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 焱,武英梅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54)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党史教育集体学习时提到:“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1]这一讲话,对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着指导意义。本文对我们已完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使用和正在筹划建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思路和意义做以总结和规划[2]。
作为辽宁省内的高校,利用本省红色文化资源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我们省境内,有纪念碑200多座,红色历史遗址300多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馆100多所;有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主战场:有建国后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摇篮的几大工业城市:这些都为思政课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3]。我们在筹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一直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从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再到抗美援朝战争;另一条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建设成果展示。省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都镌刻下了辽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移、接续奋斗的红色印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为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4年以来,一直坚持在思政课堂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什么”“学劳模精神,做劳模传人”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提升[4]。这些专题教育活动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利用省内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了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用所见所闻去体会和感受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社情、国情的认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每学期我们会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安排到基地参观研学。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我们安排学生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5],在馆内学生们看到了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引导学生认清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坚定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道路,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奋斗目标。还安排学生在辽宁绿谷企业管理众创空间有限公司基地研学,了解中国农业发展史,经历春播秋收,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体会农业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
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6],结合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7]我们安排学生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用鲜血和生命建立起举世瞩目的丰碑。学生们通过参观,结合教材内容,深刻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排学生在我们校内专门设置的“侵华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旧址陈列馆”研修学习。通过研学,学生对日军南满陆军造兵厂及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进行深入调研、挖掘历史,揭露日本企图长期把中国霸占为殖民地的野心,以史为鉴,更加明确了“精日分子”是中国人的败类,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我们安排学生到沈阳运河管理处劳模物业公司参观,看到整洁的运河沿岸,学生们为工人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参观过程中也主动参与到运河维护工作中。参观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时,我们重点指导学生参观熟悉的劳模事迹,如最美奋斗者蔚凤英、宝刀不老的张成哲、大国工匠方文墨,每个时代的劳动模范的事迹都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成为学生们激励自己成长成才的榜样人物。
依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规划继续开发省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扩大我们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范围和规模。
第一,计划在2021年秋季,考察调研坐落在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作为我们对学生党史教育的一个基地加以建设。这是党中央和北方区委在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建立党组织的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在1927—1929年是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现在是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这个基地,可以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8],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解在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工农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第二,在2021秋季,考察调研坐落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拟建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9]。2010年10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总结了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正是新时代大学生们需要学习的精神。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讲话中又提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立足于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基地,强化实践教学,是要通过组织参观研学,把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爱党、爱祖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做一名为伟大精神而振奋的爱国者,也要争做爱国主义的践行者,书写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爱国篇章。
第三,计划在2022年,考察调研沈阳城市规划馆、鞍钢博物馆两地。利用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红色文化资源,把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内容融合在实践教学中。拟建的这两个基地,都是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建设成果。一个是浓缩了沈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建设成就,另一个是集改革创新、技术进步、英雄模范、文化品牌等功能于一体,展现了冶金工业发展的成果。这两个基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百炼成钢的坚韧品质。学生通过研修学习,能理解新中国劳动者的价值追求。
本土红色文化是记载传承中国共产党在一个地区的奋斗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史,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红色氛围,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光辉历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提升大学生知识素养和人格素养。
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修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多媒体广泛应用的现代课堂,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省内的红色文化是本地长期革命和建设及改革成果的展现,是最便利、最接地气、最为学生所熟悉的资源。这些资源平时学生们也接触过,大多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一处旧址浏览或参观,难以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作为我们的基地,带着学习主题和任务去参观,可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加深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深度,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们选择建设基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历经艰苦卓绝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发扬聪明智慧和才干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走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些历史资源:通过学生们主题研修学习,内化为他们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新人的动力;激励他们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省内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基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知识。通过研修学习,学生们会主动地去寻找与基地相关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并挖掘历史真相,去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探索发展历程。这样的学习,提升了他们的知识素养、人文素养[10],能客观地分析我们国家的过去与未来,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为家乡尽心尽力服务的热情。
综上所述,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我们在教学中一直遵循着中央指示要求,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教学过程和环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论述,我们基地的建设与省内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这个方向我们会继续探索,期望建成更多的基地,总结出更多的经验跟同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