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村要因地制宜

2021-12-29 10:24邓小平
领导月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包干生产队集体经济

邓小平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具体说来,要实现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提高了(这是说广义的机械化,不限于耕种收割的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第二,管理水平提高了,积累了经验,有了一批具备相当管理能力的干部。第三,多种经营发展了,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具备了这四个条件,目前搞包产到户的地方,形式就会有发展变化。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期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些地方把原来规模比较合适的生产队,硬分成几个规模很小的生产队。而另一些地方搞并队,又把生产队的规模搞得过大。实践证明这样并不好。

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除表现在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这方面外,还有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问题。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像西北的不少地方,应该下决心以种牧草为主,发展畜牧业。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所以,政策放宽以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意愿出发,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

【题解】

本文摘自邓小平同志于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的谈话《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一部分。它是邓小平同志研究农村改革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广泛深入的发展。标题为编者所拟。

在本文中,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肯定了“包产到户”和“大包干”,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述了制定农村政策应坚持的方法原则。针对“包产到户”和“大包干”的做法,首先,邓小平同志对一些效果很好、变化很大的地方给予直接肯定;其次,邓小平同志强调“包产到户”“大包干”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最后,邓小平同志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出现本质上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客观规律的体现,这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符合农业生产本身发展特有的规律,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强调做好农村工作,不仅集体化的组织形式要因地制宜,而且发展生产也要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政策需要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尊重群众意愿,不可犯主观主义错误,生搬硬套。这些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我们正矢志奋斗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大包干生产队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人民群众是开启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生产队里开大会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