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峰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1938年5月26日—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讲演《论持久战》,他针对当时出现的抗日战争中国必亡和抗日战争可以速胜的论调,提出了中国既不能灭亡,也不会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英明论断。进而,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和行动号令。〔1〕本文尝试从《论持久战》的思维路径中寻求借鉴,为当前人们非常关注的我国经济的“内循环”找到发展依据和发展策略。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加之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关系趋于紧张,我国经济2020年第二季度才由负增长转向正增长。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并且,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经贸关系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负面影响,中央做出了全面、务实的中长远期规划,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眼光向内,当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全力使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第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它既不会永不消失,也不会很快消失,而是要持续很久一段时间,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是现实所需。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疫情防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防控的最后胜利至少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国内全体人民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二是国际全体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三是新冠肺炎防控疫苗临床上市。显然,所有这些条件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所有问题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即便这次疫情防控取得完胜,也不能绝对地说,以后其它疫情就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二,不断恶化的中美经贸关系,也是我国进入WTO尤其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发生的一次重大国际经济事件。美国为了保护其“全球霸主”的地位,有针对性地对我国持续围堵施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 由来已久的知识产权争端日益加剧,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屡屡受限,美国对华投资不断减少,各领域摩擦频频发生,并将会愈演愈烈。所有这一切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美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必须顺应时势,制定好“打持久战”的策略。
第三,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新兴经济体和第一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体量的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和4亿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截至2019年,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超过40万亿人民币;人均国民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2〕当前的中国有底气、有能力、有实力,及时调整布局打好“持久战”。中国未来经济“国内大循环”之路是迟早要走的,因为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2006年64.2%的峰值,2019年又回归到1998年的31.8%的谷值,表明我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已开始发生变化,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据统计,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7.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全球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企业破产、人员失业等经济衰败的种种迹象接踵而来、应接不暇。我国经济也遭遇了低速增长,尽管我国东南西北中、党政军民学,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励精图治、积极作为,争取最大限度地遏制负增长、低增长势头。但是,坦率地说,这一增长趋缓的势头不会在短时间消失。当然,由于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长期向好、有韧性、有潜力,经济增长长期低迷也不会出现。2020年前两季度,经济增长已由负增长向正增长转变,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使经济复苏正在显现。但必须承认,由于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经济复苏期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并与全球经济相关联。2020年“进博会”在我国的成功举行恰恰说明我国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歇。可见,持久的“国内大循环”既迫于无奈,也顺乎常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着手短期,更着眼长期。
第一,坚持“国内大循环”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兵民是胜利之本。”强化“国内大循环”正是在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环境和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之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打好“持久战”必须一方面站在党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高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另一方面站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顶层设计,问计于民。这是深谋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远虑二〇三五年长远目标的底线思维。政治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政治,经济问题的本质从来都是政治的本质问题。这次“国内大循环”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着手实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着眼实现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因此,它又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政治总动员令和总宣言书。
第二,坚持“国内大循环”既是权宜之计,更是长久之计。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中国必将从劣势到中日平衡再到占据优势,而日本必将由优势到中日平衡再转向劣势。”改革开放后的前半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模式是以出口导向型为先导的。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这一宏观经济模式达到了极致。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尤其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模式开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一方面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关系趋于紧张,从客观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明智选择。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像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那样,经过多个阶段,最终走向自我完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国内大循环”既是原有思维延展,更是现有思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改革只能越来越深化,开放只能越来越宽广。当前创新的重点是从以国外出口需求为导向向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为导向转变;与此同时,出口需求也要转向“一带一路”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国内外经济双循环,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并以消费需求为主题。与之相应的“六稳”和“六保”也要在这一新的发展格局下实现。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稳就业”“保就业”。为此,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服务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就业思维方式方法,向就业转机、就业升级方面看齐;调整惯性思维思路,向市场主体、基层单位方面看齐。〔3〕不论是“六稳”,还是“六保”,“稳”“保”就业首当其冲,就业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前提;“稳”“保”模式立足可控,可控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稳”“保”规划着眼未来,未来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战术和百年大计。
从消费区域上看,在提升原有发达地区高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创新现有不发达地区低消费需求,向西北和东北地区倾斜;与此同时,消费需求拉动力的改变,将使国内各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将不再受宠。
从消费种类上看,在提升原有房地产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基本原则,应重点创新现有养老、教育、医疗、健身、环保等超长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它们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水平与能力。
从消费人群上看,在提升原有中产阶层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拓展其余的大众消费群体。比如,老年群体的养老消费需求;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消费需求;女性群体的美容健身消费需求等。
从消费环节上看,在逐步完善原有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创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一扩大再生产环节。因为有收入才有消费,所以应增加人力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薪酬收入,尽最大可能减少国家政府的税费收入、土地收入、租赁收入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从消费结构上看,在巩固原有消费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创新与“新基建”投资需求相匹配的新消费,比如,5G、人工智能、云服务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全面、辩证、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抗日战争,从而得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准确论断。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4〕这种眼光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敏锐眼光异曲同工,就是以“持久战”的思维路径,将“国内大循环”进行到底。“持久战”的思维路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将“国内大循环”进行到底,就是“因势利导”,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淡定镇定坚定地守住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变局,和平发展仍是主题;今天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当前,新冠疫情和中美摩擦两大国内外时局变化,决定了我国当前仍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机遇期,并且机遇和挑战又有了新的发展,更加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打持久战”的头脑和高强的战略定力,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坚定不移地完善“国内经济大循环”,并将一如既往、一往无前、一以贯之地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