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守正创新策略①

2021-12-29 09:21
关键词:红色思政政治

柯 力

(莆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人民为主体,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基于革命文化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革命精神理念、革命历史事迹以及革命纪念场所等,对于引领社会风向、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意义。作为培养新一代国家栋梁的摇篮,高校必须担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使命,将红色文化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融入思想政治课堂中,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思想行为方式。

一、高校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了民族精神标识,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处于大变革阶段,受到经济文化的冲击影响,互联网技术更是将整个世界联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及文化安全危机日益严峻。一直以来,西方国家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文化造成负面效应。“糖衣炮弹”面前,一些党员干部忘却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失去了党性,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为人民为金银,患上了“软骨病”。

将中国梦作为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为社会主义制度增添新的时代内容,需要党和国家基于时代特征重新诠释文化自信。只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从根源上实现国家自信的整体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会议中指出:纵览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革命文化在时代更迭、伟大斗争中彰显出尤为关键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淀体现得淋漓尽致。要想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应该明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得到持续的发展以及推广。红色文化精神是在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的一系列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科学性、开放性以及民族性特点。民族精神标识的树立离不开红色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实现了中华文明传承,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软实力

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增强与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出红色文化,这种文化生命力强大、民族性突出。红色文化是开展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学生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涵养道德品质、培育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不断成熟的红色文化,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特点,不断整合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将时代赋予的内涵充分表达出来。不管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方法论研究中能够展现出明显的逻辑性,而红色文化能对这种逻辑性进行验证,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背景展示出来。基于上述因素,将红色文化视作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与文化自信心的根源,红色文化将包容性、传承性等特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拓宽了思政教育空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受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冲击,高校学生在思想领域出现许多问题,无论是信仰缺失还是道德危机,都是方向感迷失的外在表现。高校的红色教育开展情况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价值观的践行水准。要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进行全方位拓展,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课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多元化的价值理念使他们迷茫,难辨是非,继而发展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也就要求众多高校应该充分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科学的、正确的价值导向。作为价值观的源头,红色文化在历经大浪淘沙后愈发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红色文化渗透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时代道德精华,因此这种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与高校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价值。

二、高校思政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记忆被淡化,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功利性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持续稳定的提升,生活水准实现了快速增长。当代大学生享受着富足的物质条件,受经济因素的约束较少。但是,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观念越来越陌生,并且缺乏认同感。由此导致的攀比行为、拜金行为、浪费行为等在高校校园中越来越常见。此外,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得知,许多大学生入党动机比较功利。依托红色文化着力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培养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内容落后,未能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与精神共鸣

作为青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新鲜事物。智能设备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电脑等设备也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必需品。运用智能设备,及时有效获取新鲜、猎奇的资讯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红色文化被视作“老旧事物”,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排斥红色文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事件距离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远,再加上红色文化教育内容陈旧、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工作的开展严重缺乏实效性。大部分高校采取单一的程序化教育方式宣讲红色文化,这种所谓“权威”的姿态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拉得更远,生硬的传播方式、僵化的思想理念、乏味单调的课堂语言,使得学生对于思政课能逃则逃,根本无法产生认同感与精神共鸣。

(三)教育方式单一,对学生思想指导意义不大

现阶段,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形式以听汇报、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影视为主。社团活动为大部分学生青睐,但红色文化教育并未对这种活动形式加以利用。单一的教育途径很难收到学生积极的反馈,听后感、读后感、观后感是最主要的反馈形式。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学生普遍采取网上搜集资料的方式,略加整合就得到一篇篇“听后感”“读后感”“观后感”,很难对红色文化精神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这些所谓的思想汇报并非学生自身感受与想法的表达,仅仅作为一种任务、一项作业,很难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指导作用。高校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由于反馈机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评价方法单一而有效性不足,导致这门课程的开展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其教育实效性迫在眉睫。

三、高校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守正创新的策略

(一)将红色精神渗入思政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人才培养离不开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带来的教育感染力是巨大的。这种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能够将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政治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于实际,展现出显著的实效性。“95”后、“00”后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构成,而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为富足。因为在家庭中得到过多的关怀与呵护,部分学生情感方面比较脆弱,个人主义思想较为突出,存在怕吃苦受累、贪图享受的问题。基于当前情况,高校需要在思政课堂中着力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将红色文化的教育感染力充分发挥出来,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意志力以及集体主义观念进行全方位有效培养,帮助其成长为精神强大、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思政课堂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围绕思政理论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红色文化精神利用多样化途径渗透到课堂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在适当的时机宣讲红色文化相关案例,为高校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第二,以思政课堂为中心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和深化理论知识学习。红色书籍、红色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手段。此外还可组织革命纪念日演出活动、革命老区支教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对优秀的革命传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心理上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实现思想政治觉悟的上升。第三,将红色文化教育同社团活动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社团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实现思想升华与能力锻炼,从而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持有乐观向上、积极自信的态度。

(二)围绕红色文化教育目标,系统设置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在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教育目标。不管是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活动设计,都取决于教育目标。以目标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设计。红色教育目标与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目标具有相同的内涵,二者都要以弘扬民族自信心及爱国精神为重点。采取有效手段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个人与集体的真正含义,对自身责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更远大的理想和更坚定的信念。基于教育目标设置的思想政治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应切合实际,符合科学性、系统性、阶段性特点。根据大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设置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在大一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到自主学习的过渡期,思想与行为模式具有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形成还不稳固,此时红色文化教育应当以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为基础目标。大二以及大三的学习生活,学生已经养成自主学习以及独立生活习惯,此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在这种情况下,红色文化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坚强意志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免学生的发展道路走向偏差。在大四阶段,就业是大部分高校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即将进入社会,各式各样的难题与挑战接踵而来,此时红色文化教育要以提升学生抗压能力为目标导向,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观念。

(三)利用多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基于网络的便捷性、互助性、资源丰富等一系列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占领这一新阵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大学生思想以及行为易受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智能设备、多媒体平台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了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平台建设红色文化阵地,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学习,主动接受思想教育。

(四)构建高校、院系、教师三层教育体系,协力传播红色文化

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应该具备系统性、全员性特点,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多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学校、院系与教师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担负起这一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管理机构,负责对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整体的系统化管理,具体工作涉及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开发建设、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构建等,从而规范高校相关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红色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院系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最后,思政课专业教师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师党员要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坚定的革命信念为指导,运用红色文化精神武装头脑。此外,教师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实现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剖析以及解决问题,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召学生深刻学习思想政治红色文化理论知识,践行红色文化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应该积极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思政教育途径,强化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堂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手段,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