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李芳芳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试卷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两块内容。如何克敌制胜,在初中现代文阅读中拿到高分,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当前,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
(一)缺乏阅读,直接做题
快节奏的社会形成学生快节奏的心理,繁重的学业任务导致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题目。拿到试卷,看到现代文阅读,不是仔细看文章内容,而是直奔题目,直接做题。在2019届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一篇题为《柴禾》的散文。其中有一题: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3分)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生:这句话写了柴禾的重要性,在冬天给我带来温暖,我们离不开它。
没有认真仔细阅读文章,单纯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出发来解答问题。从字面上看,这位学生的答案貌似正确。但是事实上是不得分的。
(二)粗略阅读,肤浅做题
学生眼高手低,拿到文章,眼睛扫视一下,认为就是看懂了。比第一类学生稍好一点的是第二类学生,粗粗地读了文章,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读懂了文章,自信满满地拿起笔来做题。《柴禾》这篇文章经过阅读,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对柴禾的赞美和怀念。粗粗地读了一篇,认为这样的理解就是读懂了文章。
2.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生:①柴禾是家力的象征。②柴禾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点文章中的原句,直接摘自文章。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学生读到的。题目的分值是5分,学生给了3点答案,显然是不完整的。
(三)碎片阅读,片面做题
现代文阅读,文章是一个整体,必须整体去读,才能读懂其中内涵。大部分学生是看题目找答案。看到一个题目,直接去和题目有关的文本段落找答案,缺乏对文本整体性的理解。
3.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生: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表达我对它逝去的不舍。
表面上看,该学生的答案完全正确。但是这样的答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该学生只是仔细地阅读了文本的第六节,而没有把第六节放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该段要传达的意思。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不提倡碎片化阅读。
基于以上三种通病,看看文中列举的题目,一共13分的现代文阅读,这样做下去,分数所剩无几。就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有针对性地指导呢?这个时候,思维导图能起到关键作用。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我理解的思维导图是学生看完文章之后的对文章进行的一个整体性的梳理。它反映的是一个整体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制作和运用思维导图,让它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从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破解学生不读文章的习惯
初中阶段,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可塑性。相对于枯燥的大段的文字,教师可启发学生边读文章边画图。对于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的学生,教师一定要进行指导。仔细研究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是基于文本内容、文本人物、写作方法及内容主旨或表达情感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进行指导时,先给学生衍生出这样四个模块,再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文本的整体阅读和知识筛选,在相应的模块下完成思维导图。另外,教师要明确向学生指出:思维导图的呈现必须是语言精炼、思维清晰。也就是字要少,要精。以下以《柴禾》为例。
完成这张图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而不是像黑熊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无所获。所谓整体阅读其实是一个整体感知—局部分析—整体把握的完整的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说是学生做题前的整体阅读。从文本的内容、文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文本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四个方面理出发,基本上囊括了《柴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图上明确标明了所读出的内容是来自文本哪一章节。让学生的阅读紧紧扣住文本。
(二)教会学生补充运用思维导图,破解学生粗读碎读文章的习惯
破解学生粗读碎读文章的习惯,主要是教会学生补充完善和运用思维导图。画好思维导读框架,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再读文章,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把文本所有表达的内容,深刻具体、简明扼要地表现在思维导图上。第三步,运用思维导图。这时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指导。我们用上文所给的题目为例。一篇文章,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主旨,理清了写法,基本上就会答题。教师还要要告诉学生围绕中心进行答题。这个时候要抓住思维导图中的“文章主旨或表达情感”这一块。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3分)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没有做思维导图之前生答:这句话写了柴禾的重要性,在冬天给我带来温暖,我们离不开它。
做好思维导图后生答:①这句话写出了柴禾对我们的作用。②柴禾现在虽然不用了,但是它埋在雪里,我们心里踏实。这时柴禾是我们家庭的精神寄托、精神支柱。③我们不遗弃柴禾也写出了我们对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怀念。
这样的答案结合思维导图,紧紧围绕文章主题,非常完整。
(三)教会学生发散思维导图,破解学生只会做一种文体的习惯
思维导图在现代文阅读上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在其他文体上呢?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做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轻松地阅读各类文体。所以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在学生已经熟练了现代文的思维导图时,要把学生的目光放到更开阔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古诗、古文甚至是名著阅读方面的思维导图。以现代文阅读的思维导图为原点,发散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我在上名著《朝花夕拾》时就用了思维导图。可以整本书读完做一张总体的思维导图,也可以12篇文章每一篇做一张思维导读。在这里以《阿长和〈山海经〉》为例。
导图可以根据内容,无限扩展。尤其是名著,学生通过自己梳理基本上就能清楚文章内容。对于思维导图过关的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再刷题了。
随着部编教材对阅读的要求的推进,阅读已经成了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质量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初中教材对学生阅读要求提高、阅读量的增大,教师们经常在语文学科阅读之门旁徘徊,可以肯定的是,思维导图是一条提高阅读质量的途径,当我们学会了制作、完善、运用思维导图,语文阅读的新境界就会在语文教师面前打开。换一种方式阅读,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阅读潜能,会让师生的阅读之路更加和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