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妮,高子莘
(1南京审计大学 实验中心; 2南京审计大学 政府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51)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需求层次的提高,创业创新教育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显。创业创新不能只解读为发明专利、开办公司等字面含义,它更是一种以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核心内涵、渗透于全民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对于全球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中国的创业创新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十年来其教育体系日趋成熟,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飞速增长,围绕社会发展及国家需求的中心提出了众多合理的模式构想。然而,中国学者们在深刻把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经济新常态与创新创业教育”等宏观主题时,对纯粹针对商科类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发展的研究尚不明确〔1〕。
文章对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四所代表性财经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现状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归纳分析,从微观个体探寻我国商科类院校双创教育的总体特征。
双创理念:上海财经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东北财经大学注重“全方位提升我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型人才”。
课程体系:上海财经大学成立“匡时班”,集中模块化授课。中央财经大学注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开设全国创业类慕课。南京审计大学立项拨款资助创业创新课程。东北财经大学则注重创业创新实训类课程,并且编写创新创业立体化教材。
创新实践:“互联网+”比赛是每个学校都参加的赛事。上海财经大学设有“冠生园创业创新实践基地” 。中央财经大学有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南京审计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都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师资力量:上海财经大学主要有跨学院校内导师和跨领域企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有用人单位人力专家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优秀校友。南京审计大学有校友、政府、企业、高校多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导师。东北财经大学则有校内创新创业导师100名,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者和专家学者50名,专职创新创业教师25名。
孵化平台:上海财经大学有创客空间、创业诊所和醉学创业基金。中央财经大学有“一街三园”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南京审计大学有校友创业联盟工作室。东北财经大学有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上述归纳发现,中国商科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性,一些高校形成相对完整有序的双创体系同时仍有部分高校双创教育意识不浓,研究成果匮乏。
(1)政府出台专项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来,我国创业创新教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自2015年至今,我国政府逐步出台了包括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创业服务机制、建设创业平台、拓宽城乡创业渠道、引进创业人才等多项政策红利,这充分证明,我国的政府管理顶层设计已经把创业创新教育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
(2)以校园创新文化建设为枢纽,推进高校整体水平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离不开所属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文化建设。据目前现实数据展示,我国很多高校针对创业创新教育增设专业的创业学院,并搭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育组织架构;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为主要框架的课程体系,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以提高创业创新教育的普及率,保证每位在校大学生都至少接触过创业创新的初步教育;另外,建立创业创新在校激励机制,将在校生发表创新创业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列入国家奖学金参考指标范围,部分高校甚至开始试行本科毕业论文以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论文代替的特殊措施。
(3)竞赛激励导向,激发社会创业活力与氛围
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商科院校学生提升创业创新能力、锻炼自主思考、感受学术魅力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涌现出一批大型创业比赛包括“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这实际把学科竞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并将学科竞赛常态化,搭建起“学习—竞赛—探索” 的培养框架〔2〕。另外,社会中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创新平台的不断出现,也为社会创业教育实施提供了完美的实践训练平台。
(1)思想认识不足,创业创新理念有待更新
高校对创业创新教育本质的认识始终存在偏差,认为创业创新教育充其量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补充,将其作为解决学生就业和提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这种认知导致高校所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过分侧重于就业技能培养,而忽视核心的创新创业理念养成。主要表现为:其一,导师队伍思想偏差问题。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仍是校内的学术专家,专注于单一学科,加之缺乏实际实践经验,很难实现双创教育的真正内涵〔3〕。其二,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契合度低。很多高校相关课程对所有专业、年级开放,并无针对性创业课程,这种“大众化”培养方式明显不能因材施教、效果低下。
(2)创业教育目标的形式化与功利化
中国创业教育实质的源动力来自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这种导向造成学生理念缺乏纯粹性,大多数抱以趋利心态接受创业教育;高校的教育体系也仅限于课堂知识的讲解和学科比赛的指导,局限于专项操作,学生很少能切身参与具体实践中。
(3)社会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认知
当前,社会大多数人仍旧秉持“创新创业为高风险投资”传统理念,认为创新创业最后的结果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更倾向于安稳;受传统保守思想影响,社会对于大学生双创的支持力度也严重不足,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缺乏资金,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合作仅仅局限于实习平台的提供,而无法深入学生创业创新方面的合作,这些因素双重叠加,造成社会创业氛围的恶性循坏。
(4)大学生主动创新意识强烈程度不足
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存在主体性缺失问题,体现在:首先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主体性认知,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仅仅为将来选择自主创业的群体,其他群体没必要接受此类教育。其次是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自觉性不足,在参与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混学分”现象。最后是接受创新思想的被动性,很多高校学生依赖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会主动去思考,从而导致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缺乏〔4〕。
上述谈到中国商科类院校大多以竞赛为激励导向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主模式,但这种传统的“比赛为主,教学为辅”的创业创新理念,由于竞赛内容深刻程度不足等固有限制,使得它越来越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关注,不能得到学术界与大众认可,而在实践后期愈发呈现出作用力与影响力衰退疲软的状态;另一方面,创业创新教育仍简单的与“就业”等字眼功利化勾稽在一起,这都预示着打破我国传统创业创新教育理念枷锁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对创业创新教育要形成新的理念,创业创新并不只是某一个科目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并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开办自己的公司,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的获得,即加快学习新的知识,并且秉持一定的创新理念,再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效益最大化〔5〕。
整体提升商科院校创业创新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将为双创教育发展提供战略资源与质量保障。对师资质量的严格把控必须坚持“全链条式”的实施策略,从引进源头伊始打造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高水平特色师资团队〔6〕。
(1)提高创业创新导师应聘入职门槛,注重导师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经验的结合与沉淀。拥有理论与实践共筑的双创思维体系是创业创新师资队伍整体层面所必须具备的教学要素。因此,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在保证应聘人员基本教学技能专业性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具备丰富创业实践经历和先前接受过系统化双创理论知识培养的应聘人员。
(2)积极组织和开展双创教学专题培训活动,鼓励导师跨学科交流,保证师资队伍始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理论知识不断更新与完善。加强导师双创培训力度,鼓励不同研究领域导师交叉交流,才能在培训中加快创业创新知识的更新、优化创业创新知识结构、开拓新的时代眼界与视野。
(3)建立合理完善、评价全面的导师队伍考核体系与考核机制。绩效考核体系要着眼于创业创新教育本质,从课堂教学能力、对学生指导能力、课题研究成果、职业道德水平四大维度进行代表性考量,按照所处环境的要求确定相应权重并给予评分,最终量化出导师创业创新教育的总体效果。
(4)注重师资力量多元化,挖掘多领域优质资源。商科高校积极寻求跨学院校内导师、跨领域企业导师,完善构建拥有优秀校友、政府、企业三大领域专业人才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导师库。学有专攻,高校外专业人员的兼职任教,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知识,这与校内导师的理论灌输结合,以更加直接、更加纯粹地达到双创教育的效果。
多层次其深刻含义为“多维共生”,强调层次性、综合性、全面性,即要从多重维度来进行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多维双创建设属性对商科高校提出了以下要求:
(1)完善资金资源配置,在一定的资金来源拓展下形成丰富的人才培养共享机制。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融资渠道单一,主要借助高校资助与政府扶持。相关机构应充分考量学生项目的发展潜力,以前瞻视角与高校政府连携并进,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建立专项创业创新投资项目,共同努力构成健全的创业创新资金资源支持体系。
(2)孵化器平台建设。将中国新一线城市的社会条件对标法国的科学技术、第三产业与金融体系,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在为建设合适的孵化器平台提供保障。政府发挥地区主体优势,牵头成立主导的创业创新人才空间立体网络, 提供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创业演练等集成化服务。学生通过平台导师辅助,在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教学中模拟创业环境,从而在实战中培养未来市场适应性。
(3)学术资源配置,即导师团队与学科交叉。学习引进法国高等商学院中创业创新专家团队构建的相关模式,配以多方位、多研究领域的学科导师,从企业发展的技术与管理、人文与科学方面多角度剖析,从而实现跨界融合,重建双创理论架构。
(4)构建学生体验平台,让学生成为课程主导,形成互动浸入式培养方式。教师实质上只是创业创新意义建构的传输者,真正内在涵义的体会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自觉性。
创业创新教育本质上始终呈现着社会性,需要整个社会系统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作用于创业创新教育本身。因此,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关键主体必然需要在双创教育发展的不同侧重领域发挥其应有的责任与效用。社会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实践条件,大学生通过在企业中实时跟踪运营流程,把握企业管理的规范性,获取普遍具有社会代表性的特征,这与学生初期创业构想深度契合,从而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内化吸收实际知识,切实掌握创业实施能力。
针对双创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在早期便已成立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与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审计大学也相继成立政府审计创新等四大领域的研究中心,这意味学术研究对双创发展的重要价值已得到我国一流高校的认可。但反观当前整体情况,双创研究的普及度仍严重不足、研究意识普遍匮乏。各大高校之间应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交叉与成果探讨,以彼此互通有无,激发研究灵感,聚焦在创业科研和实践环节实现新突破。
搭建“企、学、研”多方合力结构,探索研究机构促进理论发展,理论发展鞭策理论学习,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教育完美结合的双创教育流程,由此形成双创理论与实践举步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