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听雨诗

2021-12-29 02:16房书请彭洁莹
南方论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雨声陆游春雨

房书请 彭洁莹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所谓“听雨诗”,即诗人从听觉感受出发,诗篇或围绕着听雨的主题展开,或诗句中有“听雨”“雨声”等词语的出现,或有“雨打芭蕉”“雨滴空阶”“雨滴梧桐”等典型意象的存在,符合这些特征中的某一项,便可称为“听雨诗”[1]。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陆游一生创作了九千多首诗,有近两千首与“雨”有关,题目中直接出现“雨”字的诗就有五百多首。以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为依据进行诗歌梳理并做数量统计,其中符合本文“听雨诗”界定的诗歌有154首。这154首听雨诗,分布在陆游创作的各个阶段,其中45岁前只有2首,46到65岁39首,66到85岁113首。陆游的这些听雨诗,诗人独特的听觉感知,加上雨意带来的朦胧意境美,往往构建出一个个浓浓诗意的听雨世界,其中包蕴着丰富的情感意蕴,艺术感染力极强,试分析之。

一、陆游听雨诗的情感意蕴

(一)羁旅之愁、怀友之悲

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两年之后,金兵铁骑南下,攻破汴京,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是为南宋。陆游孩提时代就随亲人漂泊于黄、淮、江、浙一带,饱尝颠沛流离之酸楚。成年后,他怀揣报国热情,四处奔走,足迹遍及闽、蜀、浙、赣。漫漫羁旅之途,孤苦无依,当于他乡征途中闻雨声入耳,常常会引起诗人飘零之叹、羁旅之愁。如《欲行雨未止》 :“幽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蹔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2]836幽幔灯影,空阶雨声,客子的“乡情”油然而起。即使年老体弱不宜饮酒,却还是借酒醉来消解这漫漫雨夜中滋生的羁旅之愁、漂泊之痛。而作于诗人77岁的《秋夜》:“庭院萧条夜气清,卧听宫漏下官城。旅怀生怕还乡梦,留取残灯伴雨声。”[2]3055萧条庭院中的残灯夜雨还乡梦,写尽老迈诗人的羁旅之愁。陆游感情丰富,无论对亲人还是朋友,皆充满真挚深沉的爱,一生挚友甚多。然而在交通状况相对落后、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陆游的故交大都散落天涯,有的音讯全无,有的已阴阳两隔。这种无缘相聚、无人诉说的悲哀,在静寂的夜,在潇潇雨声的催化下,生命凋零之苦、怀友之悲油然而起。如《雨夜怀张季长少卿》:“放翁虽老未忘情,独卧山村每自惊。鼎鼎百年如电速,寥寥一笑抵河清。梅初破蕾行江路,灯欲成花听雨声。正用此时思剧饮,故交零落怆馀生。”[2]2611年逾古稀,山村独卧,灯花下,雨声中,油然而起对老友张季长的深切怀念。风烛残年,奈何故交零落,形影相吊,陆游把晚年浓浓的孤独愁苦之感、怀友之悲,都融入到潇潇雨声中。

(二)闲适之情

潇潇雨声,会引起羁旅客愁、怀友离别等伤感情绪,也可引发听雨而眠的安闲舒适之情,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2]1347诗歌音节谐婉,笔调轻快流转,流露出老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热爱之情。首联“薄似纱”以略带轻愁口吻道出对世事人情的通透态度,“谁令”二字又留给读者体会空间。颔联将南国之春最富诗意的春雨、杏花写得清丽动人。颈联堪称锻字造句、工于对偶的典范,从中可一窥陆游七律工整清俊的风采。尾联“到家”则与首联“客京华”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可以说,这首轻快闲适的诗是陆游伤感的听雨世界里少有的一抹亮色,同时也丰富了他的人物形象,即除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戎马诗人形象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形象,也还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闲适形象。

(三)爱国之情融入雨中

钱钟书先生认为:“陆游的作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3]在陆游的听雨诗里,不乏这种悲愤激昂的作品。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2]1826,作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67岁,罢官闲居山阴已两年。诗人并没有因“僵卧孤村”而意志消沉,反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以至夜不成眠。“铁马冰河”的梦境与“僵卧孤村”的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在夜阑听雨的独特视角下,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抒发得苍凉、悲怆。又如诗人73岁同作于山阴的《病中夜赋》:“客如病鹤卧不起,灯似孤萤阖复开。苜蓿花催春事去,梧桐叶送雨声来。荣河温洛几时复?志士仁人空自哀。但使胡尘一朝静,此身不恨死蒿莱。”[2]2324苜蓿花开花谢,含时光流逝之伤;梧桐夜雨,抒孤独凄凉之苦;残灯病榻之下,空有报国志的志士仁人只能哀叹时不我与。然而诗人表示“但使胡尘一朝静”,就算身死蒿莱,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陆游《夏日杂题》)诗人将潇潇夜雨与家国天下相联系,赋予听雨诗更深层次的情感内蕴,使听雨诗从个人的离愁别怨升华为家国一体的博大情怀,境界高迈。

(四)雨声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短促,百年岁月如白驹过隙,光阴是如此的无情,而雨声与悬在空中那亘古不变的明月一样年年依旧。潇潇雨声,极易触发文人骚客关于生命的悲情,由此牵惹出对个体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的体认、感悟,也就是所谓的“生命意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脆弱、生存的困境以及因此产生的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诸如种种,皆是生命意识之表现。而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而奔走的陆游,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种种愁情郁结心中,无法驱散。山阴滴滴答答、连绵不断的雨,极易引起诗人的情感变化,使他不自觉地陷入回忆的漩涡,感时伤怀,产生余生凋零之感。如《怀旧》:“身是人间一断蓬,半生南北任秋风。琴书昔作天涯客,蓑笠今成泽畔翁。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不须强觅前人比,道似香山实不同。”[2]3611此诗作于开禧元年闰八月(1205),陆游已80岁。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人间一断蓬”,秋风萧瑟中半生零落,居无定所。昔日携琴执书的潇洒天涯客,时光流逝,如今披蓑戴笠已成河畔一老翁 ,而“梦破”又暗含复国无望之悲。诗人感慨:何必跟前人相比?道虽与白居易相似,可内里实质却不同。毕竟,白居易晚年算是功成名遂,而自己却壮志难酬,时有英雄末路之悲。这是陆游对自我命运的沉思,他在年复一年的雨声中回忆半生,在对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这对矛盾的领悟中获得了清醒透彻的生命意识。

(五) 虚静超然的道释思想

陆游成长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自然受道释思想影响颇深。早年的陆游以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为主,为收复中原而四处奔走。但日复一日,收复中原的理想屡屡受挫,陆游痛苦至极,便转向了虚静超然的道释思想,希望通过参禅悟道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道释思想也浸润到了他的听雨诗中,如《春雨》其三 :“胸怀阮步兵,诗句谢宣诚。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2]3696这首诗作于开禧二年(1206)春,诗人81岁,离诗人去世仅有四年,也意味着诗人在家乡闲居已近十六年。十六年间,诗人的痛苦、愤懑在无数个难眠的潇潇雨夜中被雨水冲刷、消磨,心态已不似当年那般愤懑。诗人先自夸胸怀如阮籍般洒脱,诗句如谢朓般清丽澄净,表明自己通脱超然的心态。接着,他又自述在焚香听雨声中,将这两种人生境地都参悟透彻了。由此可见,哪怕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梦想没有实现,诗人也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在焚香听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做到了淡泊超脱,努力为疲惫的灵魂寻觅一个可以停歇忧愁、抚平孤独苦闷的精神家园。

二、陆游听雨诗的艺术特征

(一)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即虚实相济。虚实相济手法的使用,使诗歌避免平铺直叙,更含蓄隽永。陆游的听雨诗也采用了这种手法,如《忆昔》:“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屡经汉帝烧余栈,曾宿唐家雪外城。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2]2217前四句对当年行军打仗军旅生涯的回忆,是虚景;而西窗听雨,独对青灯则是实景。“轻装万里行”的昔日与 “残年事春耕”的现实,午夜梦回飘渺的思绪与窗外淅沥的雨声形成的虚实对照,强烈地传达出 “壮志可怜成昨梦”的悲哀。“听雨”作为现实世界的声音,作为连接回忆与现实的媒介,还营构出凄清悲凉的艺术氛围。又如《枕上作》其二[2]2718,“白发卧扁舟”、旧辈“死尽中朝”“五更风雨四山秋”“写清愁”是现实,“万里关河”“郑虔耽酒”“李广不侯”为虚,虚实相济,诗人矢志不渝收复失地但迫于现实无可奈何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借助梦境,拓展了表现空间,增强了诗歌感染力,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二)晓畅自然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陆游诗的语言特色,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明白平易、晓畅自然。他受白居易影响,喜欢吸取方言俗语入诗,于平易处见功夫。同时,他反对刻意雕琢、追求奇险,诗文大都晓畅自然,他的听雨诗也不例外,如《春雨》:“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吾儿归渐进,何处宿长亭?”[2]2773寥寥数语,充分展现老父亲残灯春雨夜对归程儿子的担忧、挂念之心。又如《春夜》 :“客向灯前老,愁从枕上生。雨声添好睡,花气散余酲。旧事谈谁听,新诗链不成。惟当速归老,邻父待同耕。”[2]3115诗歌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花气酒香氤氲的春雨夜,老客盼归的迫切之心。陆游的这些听雨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情感真挚,语言明白平易、晓畅自然,并无艰涩难懂的词语和典故,十分符合陆游“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的作诗主张。

(三)凄清孤寂的情感基调

梳理陆游的诗歌,会发现伴随着“雨声”出现的,常常是“病”“愁”“残年”“灯”“梦”等词语。年年依旧的雨声,与诗人历经世事变迁、人生沧桑而不断变化的境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当雨飘然而下,凄清的雨声滴在空阶上时,也滴在诗人心上,挑动心中那根哀伤的弦,使其心生凄清孤寂之感。如《寒雨中偶赋》其二:“暮年心事与谁同,到处飘然一病翁。断梦凄凉灯影里,残诗零落雨声中。莫惊颜鬓浑非昨,略数朋侪已半空。祠禄上还犹负愧,何功班缀冠仙蓬?”[2]2444万里平戎的关山梦被“零落雨声”敲断,“病翁”的“暮年心事”无人理解,惟在“凄凉灯影”中化为“残诗”。“灯影”与“雨声”,一静一动,夜雨加深了灯的孤寂之感,孤灯也渲染了雨夜的凄苦,诗人凄苦、孤寂的情感也跃然纸上。又如《风雨》:“七十年来乐太平,白头父子事春耕。因思世事悲身事,更听风声杂雨声。四海故人强半死,一襟清泪对谁倾?新春要觅烧丹处,不住青城住赤城。”[2]2744在风雨交加的雨夜,诗人思绪万千:七十多年来追求天下太平、九州一同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如今年老衰弱,只能和儿子在乡野间耕耘。诗人世事身事的满腔苦楚,一襟清泪,却因“四海故人强半死”而无处诉说,窗外的风声雨声,越发衬托出古稀老人的凄清、孤寂。

三、陆游听雨诗的创作契机

(一)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

陆游罢官后闲居的山阴老家,属东部季风区,常年湿润多雨。南方的植被也异于北方,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荷叶、芭蕉、梧桐等,往往叶子偏大。当雨落在这些植物上,雨声格外响亮。因此,古典诗词中,这些植物常常与雨声搭配,营造出一个个或空灵或凄凉或伤感的听雨世界。可以说,陆游故乡山阴的雨和植被,助长了诗人的诗兴,如“幽人听尽芭蕉雨”(《雨夜》)、“梧桐叶送雨声来”(《病中夜赋》)等。因此,在南方的雨和植被的相互作用下,陆游闻雨有感而作的机遇大大增加了。

(二)风雨飘摇的政治局势

陆游的听雨诗创作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陆游关心时局,即使被弹劾罢官闲居在家,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对家国大事的关注,报国雪耻的愿望一刻也未曾动摇。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懦弱无为,陆游和众多仁人志士的主战愿望、收复河山的理想被无情的政治风雨所摧残,成了梦幻泡影。面对风雨如磐的政局,诗人愤怒、悲痛但又无奈,雨正好迎合了他的心境,政治的风雨,理想的破灭,都成了诗人遇雨而抒的导火索。

(三)孤独愁苦的老年心境

陆游的听雨诗,大部分创作于晚年。具体说来,从66到85岁,有113首之多。晚年的陆游,疾病缠身,失眠多梦。山阴多夜雨,滴答的雨声,极易勾起无眠之人的愁绪,诗歌应运而生。此外,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高寿作家,陆游经历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离世,晚年丧子、丧妻、丧友,心境何等悲痛。孤寂无眠的夜晚,淅沥的雨声反而成了诗人晚年最亲密的知己,夜夜倾听诗人或悲愤激昂或孤独愁苦或感时伤怀的叹息。

总而言之,陆游的听雨诗,既注入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又是对其命运多舛的人生的一个展示。他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借由听觉这一感觉器官,都融入到听雨的世界之中,赋予了听雨诗更丰富的思想内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听雨诗歌财富。

猜你喜欢
雨声陆游春雨
雨声说些什么
听雨声
《雷雨》中的“雨声”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春雨
春雨
除夜雪
初夏绝句
雨声说些什么
陆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