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玉杯

2021-12-29 10:24董仲舒
领导月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张仪大义董仲舒

[汉]董仲舒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一日不可无君,而犹三年称子①者,为君心之未当立也。此非以人随君耶?孝子之心,三年不当。而踰年即位者,与天数俱终始也。此非以君随天邪?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②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瘦,而不可得革也。是故虽有至贤,能为君亲含容其恶,不能为君亲令无恶。《书》曰:“厥辟去厥祇”,事亲亦然,皆忠孝之极也,非至贤安能如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耳。

(原文据中华书局1992年版《春秋繁露义证》)

【注释】

①三年称子:指皇帝去世后,嗣君守孝三年,称子不称君,不急于接替君权。

②豫:《礼记·学记》中说,“禁于未发之谓豫”。

【译文】

《春秋》的记事原则,记人们随从国君,让国君随从上天的意思。认为:根据老百姓的想法,人民不可以一天没有国君。国家不可一天没有国君,嗣君还要在国君去世后的三年之内称公子而不称君,因为在自己心里自己还不可立为国君。这不是让人们随从国君吗?孝子孝敬先父的心理,不是过了三年丧期就没有了。过了三年丧期还有孝敬先父之心,再过一年才能继承君位,是和上天的安排相同,这不是让君王随从上天的意思吗?所以要委屈百姓而使国君的想法得以伸张,委屈国君而使上天的安排得以实现,这就是《春秋》大义。……

人接受上天的意思,有喜欢善良厌恶丑恶的本性,这种本性可以修养却不可更改,可以预先发现却不可抛弃,如同身体可胖可瘦,却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即使有大贤之人,他能替国君包容缺点,却不能替国君让他没有缺点。《尚书》说:“他的君主可以去掉他的病痛。”服侍亲人也是如此,都是最高的忠和孝。不是最有贤德的人怎么能做到这样呢?父亲不像父亲,儿子就不像儿子,国君不像国君,臣子就不像臣子。

【简析】

《春秋繁露》继承了《公羊传》尊君以成大一统的精神传统,并将其内涵概括得更为清晰,比如本选段中“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名言,充分表明了“尊君”的理论基础乃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选段第一部分,开口即言:“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一方面强调在百姓面前必须维护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又强调君主必须顺从天意并接受上天的监督管理。然后以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来论证君主的主宰性作用,以“孝子之心,三年不当”来说明即便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也和普通人一样,不可违抗具有普遍性的天意与人性。顺着这个逻辑,董仲舒立刻提出结论,指出《春秋》的大义是要“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观念与《墨子》提倡以“尚同”来尊君,又以“天志”来限制“君权”的思维如出一辙,有学者认为这是《公羊传》以及董仲舒都受到《墨子》思想影响的结果。

《公羊传》和董仲舒都强调天人感应,毫无疑问,“以人随君,以君随天”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两句话,重点都在“随天”“伸天”上面,究其良苦用心,亦如《墨子·天志》中所言:“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三代以来,“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已然形成难以扭转的定势,墨子和董仲舒都深知难以改天换地实现“公天下”,才不得已寄望于通过“天志”“天意”代替“民志”“民意”来约束、监管国君,因此,解释墨子与董仲舒这些观念时,历代学者都常常引用《尚书》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些格言作为参证。本选段第二部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强调世人无论君臣、父子,都必然有缺点,也因此必须要接受一定的管理与约束,如果君、父的缺点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必定会导致臣、子的“以暴易暴”,仍然是从“普遍性”的“人性论”与“世俗性”的“实践论”来强调民、君都需要有所“随”有所“屈”,与第一部分的文气一脉贯通。

小知识

《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张 达

司马迁注重写人物的性格、禀赋,这往往是他用笔的着力点、精彩之处。

司马迁常常用几点笔墨就能刻画出人物最深沉的本质,如《张仪列传》的开篇,写张仪学成纵横之术后去楚国游说,结果被怀疑为小偷而遭到一顿痛打。他的妻子就对他说:“你要不是因为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般的侮辱?”张仪却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嘴里吗?”妻子笑了,说:“舌头当然还在。”张仪也笑了:“只要我还有这条舌头,足矣!足矣!”几句对话,张仪作为纵横家加亡命徒的面孔便跃然纸上。

现在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就常常在于细节,不过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他们最重要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史记》高出“二十四史”中其他史书的地方之一。

猜你喜欢
张仪大义董仲舒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碍眼与碍心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