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378“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76新时期高校要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就要以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创新,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全过程,为高校建立全员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新路径[2]24。
1.“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覆盖
高校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课程的教学过程,强化各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构建以专业课为核心、以公选课(通识课)为支撑、以实践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素质拓展、专业发展、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课程覆盖,使各类不同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
2.“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覆盖
高校的“课程思政”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实施分类分层教育,大一注重生活适应、学业引导等教育,大二注重专业引导和专业方向定型等教育,大三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大四注重就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从入学到就业的全部课程和学习生活全过程,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注重全过程教育的同时将“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协同,为全方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高校要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利用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活动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发挥优秀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和带领作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信仰和价值取向。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网络“课程思政”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新鲜感,构建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日常生活、网下网上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4.“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要明确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人员、其他教辅服务人员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局面。通过邀请道德模范开设道德讲堂、学生家长开设家长讲座、知名企业家讲述创业事迹、其他成功人士开设成功事迹报告会等系列人生导航讲座类的“思政课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全员全社会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1.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等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专业课、公选课(通识课)、实践课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专业课程为重点、公选课(通识课)等课程为辅助的“课程思政”体系,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各司其职,协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程”以全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为主,专业课强调德育的同时,专注专业能力提升、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培育,公选课(通识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方面的拓展和训练,讲座类和实践类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和拓展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校外世界认知和感悟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快“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各类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创新意义和建设“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激发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个别帮扶等形式提升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帮助任课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念,通过与思政教师、学工人员的交流和对接使任课教师熟悉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规律,在遵循不同课程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其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潜力;要通过整合思政教师、任课教师、学工人员等组建一支各学科相互支撑、经常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名师,通过聘请校外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先进道德模范等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外聘教师等加强“课程思政”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课程思政”夯实基础[3]。
3.加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课程选择应有所侧重,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特点找准契合点,选择适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根据课程的专业特性,立足知识传授的基础,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上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吸收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确保教学内容既贴合课程特点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挑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通过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开发设计能力、课堂教学优化提升能力、课堂教学反思评价能力等营造良好的“思政课程”教学氛围,通过启发、讨论、探究、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转变“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模式
“课程思政”的评价主体应由学生、思政教师、学工人员、专业教师、基层党组织成员等构成;评价内容既包含教学知识点、教学技巧等又包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倾向、道德示范、理想信念引导等方面的维度;评价原则应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态度、价值引领、社会责任感的定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自我发展体验、情感与价值观共鸣的描述评价;评价标准和方法应根据任课教师的态度、行为、价值取向和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参与积极性等制定;评价结果要促进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促进任课教师加强课程教学过程改进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为提升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及相关方面的教学制度改进提供依据[4]。
1.加强制度创新,做好顶层设计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1]379。高校党委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建立引导机制,明确各级党委、各部门、基层党组织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的定位和职责,建立协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工作协同常态化。要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学院层面的奖惩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要在教学工作考核、年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环节给予支持和奖励,影响和带动更多任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来,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负面情绪的教师要予以引导教育,对师德师风、教学工作、其他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教职工要依法依规进行严厉处罚。要在学校、学院层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监督机制,加强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过程的监督指导,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5]。
2.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方向引领
高校教职工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认同和有力执行是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只有教职工自身站稳立场,坚持“四个意识”、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增强政治定力,坚定政治信仰,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高校要遵循习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指示,通过多种形式的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全体教职工“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379。要引导全体教职工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引导全体教职工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观点来引领和回应学生关注的各类问题,要通过“课程思政”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实践和教育教学全过程[4]。
3.定期思想研判,强化特色教学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取向之间存在差异,还未定型,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要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定期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研判,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提供参考。高校要根据本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定期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要根据学校定位、学校历史和所处区域进行特色“课程思政”建设。上海高校的“中国系列”课程为其他高校的课程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浙江高校可以把“红船精神”“八八战略”“两山战略”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陕西高校可以把“延安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课程思政特色的精品”体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访谈先进人物、寻访革命先辈足迹、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内化,让思想政治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让这些先进人物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模仿、可借鉴的鲜活标杆,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自觉追求全面发展。
4.网上网下协同,加强思想引领
“课程思政”建设既要重视线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更要重视网上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要把握网上舆论生成和传播规律,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同时积极占领各类新媒体的宣传高地,将线下的精品“课程思政”引入线上,利用新媒体的流行方式加强舆论营造和价值引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观看学习,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要组织一批素质过硬、熟悉新媒体应用的教师、家长和社会知名人士主动上网,打造一批红色大V和意见领袖,从大学生关心的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恋爱社交等话题入手,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交流方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要呼吁更多的网友共同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传播红色正能量,弘扬红色主旋律,合力建设健康、和谐、理性、文明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
5.加强各方沟通,建立协同机制
高校建设“课程思政”体系只有既整合校内资源,又注重整合校外资源才能取得协同教育效果。校内要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人员、教辅管理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同,定期互动交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大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内环境[2]48。校外要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鼓励学生家长通过良好的家风、家训影响和熏陶大学生,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担当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和行为习惯。要加强与各类媒体和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同,共同加强网上网下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共建基于“思政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协同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