴定、 调节、 选拔等功能[3]. 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时,要按照“软硬结合”的方式进行,即评估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内化性和外化性相统一,现实性和潜在性相统一,精确性和模糊性相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
硬性评估,主要是大一到大三年级开展的综合素质测评,由不同的评估项目和打分机制组成,按照达标程度给出分数,效率高、 客观性较强.创新综合素质测评对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在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推出创新学分,对在学科竞赛、 实验竞赛、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四史”知识竞赛、 “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计学分,在奖学金评定、 免试研究生推荐时予以加分等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 创新实验,发挥素质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 导向功能.
软性评估,指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借鉴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科学方法来实施个人综合素质答辩,主要由个人阐述、 答辩组成员提问两环节构成,是一种动态、 多维、 综合的评价方式.答辩组成员由教师代表、 实验室负责人、 辅导员、 班主任、 低年级学生代表组成.答辩学生采取 Seminar 教学范式和PPT汇报方式,对大学生活进行归纳、 总结和回顾,可以是有益的学习生活经验分享,或是遭遇挫折时自我调整的方法及其效果,或是从双导师、 班主任、 辅导员处获得的科研帮助和心理指导,以及自身四年来的成长蜕变,等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