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的涵养及传承路径研究

2021-12-29 02:16于翠杰
南方论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党理想信念情怀

于翠杰

(聊城大学 山东聊城 252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网络原著居民的大学生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他们也常受到“重利轻义”“精神理念弱化”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亟需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伟大精神的涵养。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注重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涵养,激发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增强他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精神力量。

一、当前大学生生存现状亟需伟大建党精神的涵养

(一)理想信念弱化

理想信念对塑造引领青年人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和创造力,积极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同时也表现出弱化的倾向。首先,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但总体来说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接受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的理解,并没有内化为自身稳固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极易出现动摇。其次,发达的网络空间给青年人提供了价值多元化的土壤,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当今社会,网络俨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1]。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诸多弊端,尤其是网络上传播的多元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也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关注力大、接受新事物的热情高。网络上传播的多元文化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但也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严峻。网络上散发的诸如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形象、嘲讽英雄人物等负能量,使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遭到解构,也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同时,网络也为理想信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如何趋利避害是一个重要课题。再次,当今大学生出生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在既定的物质环境中成长难免受到功利化思想的裹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中极易对与就业、生存和成长毫无关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乏味,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动力大多数是为了完成“修学分”的使命,这样就很难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高度认同。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大学生身居“象牙塔”把学习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重任,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对社会知之甚少,是和社会脱节严重的群体,因此这就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认知不够深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从“自我”角度出发担当社会使命。其次,互联网让大学生更多呈现“本我”形象,削弱了其社会责任感。传统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彼此交往的空间距离较密切,而且人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期待,在交往互动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诸多想法和意见会受到限制。而网络互动则更多的是文字、符号、语音等介质的互动而在缺场的网络交往中,在这个可以以匿名身份出现的空间中,每一个网民都可自成一个中心与他人或群体进行即时、直接的互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双方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限制较小,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爱好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网络互动中个体行事的原则更多地赋有“本我”的色彩。再次,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由传统的进入网络交往的空间演变成匿名的脱离了地方条件限制的缺场空间,缺场空间下大学生的表达更为自由,与自由伴随而来的是网络表达中出现了一些“无聊”“无德”“无责”甚至是“无法”的状态。

(三)家国人民情怀淡化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每一代人的青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境遇,因此对家国情怀的感知和理解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生存的安全感时刻侵扰着人们,因此那时人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对国家的认同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进程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深刻性的变革,在充足物质沐浴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俨然发生了从生存价值观到自我表现价值观的转化。更确切地说,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山河破碎水深火热的苦难,也未经受战争与革命的洗礼,只有网络和手机的侵染,只有追求自我和自由的表达,很难将“大国”与“小我”相联结。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怎样引导青年将自我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是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二、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涵养

(一)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涵养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到中国航天部门参加共青团活动时谈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其中所蕴含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为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革命精神增强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尊崇感。当代大学生与理想、信仰越来越疏远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找到一条拯救中国道路的艰辛。从陈望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到刘世厚火海中冒险抢救《共产党宣言》再到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无数先贤英雄对真理的追求和坚守无不让我们动容。通过了解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经历、革命故事、革命情怀,一个个实实在在鲜活的历史案例让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感动和鼓舞,精神也为之震撼。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引导大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让他们切实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假大空”“高大上”,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在引领我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中切实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从而在情感上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长久而持续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认同基础之上的,我们只有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背后的道理讲清楚,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信服感。马克思主义是基于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真理,它洞悉时代问题反映时代新声,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向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中国取得举世瞩目诸多成就,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指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当前网络日益发达,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大学生更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保持头脑的清醒,明辨是非做出科学判断,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坚持肯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作用。

(二)伟大建党精神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涵养

西塞罗曾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在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而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4]

使命呼唤担当,社会责任感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内容。近代以来的中国外无独立内无民主,青年以其强烈的使命感与旧文化、旧秩序相抗争担负起“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时代使命。在争取民族独立、改造社会的实践中,青年更是彰显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面向屠刀绝不跪下的29岁的陈延年,“革命岂能怕挂头”的27岁的郭亮,宁肯自己断肠也不当俘虏的29岁的陈树湘……青年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正是源自于内心的使命。革命青年投身于社会变革的宏伟之志,对开启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智无疑会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赓续革命先烈的精神,并以此涵养自己的个性和灵魂,为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其自身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丰裕物质和独生子女双重影响下有一小部分人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可以说个人主义和功利思想占据上风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还有的甚至表现出缺乏公共精神和良好的公共道德素养。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自己要实现怎样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定位甚至缺乏鹅血规划,这样就导致自我奋斗意识不强。当前我国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舞台中央。在这个舞台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时代楷模,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不惧生死考验,为人民利益勇闯雷场的杜富国……以及无数扎根边疆偏远地区致力于改变贫穷面貌的无数平凡的基层人员,这无数精神赞歌折射出的价值导向都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光明指引。新时代大学生要在这些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三)伟大建党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人民情怀的涵养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不畏艰难、不辞辛劳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百年。穿越历史的长河考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

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这些精神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同时也闪耀着一心为民的人性光辉。中国共产党穷尽心血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用给人民群众可看得见感受到的物质利益彰显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辛苦为大众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即便在困境中仍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实践态度深入研究困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问题,穷尽办法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战争带来的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知人民的心愿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化体系,赶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中国共产党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精神,完成了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体系,使百废待兴的烂摊子极大地改变了旧貌,也使民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极大保障。改革开放,更是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创出一条新路,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建立在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命至上”的抗疫原则让我们看到了负责任大党的为民情怀。

新时代大学生要传承好每个年代所涌现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用底层立场感悟社会,对国家发展和民生动向给予最深的关切,涵养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其生命力的内在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的价值意蕴需要以思政课堂教学为载体,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具体来说: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深耕教材,对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充分挖掘并深化教材中的素材,把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到相关的授课内容中,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作用,从理论上让大学生意识到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或现实生动的影视资料等“大思政课”的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典型教育与对照教育相结合,在树立榜样中彰显主旋律,在对象对比中认清差距。

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所在,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问题意识导向作用,以兴趣为突破口把他们的思想动态与授课内容相融合,这样用实际的而不是空洞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从而让大学生更好的感知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精神塑造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伟大建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宣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通过社团组织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自觉地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效性。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课余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理念。还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热衷的人文话题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讲座或者论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的境界。

(三)发挥社会实践的有益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理论的外在灌输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但是总体上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热情,却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更少去把握社会热点问题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本质。”[6]因此,教师课针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设置议题,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研,把理论的东西充分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既是检验理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养成责任和使命情怀的过程。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也是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积极组织让他们参加社区义诊、健康咨询、农业科技下乡、法律常识普及宣传等活动,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拉近了大学生与老百姓的距离,让他们在真实的服务中提升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

(四)发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的契机作用

重大历史事件是历史教科书中最厚重的内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包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还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格”[7]。因此,每逢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要抓住时机,以形式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具体来说:

首先,可以利用自媒体时代快闪、微拍等短视频的优势唱响红色歌曲,或者大力宣扬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让抽象的意识转化为具象的认知,从而深化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能够主动地将自我的成才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重要节点让大学生到红色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进行参观和瞻仰唤起大家对共产党价值精神的认同,从而内化为一种传承的精气神。再次,历史人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重要节日相关媒体可以去走访在世的老人,倾听他们对那一段历史的深刻记忆,用记忆中的细节去感化后人从而建构起融入红色精神的独特价值情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8]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中坚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用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其情怀,让他们在红色记忆里读懂、悟透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并且把这种精神价值导向内化为自身的崇高理想信念、立志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奉献,立志把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追求。

猜你喜欢
建党理想信念情怀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