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反思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2021-12-29 07:37陈爱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建模思维

陈爱钦

(福州高新区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109)

数学建模即把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概括抽象成简单的数学内容,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概念、公式定律等内容,都可以算是数学模型[1],很多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最后留在学生脑海中的,也一定是这些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将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对今后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数学建模素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不仅体现在解决一个数学应用的问题,还蕴涵着内容、方法、步骤、手段、策略,乃至数学的精神。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的编写,都对数学模型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如何让学生向建模思维的深处行,落实建模的目标设定与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是关键。

一、反思问题类型,形成建模目标

例如,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设计以下练习活动和反思环节:

环节一:我是设计师:你能用○△□设计一组周期规律的图形序列吗?并且要让第28 个图形是△。画完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问题一出来,学生有的做沉思状,迟迟不动笔,有的拿出练习纸写写画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完成题目,陆陆续续的,全部学生都有成果了。显然,这些设计图来得并不容易,从学生明显的擦拭痕迹能看出,应该是在反复试了画、画了擦的基础上,才得到最后的设计图的。不管过程有多曲折,结果都是对的,说理都是通的。

环节二:回顾刚才你是怎么画的,怎么做才能又快又好?刚才的题目是哪个类型的问题,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1:我先用这三个图形画一组,共五个,又画了同样的五组,发现还要画3 个,就是28 个,三角形要排在第三个,所以把前面的每一组第三个都改成三角形。

生2:我认为做这道题目,一开始先不要动手画。要先计算,只要看余数,余数是几,就把△排在每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就把△排在每组最后一个,计算完再画就会简单一些。

教师适时抓住重点追问:“是哪个类型的问题,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迫不及待地补充:“这是周期问题,这种问题其实就是确定每组几个后,先列一道除法算式,然后看余数,再来画图。”至此,学生不仅能说出逻辑清楚的话,更重要的是思维不再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已然触及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模型思想。上述活动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他们最终也能设计出各种方案。相当一部分最终的结果,是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逐渐调整而来的,是缺乏方向性指导的。相对于数学学科的严谨规范的标准而言,这样带有侥幸心理的尝试和成功显然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模型的构建重在体验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也是体验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2]然而,经历体验后,学生是否发现蕴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丰富的数学思想,并主动总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问题类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建模目标。模型思想揭示的是数学对象内在的数学关系结构,它直接指向数学本质,抓住数学最核心的部分。细细分析,学生尝试画出的图其实是一种直观模型,接着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充分发挥画图对除法模型的直观诠释作用。比如,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除法模型的实际意义,感受到除法模型表示规律的一般性和高度的概括性,由此建立起具有统摄性、符号化的除法模型,这就是周期问题的建模目标。通过反复反思问题类型,形成建模目标,强调数学的内在架构,突出数学结构的形式化表达[3],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简约化的理性思维训练。再遇到类似问题,相信学生就能有章可循。

二、反思思考方法,学会建模手段

“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计算?”“有多少种计算方法?”一直是计算教学绕不开的话题。抽象的算理、枯燥的算法,往往让学生厌烦。如何把算理和算法模型变得直观、生动、深刻呢?以《小数加减法》研讨课为例,设计以下环节:

环节一:及时反思计算过程的思考方法,形成建立计算模型的手段。

师:小数计算2.75+1.4 算式的结果是多少?把你计算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写一写或画一画。

师: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的思考过程?

生1:把2.75 和1.4 看作用元做单位,通过换算,得到415 分,就是4.15 元。

生2:把2.75 当作2.75 米,1.4 当作1.4 米,再化成厘米做单位。

生3:我是用2 元加1 元,7 角加4 角,还剩一个5分,这样一眼就看出结果是4.15 元。(见图1)

图1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4:都用了单位换算法,把两个小数转化成整数。

师: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生5:2.75 表示2 个1,7 个0.1 和5 个0.01,1.4 表示1 个1,4 个0.1 合在一起就是3 个1+11 个0.1+5 个0.01,也就是4 个1+1 个0.1+5 个0.01=4.15。我的方法虽然有点麻烦,但是容易理解,我是把每个小数拆开来计算的。

师:你明白他的意思吗?这里的11 个0.1 是怎样得到的?

生6:是7 个0.1 加4 个0.1 得到的。

师:把两个小数分别拆成几个1、几个0.1 和几个0.01 来思考,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生7:小数的组成。

师:同学们不仅理解方法,还知道方法的依据。

上述活动中,教师抛出“他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之处?”“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思考方法,积累计算算理的经验,形成建构。仅“单元换算”的方法,学生的计算过程就各有不同,且视角不同,有繁有简。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学习素材更加多元,方法更加多样。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思维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让个性化的思维路径得以展现。

生8:我是用方格图来表示。(见图2)

图2

师: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的作品图。无论是图形图、计数器图还是方格图,都特别关注到什么?

生9:满十进一。

生10: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学生用各种数学图形来呈现解题思路。通过对思考方法的相互评价,质疑创新、实现学习互补,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思考方法越丰富,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越全面、越丰盈,越接近其算理本质。

环节二:一步一思,由表及里,理解运算法则。

生11:我是用竖式来计算的。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把末尾对齐?

生12:因为小数点对齐了,数位才能对齐。

教师总结促反思:“同学们用文字表述、画图理解、单位换算、竖式计算等多种方法,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这就是数学能力,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3:相同点在于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

生14:这些方法是有联系的。无论哪种方法,都可以在竖式计算中找到过程,其实这几种方法,计算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简洁呢?

生15:竖式计算最简洁。

教师结合对算理思考方法的梳理反思,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对,发现异同,归纳概括。抽象的程度由浅入深,通过思维加工,使新旧知识模型构架融为一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模型结构,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算理的内涵,完成对算理的本质建构。在梳理反思进程中,教师要关注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勾连各种表征之间的联系,并透过这种联系,全面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透过多元表征透视知识内核,在习得方法的同时,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实现知识的多元建构、经验的多元积累、数学思维的多元发展。加深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识,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拔节生长,提升数学建模素养。

三、反思解决过程,掌握建模步骤

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建模能力,反思解决过程,形成建模步骤,人教版教材也是有意如此编排的。在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低年级教材编排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中高年级则凝练成三部曲: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教师要按照三个步骤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中叙述的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化成数学运算的能力和习惯。把“应用题”先转化为“文字题”后,再进行列式解答,同时弥补了新教材中没有“文字题”例题的缺陷。如分析“15 人做游戏,平均每组5 人,可以分成几组?”的解题思路后,要写出“15 里面有几个5”,再列式解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经历了哪些步骤?又如,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专项练习,引导学生述说思路。如根据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补信息补问题;画示意图或线段图等。让学生在讲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引发自我反思,明确解题步骤,提高建模能力。

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数学建模能力,就是教学时,在现实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抽象,在数学抽象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除了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四个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四种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更应引导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以此达到“四会”: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会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世界、会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4]教师适时把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让学生反思梳理,学生自然在每次梳理中,加深解决问题步骤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建模步骤。同理,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建模目标,学会建模手段,掌握建模步骤,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建模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