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
——基于对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2021-12-29 09:21郭亚静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郭亚静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近年来,志愿服务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及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对志愿服务研究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活动动机、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法律问题和精神培育等方面。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奥运会、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大型社会事件以后,志愿服务与高校教育已经联系在一起。研究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影响因素,培养他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途径,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文主要针对辽宁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有效率99%。问卷内容涵盖高职学生基本信息、志愿服务的价值功能及运行机制等。笔者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原则,经过数据分析总结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志愿服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项目中可以看出,参加调查的人数中女生略多于男生。从专业角度来看,理工、医学类最多,占总样本的47.47%。从年级方面来分析,大学一年级学生比例最高,达48.82%。政治面貌数据显示,共青团员高达85.86%,这表明高职学生团员是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从任职情况来看,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占59.26%。加入社团的学生占64.31%,说明学生社团组织是开展活动的主要载体。

二、调研数据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认知及参与情况

本研究中,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为98.99%,不愿意参与的学生仅占1.01%。认为志愿服务有利于锻炼个人能力的占48.82%,有利于培育公益精神的为42.42%,而持消极态度的仅占8.75%。对学校志愿服务行动组织体系了解程度上,比较了解的占36.36%,不太了解的占63.64%。有86.87%的高职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13.13%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其中,定期参加与经常参加的学生基本持平,分别为20.88%和21.21%,很少参加的占44.78%。参加志愿服务频率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至少1次占比19.87%,每月至少1次占比18.86%,半年1次占比20.20%,一年1次占比12.79%,而有28.28%的学生偶尔参加。

(二)高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参加的频率进行了分类,分为频率大于或等于1次/月组和小于1次/月组。本研究对两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参加志愿服务频率大于或等于1次/月组的人员构成主要是男生、非独生子女、社团学生、接受培训、了解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所在班级已开设志愿服务课程的学生;在小于1次/月组中,女生、独生子女居多,而且很少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方面培训的。这说明男生和非独生子女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更强,同时加入社团、了解志愿服务体系和所在班级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学生干部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不比普通学生高。

(三)影响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分析

1.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1)志愿者招募管理机制缺乏统筹。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在选择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时人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大学院系>社团>校团委>班级>校外志愿组织>其他机构>政府>企业。50.84%的学生选择大学院系,25.25%的学生选择校外志愿服务,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主要还是依托大学校内组织招募,与校外志愿服务组织联系不密切,志愿者招募管理规程缺乏有机契合。

(2)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不完善。调查显示,67.68%的高职学生表示在参加志愿服务前未接受过相关活动的专业培训。这表明部分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存在重活动轻培训的现象,培训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不仅使被服务者的服务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且对志愿者的积极性及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志愿服务活动类型不均衡。问卷中一共列举了13种常见的志愿服务类型,用“其他”作为补充类型。统计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帮助孤寡老人、社区秩序维护、环境保护、校园事务等方面,每项均超过百人次参加;而突发危机援助、落后地区支援、政策法规宣传和关爱残疾人这四类志愿服务类型参加的人次均低于10%。从整体来看,高职学生选择的志愿服务类型相对集中,在部分志愿服务领域选择的人次较少,这也是大学生志愿者自身能力相对不足的一种体现,从而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

(4)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从统计获悉志愿服务信息渠道人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为:社团组织>学校通知>网络信息>宣传海报>人际信息>电视报纸,社团组织和学校通过“官方”布置任务居多,网络信息渠道占比相对较低。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网络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进展缓慢,志愿服务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健全,无法满足大学生志愿者及时获取信息与有效交流的需求,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奖惩机制不完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中37.71%的学生认为“缺少系统的激励和认证机制”是影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66.33%的学生支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志愿者。同时,对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负责任和态度差的志愿者也应给予相应的批评或警告。以此提升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质量。

2.高职院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

(1)“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路上。据统计,所在班级开设有关志愿服务课程的学生仅占25.93%。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不仅需要思政工作者将其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连,同时也需要教师将专业特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有效融合,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

(2)外部保障机制不充分。研究发现,高职学生志愿者曾获得保险及医疗保障的占33.67%、餐饮交通补贴的占53.87%、专业培训的占33.33%,这表明大学生志愿者的外部保障不充分,经费紧张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提升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意愿对策

本研究在对高职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意愿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质量,实现思政育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对策研究:

(一)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遵循每个年龄段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以身作则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分享、奉献的乐观精神。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微媒体平台建设与管理

微博、微信和抖音是“微时代”下最具代表性的App,因此,可开通“官方”的志愿服务微博、微信和抖音微平台,成立对应的管理团队,用于招募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志愿服务活动前期宣传、成果展示、表彰和宣传优秀典型等,打造独具特色的微平台,让微媒体为志愿服务发声。

2.打造专业化品牌特色志愿服务社团

高职院校社团工作专业化、品牌化是提升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社团成员及指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建设意识,结合专业知识,充分挖掘社团的特色资源,确定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专属社团文化。活动前应邀请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基于专业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他人,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认同度。

3.完善志愿服务培训制度

志愿服务培训主要包括培训机制、内容和方式三方面,培训机制包括志愿者需求评估、培训过程监督、培训资源和经费保障、培训质量激励等;培训内容主要是有关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培训方式可通过开设志愿服务课程、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志愿服务情景演绎等将传统的讲授、讨论与创新性的互动、角色扮演及网络模式相结合。尤其是专业性强、需要特殊技能培训合格后才可以开展的活动,如医疗服务、法律咨询、心理健康宣传等,更需要培训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4.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机制。可将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通过讲座、宣传板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树立榜样力量,也能达到宣传志愿服务的效果;亦可作为评优评先、竞选学生干部、优先入党、推荐就业等重要参考条件之一。《志愿服务条例》第二十九条也鼓励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对于表现较差的志愿者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志愿服务有序开展。

5.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外部保障

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解决外部保障的后顾之忧,是顺利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成立专项基金会;志愿服务组织也要积极发动外援与企业合作,通过拉赞助的形式拓宽经济来源;同时,志愿者也应该发挥创新意识,寻找志愿者团队优势资源,可尝试创收项目,以维持志愿服务活动持续进行。

(三)社会方面

1.加强志愿精神宣传

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可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App、直播平台、公益广告、电视、广播、报刊等形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进展和成效,树立优秀典型,积极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生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校内外志愿组织的合作

学校和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载体,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分享,可鼓励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与校外有资历的志愿服务组织加强合作,规范社会组织准入方式及流程,加强社会组织的作用。

3.加强志愿服务与就业机遇相联系

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支持优秀志愿者在其选择企事业单位就业时可将志愿服务表现作为优先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肯定志愿者的付出,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坚持志愿服务,同时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四、结语

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和服务质量,我们也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包容,帮助志愿者组织逐渐成长。也希望组织者充分利用好志愿者组织这个平台,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同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