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霞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 527200)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等四部门随后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实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时期。但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需以区域行业企业为主导,设计职业技能证书内容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相关研究分别是从理论角度、宏观角度研究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以及1+X证书制度带来的体制、机制变革。戴勇〔1〕、王兴〔2〕、周绍梅〔3〕、 孙涛〔4〕认为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为主,政府、企业、行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多个主体共同发力;王亚盛〔5〕、张媛艺〔6〕研究了书证融通方法及由此产生的课堂革命。
国外相关研究有德国“双元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简称 GNVQ) 制,虽然体制机制不同,但都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1+X证书试点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研究与关注。
“1+X是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建设”〔7〕,1+X证书制度有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机制,但多元主体对接参与渠道不够顺畅,制度的落地实施要考虑利益相关者如政府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教师、学习者、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是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建设,宏观部署指导,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并做好财政保障工作等。其需求主要体现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落实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对接国际标准,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2)培训评价组织
培训评价组织是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主要负责证书含金量、与行业企业一同开发证书标准、配套教材、师资、证书考核站点、试点培训建设等。对培训评价组织而言,其盈利性质大于公益性,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更多的是期待实现组织长远发展,获得盈利。
(3)试点院校
试点院校是1+X证书主要实施主体,也是主要受益方。试点院校在整合专业(群)资源,确定试点专业、试点等级证书同时,期待以此为契机引入新技术、新规范推动“三教”改革,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提高办学质量,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提升社会培训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
(4)教师
掌握行业企业新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获得教学高满意度,提升职业幸福感,帮助学习者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通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遇或待遇等。
(5)学习者
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技能,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报酬,实现职业生涯长远规划。
(6)用人单位
获得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的高质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扩大企业影响力。
(1)自上而下推行有序
自2019年4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开启1+X证书试点至2020年12月已先后分四批遴选了447个可参与试点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一批培训评价组织5个,证书6个,第二批评价组织10个,证书10个,第三批培训评价组织63个,证书76个,第四批培训评价组织270个,证书355个。第四批可参与证书试点的数量及涵盖面,意味着1+X证书试点进入由点向面全面开启阶段,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做好试点整体规划、部署,省级层面组织申报,并做好了专项资金分配,各层级部门自上而下构建了职责较为明晰的试点工作机制,试点工作推进有序。
(2)自下而上试点的困境
在试点推进各环节,欠发达地区试点院校、教师、学习者在认知方面较滞后,导致试点初期盲目申报。以粤西北高职院校为例,院校层面还未设专职管理部门,未能及时传达1+X证书制度试点精神,组织申报前,以单个专业申报居多,未统筹规划专业群资源;申报时,试点学生指标数与实际参加证书考核数有较大偏差;申报后,侧重证书实践场所、考核站点建设,忽略证书制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组织学生参训、考核等重要环节。
专业教师对1+X证书制度还未形成完整的认知,没有形成责任意识及改革担当,因而无法向学生输入准确、有价值的认知,导致以证书为目的的功利性教与学,违背以1+X证书制度促“三教”改革的初衷。
《方案》提出试点目标及任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明确指出要将1+X证书制度试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不是弱化学历教育,而是强化“1”的基础与“X”的社会技能性,实现企业需求与教育体系的耦合。
因此,如何挖掘学历证书与X证书对立统一面,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不仅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合力解决,还需协调推进证书制度落地的各个环节,需要在各层级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架构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配套保障性支撑等方面做出系统回应,根据融合原则与融合逻辑、融合内容形成有序适宜的融合策略,融合模式及融合保障机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要求“育人为本”,坚持“标准引领”“遵循规律”“持续改进”等,这与《方案》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政府引导”“保障质量”“完善机制”所体现的基本原则一致〔8〕。
(1)育人为本
“1+X 证书制度是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的基础性制度”“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制度保障”〔7〕。 1+X 证书制度的实施,能最大程度上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在政府宏观导向下,发挥培训评价组织、企业主体作用、帮助教师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激发学习者学习动力,最终提升学习者专业技能,实现精准、高端育人。
(2)标准引领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贯彻落实国家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具备可操作性、适应性与科学性。1+X证书制度中“X”同样有统一、可操作、适岗的职业能力标准、证书等级标准、实践教学条件标准。
(3)遵循规律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遵循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学习者身心成长规律,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学历证书与各类技能证书的关系。1+X证书制度旨在促进“双证融通”,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巨大需求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将反向推进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持续改进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紧跟行业需求、产业发展趋势,健全以行业企业参与,持续改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反馈机制。1+X证书制度的“X”是市场自身筛选的,具市场价值的证书,证书标准、内容必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有所增加、侧重,甚至退出市场。持续改进贯穿在1+X证书制度推进及人才培养方案整个制定过程。
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育过程。1+X 证书制度的“1”彰显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功能特征,“X”诠释了职业教育这种类型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才培养诉求。
逻辑根源:“1”+“X”不是两个独立主体的相加,是有效衔接、融通,1+X 证书制度是“1”与“X”之间的认可、转换、融合。“1”是基础,能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X”是技能拓展,能有效助力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两者共同致力于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这是1+X证书制度的逻辑根源〔9〕。
内在逻辑:“1”与“X”教育培训对象相同,培养目标一致,在学分认定、转换机制下具有相同的人才培养效能,这既是设计1+X 证书制度的前提,也是1+X 证书制度的内在逻辑。“1”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要求对接产业、工学结合、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X”侧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基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岗位技能要求,将技能知识点分解到证书认定考核中,着重点同样在技能、技术高素质人才。
(1)教学目标与证书能力要求
“1”与“X”融合逻辑决定了专业教学目标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在要求的一致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涵盖的职业素养,技能、能力必定包含在专业教学目标内。不同等级职业技能证书标准,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教学层次及与该层次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融通是学习成果达成教学目标最好的体现。
(2)课程内容与证书培训内容
“X”证书培训内容要立足于现有的教学体系及课程内容,对在校生而言学时有限,将证书培训内容通过对接、补充、强化等方式融通到学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升专业技能,促进就业。
(3)教学实施与证书培训过程
学历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必定随之带来教学实施者——师资、教学场所、教学模式、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融通。两者要进行同步化统筹与安排,实现“X”证书培训过程与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4)教学课程评价与证书技能考核
教学目标与证书能力要求、课程内容与证书培训内容、教学实施与证书培训过程的融通一体化,为“X”证书技能考核与专业教学课程评价融合提供了融通基础。将针对课程的考试成绩所获学分,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考评的一部分,实现专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连,相通。
依据“1”与“X”融合逻辑,融合内容,溯源1+X证书制度设计的价值指向,目前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推进过程中主要有,基于“1”的课程标准、学习任务、教学评价与“X”证书标准、岗位工作任务、证书考核评价的融合”〔10〕。 基于 “1”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 “X”证书内容、技能实践任务的融合。采用嵌入、补充、强化方式将与“X”证书契合度高的内容直接对接嵌入到 “1”的课程体系中,将与“X”契合度一般的内容以选修拓展课的形式补充到 “1”,将“X”证书重难点实践技能内容以增加学时学分方式强化到“1”专业技能课程中〔11〕。
综合各种融合方法及人才培养实践,“1”与“X”的融合模式集中体现在完全融合、对接融合、补充融合、强化融合四种模式。
(1)完全融合
这种模式是以1+X证书制度设计为导向,在1+X试点推进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渐渐体现出1+X证书制度的价值,教育机制、规范、标准各方面趋向成熟系统,有完善的学分认可、转换机制,在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教学成果鉴定与测评等方面既能满足“1”的教育需求,又能达成“X”证书的学习成果。采用这种模式的职业院校或应用型本科,在校生获取学历证书同时即可100%拿到同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模式适合于开展学徒制、订单培养的行业企业紧缺型人才。
(2)对接融合
对接模式建立在“1”与“X”相对独立基础上,适合面向社会,大力开展职业能力培训的专业,分析“X”与“1”的关键对接知识点,根据证书所要求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标准、职业能力要求,调整完善“1”的标准或内容,形成可操作对接融合点或知识面,重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教材选用等,形成“1”对“X”强有力的支撑,对接融合模式,既能满足在校生考证需求,也能最大化为区域紧缺人才提供短期考证培训服务。
(3)补充融合
针对“1”中的知识技能点,不能完全覆盖“X”考核标准的情况,则采用补充融合模式,以增加“1”专业技能课程、拓展选修课形式补充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缺失与空白;紧跟“X”考核评价点,根据行业岗位职业需求,修正添加“1”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补充融合模式多用于试点推进初级阶段,高职或应用型本科院校以“X”为契机,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4)强化融合
“1”中的知识技能点,基本与“X”考核内容相同,能覆盖“X”考核点,但由于行业需求变化的原因,部分实践技能侧重点不一样,或在能力转化方面有较高要求,需要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等方式对“1”的理论知识或实操能力进行强化提升等。强化融合同样较适用于试点推进初级阶段,以强化形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其与1+X证书制度的有效融合。
(1)树立1+X证书制度生态均衡意识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环境(阳光、空气等)是统一的整体,生物与环境相互制约,维持动态的生态平衡。1+X 证书制度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者”(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教师)通过“分解者”(各级政府部门)向“消费者”(用人单位)输送人才。在社会、制度等环境影响下,1+X 证书制度各利益主体在各自诉求基础上,要树立系统均衡观,平衡资源分配、调配人才“生产”与“产出”比例,和谐共存,相互促进。
(2)建立1+X证书制度生态均衡协调机制
1+X证书制度生态系统的均衡建立在政府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教师、学习者、用人单位各利益主体协调育人,各尽其职才能保障生态系统均衡。欠发达地区,在证书选择与推广层面,要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紧缺行业具体情况,避免盲目跟风试点;各级政府部门逐渐引导培训组织与用人单位,以主体参与模式,做好“X”建设,对接“产业需求”“复合型人才”;在学院试点层面,有配套的激励、制约机制,设专职专管部门,吃透文件精神,组织教师、学习者进行1+X证书制度系统学习,整合专业(群)资源,由点到面,持续改进的方式,推广普及证书制度。
(3)完善1+X证书制度生态系统动态反馈机制
1+X证书制度是制度的创新,新的事物发展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调节反馈机制,如新旧证书更换、匹配市场等自身管理机制也未形成。要根据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选择行业急需的技能证书进行推广。以广东省为例,经济欠发达粤西北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产业需求等相差甚大,在推广选择证书时,需“分解者”分析具体情况,帮助“生产者”,适需输送“消费者”形成动态反馈机制,保障1+X证书制度生态系统平衡。
1+X证书制度是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要根据“育人为本”,“标准引领”“遵循规律”“持续改进”的融合原则,溯源1+X证书制度内在逻辑,树立1+X证书制度生态均衡意识观,在各利益主体诉求基础上,和谐共存、互促互进;建立1+X证书制度生态均衡协调机制,由点到面,持续改进的方式,推广普及证书制度;最后要形成1+X证书制度生态系统动态反馈机制,采用完全融合、对接融合、补充融合或强化融合模式,将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保障1+X证书制度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