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蕾,杜铭瑶
(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以人们始料未及的速度在全国蔓延,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党和国家第一时间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国抗击疫情各项工作主攻方向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抗疫情,我国的抗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抗疫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尤其是在医院当中,广大医护人员展现出了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的行为是对爱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展现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
在重大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环境、交流空间、育人重点及教育路径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都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挑战。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和社会的中流砥柱,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对大学生的爱国精神进行培养,加强其爱国意志力尤为重要。在现阶段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情境认知与道德叙事的缺乏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低下。而新冠疫情的发生,以其具有冲击力的鲜活事实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思想认知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情境教育契机,使大学生感受到了更加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英雄”、慷慨捐赠的公益人士及坚决响应中央号召配合隔离的普通民众。大学生通过对疫情的深刻思考,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本文在以往爱国主义研究基础上,以道德叙事视角展开研究,思考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把握好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念、危机转换与精准施策、制度要求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推动疫情防控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将爱国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一线和全过程,努力提升爱国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程联动、协同育人,培育建构爱国主义精神的“大思政”格局,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系统探索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路径。
叙事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最古老、最根本、最普遍的文化事实”,天然具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四个层面的内在统合属性。“叙”指的是讲述,“事”是指事件,这个“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1]。叙事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简单直白的意思就是对事件的描述。杰拉德·普林斯认为叙事是对于时间序列中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与状态的讲述。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具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叙事话语,二是指叙事话语中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三是指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2]。从中可以得知叙事是通过一定媒介或方式对故事进行叙述的活动过程[3]。实质上,叙事就是信息发送者把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通过某个中介载体传达给信息接受者的交流活动。
基于以上对叙事内涵的分析探究,我们可以得出所谓道德叙事是指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道德叙事的目的都是把蕴含道德观念的事情,用讲道德故事的方式,并借助一定的载体,使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同相应的道德观念[4]。如将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故事进行整理并将其内在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授给学生。正如威尔逊所言,这样的故事可以传递道德信息、激发道德情感、提升思想境界。道德叙事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是教育者通过叙述包含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或故事,影响和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我建构的一种学校德育模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品德自主建构发展的有效方法[5]。在实践中,不是把道德实践进行简单叙事,而是在这基础上,将事件本身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实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社会,达到德育的目的[6]。
因此,作为一种德育方式,道德叙事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为:
1.道德叙事是具象化时代传承爱国精神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简单和形象,从抽象到形象,人们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再是平面地而是从多维角度去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在这其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道德叙事就很好地满足了这方面认知的需求。在讲爱国的道德故事时,把爱国的情感蕴含在故事中,让学生除了能够感受故事带来的趣味外,情感方面也能够受到一定的影响。道德叙事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还能让他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传承意义。道德叙事的教育手段能够把爱国情感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体现出来,把抽象化、理论化的理念用具体化、形象化的故事来替代。
2.道德叙事是隐性传播爱国精神的有效载体
道德叙事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方法,相比较于理论灌输等显性教育方法,它表现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爱国的道德故事自身就隐含爱国的道德观念,在讲述爱国道德故事时,能够在无意间将其中的理念传达给听故事的人,对他们的思想产生无声的影响。道德叙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道德传播方式和载体,让受教育者更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可见,道德叙事既是爱国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爱国情感的传达者,通过爱国故事的叙述,转述着爱国经验,传承着爱国思维。
道德叙事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无论其理论还是实践,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和其他方法一样,难免会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道德叙事的教育路径仍然存在一些尚需探索的问题,如基于道德叙述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缺乏实际操作性,缺乏时代特点。因此,现阶段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者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切实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的稳步落实。笔者以提升现阶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为目的,提出以下基于道德叙述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1.校园整体环境的叙事化改造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民族情结以及爱国思想进行培养,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教育。现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在学习中对于实践应用和亲身体会也比较重视,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道德叙事恰好是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把道德教育的视野由知性逻辑转向真实、本源的生活,把有关人伦道德的理论和思想融入鲜活的叙事之中,使受教育者远离虚幻的道德生活,通过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继续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园整体环境进行叙事,加强实践教学。增加课外实践等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学生爱国感知能力。用故事元素把校园内的要素整合在一起,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变成故事的讲述者,并在故事主题的统领下互相协调配合,完成德育目的,达成整体的德育价值。例如,将抗疫爱国的故事融入到学校文化中,通过实物、环境模拟、重现以及影像资料等加强学生的自身体会和感受,使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抗疫的艰辛。还可以通过在教室、走廊、楼道、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那些抗疫英雄画像等形式,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载体,创造出一种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达成情、景、物协同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要从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要积极开设中国历史、科技、艺术、文学等选修课,经常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在学校德育中,我们有必要借鉴道德叙事的方法,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开发和利用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资源,把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纳入到学校德育的视野。在具体方法上,强调建立在认识基础上的理解、体验、感悟、养成和自主实践、主动参与。在德育过程中,注重道德“情景”和“情境”的作用,实现过程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机结合,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启迪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过程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机结合,达到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效果的目的。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叙事化改造
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通过德育课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意志,使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这种叙事的教学方法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丰富,直观形象。“叙事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意义化、情境可视化”。故事在其欣赏性、趣味性、情境性特征的背后,应更多呈现叙事与人生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故事化改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德育课堂模式的叙事化改造,二是对其他学科课堂的叙事化改造。应当改进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创造课堂讨论等互动机会,运用道德叙事的方法,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体悟道德故事的深层道德价值意蕴的同时,能够从故事情节背后的价值结构、人生意义层面有所悟、有所感、有所获。引导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经历的故事,在回顾、反思、感动、行动中让“自我德育”入脑入心。在德育课堂中,道德叙事的运用使得德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变得简单有效,缓解了课堂中出现的理论灌输现象,从故事中领悟到的道理总是比说教灌输的大道理要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他们需要的是生动的交流活动和真诚直接的引导,在故事中他们能够理解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3.师生关系的叙事化优化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的道德叙事虽在形式上以叙说故事的方式存在,但叙事最终指向并不单纯是“叙述故事”,而是要通过叙述故事传递意义,通过叙事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价值理解与视域融合,启迪和提升被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道德理性。虽然在道德叙事中,意义和理论隐藏在故事背后,但道德叙事本身已经将道德原则与爱国主义理念放置于字里行间,为被教育者的理解和接纳提供了许多进入的线索与路径,促进其进行理性思维并从意识水平上进行反思。
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体力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层面,应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理性把握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现状时,既不回避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心态光明、对祖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灵魂工程师,引导学生积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发愤图强。并且在学科知识和道德方面都要做学生学习的榜样,不断拓展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通过对现实中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运用来激励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学习的热爱。可以在平时教学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好书、组织“爱国”主题班会、带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师生共享同一则故事的德育实践策略。在学校德育的开展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教师和学生通过对同一则叙事事件的共同参与和体悟,形成一种“共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易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在经历过同一则故事之后,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在进行道德叙事之前,已经具备的价值观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价值底色,教师自身首先要树立起坚定的爱国意识。通过推进道德叙事教育模式的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模式探索,以“叙事-道德-教育”为逻辑支架,进一步加强“道德叙事教育模式”的路径创新,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更为优化的道德叙事实践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