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

2021-12-29 10:17董小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董小玲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崭新命题。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在建党百年视域下提炼概括出来的伟大建党精神,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解开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疑问。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更好地正本清源,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钢铁长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截至2021 年9 月23 日,在知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篇名进行搜索,累计发表学术性论文196 篇,报纸类文章980 篇。其中,学术性论文大都是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理论阐释,报纸类文章则以政策宣讲、将伟大建党精神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等为重点,而与思政课相关的仅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由此可见,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亟待加强。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的内容: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真理点亮黑暗,理想照耀未来。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所坚守的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理论品质成功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经济发展和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所科学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根基,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入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坚持真理以实现内涵其中的崇高理想为价值追求,坚守理想以把握真理性认识为理论基石。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一旦发生偏移便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害。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书写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宏伟画卷之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脚踏实地的切实行动规划、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经济基础、提供了物质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拉开帷幕。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理想和价值有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3]共产党人所要推翻的是压迫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社会制度,所要建立的是真正实现了民主和自由的、由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无可避免的要使用暴力的手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革命战争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追求。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一大批革命烈士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用生命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延续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传统。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为了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夜以继日、舍小我成大我;应对日趋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同一切企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英勇斗争。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仍然需要坚持和发扬。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之间具有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党忠诚归根到底就是忠诚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行动上听党指挥、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所推崇的大力弘扬、党所禁止的坚决不做;不负人民则主要体现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是否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5]新时代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决心开展自我革命,培养和锻炼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擦亮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对入党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有力践行,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付诸行动。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之义

伟大建党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的高度总结和集中体现,同时还汲取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积极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既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和要求的必然之举,也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应然之义。

(一)必须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对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深入,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不同社会制度下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使其日益体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其中,青年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塑造与成熟定型时期,难以辨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更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侵蚀,从而导致价值观偏差。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形成的理论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大学生更好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意志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良作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将党性和人民性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总的来说,伟大建党精神一经提出便成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旗帜,发挥着引领思想文化的强大功能。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更好发挥思政课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主渠道作用,以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

(二)必须用好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新成果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教育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就必须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伟大建党精神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开创性提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共同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高校思政课的学生主体而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其更加关注时事、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增强家国情怀,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健康成长。就高校思政课的教师主导而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丰富和更新教学素材,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换个角度来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必须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努力培养担负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要充分理解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与努力培养担负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首先,就理论逻辑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厚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地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总结经验、善于融会贯通的理论品格。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有助于厘清各维度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就历史逻辑而言,伟大建党精神诞生于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是其后所取得一切成就的精神源泉,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所有精神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分。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有助于更好地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就实践逻辑而言,伟大建党精神一开始的产生源自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行动。后者的行动就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讲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帮助大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从而何来、将往何处的问题,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总的来说,讲好伟大建党精神与上好高校思政课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那就是努力培养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用路径

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大学生学习、认识和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途径,必须从课堂内外、网上网下等多方面着手,帮助大学生构筑起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的坚实堡垒。

(一)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育人

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程育人,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从“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着手。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不能空洞无物,不能照本宣科,必须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进行解读,讲清楚客观历史与经验总结之间的联系,讲透彻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时刻被总结归纳出来,一方面是“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总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的性质和宗旨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对自身精神谱系的领悟与阐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7];另一方面也在于时代的呼唤即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更深刻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更坚强有力地走向未来。因此,在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回顾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伟大建党精神并不仅仅只是历史的功勋章,而是新时代对全体党员同志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原则。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大学生党员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严格遵守和践行入党誓词,人人以合格党员为底线,坚持向优秀党员靠拢看齐。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伟大建党精神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有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才能得以验证并继续发展弘扬。高校思政课应当引导青年大学生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转化到行动上面来,转化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二)融入线下调研,突出实践育人

要想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一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开展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的,还需要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把被动接受和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可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设置伟大建党精神专题,组织学生围绕“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等主题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为了完成问卷调查的课堂任务,大学生主体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另一方面,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客体也能够在课堂以外的同辈群体中接触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信息,激发其深入学习了解的兴趣,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创造性意见。第二,可以把握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为契机,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等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前往敬老院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把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转化到实际行动上来。第三,可以在高校思政课中加入以访谈法为代表的社会调查方式,组织学生采访老红军、老战士等革命英雄人物,或是基层工作人员、优秀企业家中的优秀党员同志,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感受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三)融入资源挖掘,促使以文化人

2021 年5 月16 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资源,促使以文化人,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意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标,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第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资源”为主题的分享会,分享各自家乡的红色资源,让学生既做“讲述者”又做“聆听者”,使学生在深入了解的同时又承担起传播家乡红色文化的责任。第二,围绕伟大建党精神前往相关红色资源所在地开展现场教学。由高校思政课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过亲身体验、现场讲解等方式切实体会伟大建党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第三,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结合起来。就静态校园文化而言,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和意义等以文字、图案的方式通过校园展板、文化角、电子屏等展示出来;就动态校园文化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舞蹈、音乐、话剧等表演,将伟大建党精神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诠释出来。

(四)融入线上平台,推进网络育人

当今时代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人数比例高、花费时间长、地域限制小,高校思政课要想赢得青年,就必须主动占据网络阵地,在教学中高度融合信息技术,赋予课程更多的活力。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搭建相关线上平台,切实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第一,可以分享、引用网络上推出的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学习视频、理论文章等,将其转载至校园文化网、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易班等现有平台,便于大学生利用网络快速找到高质量、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在全校形成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良好氛围。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具有即时互动功能的“学习通”等软件,设置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讨论题目,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研讨,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利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班级学习群,思政课教师可以在群里向学生推荐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拓展阅读书目,撰写心得体会并择优分享至学习群。学生在阅读或思考过程中产生疑问可随时在群里留言,教师或其他学生可即时发表观点,打破时间、场地的阻碍。

四、结语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从价值、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新的磅礴力量。从价值层面来说,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在新时代奋勇争先、建功立业的大学生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就知识层面而言,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四史”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学好党史知识、拓宽知识体系;就能力层面而言,相较于课堂教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在第二课堂中的相关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