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月琴
这几年,教材虽经过几次改版,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有几篇在编。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的精神都值得大家去学习,去继承。其中《祝福》是一篇从未下架的小说,当然有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前辈探讨过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外沿等各种深深浅浅的东西。本文就尝试从新的视觉,尝试引入社会性的理论,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社会性的角度去看看经典的意义。
笔者开始尝试从人性和社会性两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人性,指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者这个作者的形象,有一种人性的共通性能让所有的读者产生共鸣为之着迷,比如祥林嫂,她人性中对孩子的爱与痴,比如琵琶女,对青春风流时光的眷恋怀念等。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主人公身上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可以发现自己人性上一些共通的地方,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致于深深爱上这个人物形象,进而喜爱和传颂这篇或者这部经典作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
我们说社会,有人才有人类社会,人组成了社会,社会又影响了个人。我们看鲁迅先生创作《祝福》的时代背景和《祝福》中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当时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帝制,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尤其是妇女受害最深重。妇女解放成了当时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祝福》中鲁迅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同情描写了祥林嫂这个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的小人物。主人公祥林嫂先后两次被嫁,而又两次成了寡妇。无论如何努力做人,始终被看成罪人,最后惨死在鲁镇祝福的爆竹声中。
鲁迅先生表达了对祥林嫂的不幸的深切同情,并借助她的不幸引导读者深深思索外部世界社会环境的善恶问题,使人们看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都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并进一步领悟到真正罪人是旧制度本身及它的统治者和维护者,从而唤起民众的觉醒:女性要获得解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砸碎套在妇女脖子上的精神枷锁——伪善的宗教和封建礼教这一真正的罪恶之源,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笔者就在此引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这无意识的五种需要,要从低到高去发展,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会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这里明确的是无意识的需求状态,现代社会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已经有些人发展到超越低层次的需求就去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了。
一个良性的社会,必定是能够先满足一個人的生存需求,进而满足他/她的安全需求,进而满足他/她的爱与归属的需求。通俗地讲,就是让一个人能够吃饱穿暖,有饭吃,有房住,还有亲人朋友等有爱与归属感的集体。老百姓需求就是这么简单。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然后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一个优质的社会,就是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低层次需求都满足的基础上,有能力有机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是生存,不仅仅是活着,还要生活,还有活得有尊严,得到被尊重的满足感,进而再去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而一个恶性的社会,大部分人都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衣食难继举步维艰,难以生存,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更谈何尊重与自我实现。
而祥林嫂所处的正是一个这样的恶性社会。祥林嫂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本谈不上自我实现的价值,也完全得不到尊重的满足,没有人尊重她,大家都在鄙夷她、嫌弃她。在她第一次到鲁镇,鲁四叔就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她第二次到鲁镇,鲁四叔就说她败坏风俗,那些听她故事的鲁镇人们,刚开始陪出许多眼泪,听得纯熟了,就烦厌头痛,到最后,只剩下又冷又尖的笑影,完全的烦厌和唾弃。唉!哪里有什么尊重可言,所有身处其中的人们,无人懂尊重、尊严为何物,全社会都不把人当人,更加不把女人当人,女人只是依附于男人依附宗族的一个物件,可以随意买卖丢弃,何来人的自尊尊严!
往下低一级去到爱与归属的需求。我觉得祥林嫂曾经是得到爱和找到归属感的。文章第三节卫婆子与四婶的对话中,说到祥林嫂被卖到深山给贺老六做媳妇,大家都说她交了好运,生了儿子,快两岁了,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有力气,会干活,房子是自家的。这一段在贺家墺的日子,应该算是祥林嫂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虽然她是被迫卖给贺老六做媳妇,可是从后面的描述看,日子总算是不错的,祥林嫂一个无知的底层妇女,又能追求什么呢?就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当时大部分底层妇女所能想到和追求的幸福,这就是她们需要的爱与归属感。
可是,命运总不肯放过可怜的人。男人病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大伯来收屋了,走投无路了。爱也没有了,归属也没有了,天大地大无处可去,只能投奔老主人了。这不能仅仅归咎给虚幻的命运,还是要归根到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从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不是人,只能是依附于男人的一个物件,没有丈夫,还有儿子可以指望,儿子也没有了,这个女人就没有存在的条件了,所以大伯理所当然地来收屋赶走祥林嫂。祥林嫂的爱与归属的需求被彻底摧毁。
再低一级去到生存的需要,包括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课文第二节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四叔家,就是从家里逃出来的,可以想象到她为什么逃出来,没了丈夫,一个厉害的婆婆,一个要娶媳妇的小叔子,大约是要卖了祥林嫂,祥林嫂不愿意才逃出来的。新年过后,她就被可怕的婆婆找到,并且在河边淘米的时候就被捉住捆住带走,突如其来地就离开了这个给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鲁家。当然,这个安全感和满足感并不是鲁四叔和四婶主动给祥林嫂的,而是祥林嫂的需求就是这样的简单,基本的生存需求,包括安全和生理需求,都是得到满足的。
而第二次到鲁家,在遭遇了惨痛的打击后,祥林嫂已经不如先前灵活,主人们对她有些不满了。人性之恶暴露无遗,终于,祥林嫂被赶出了鲁家,自然也不会有人雇她的。天大地大,当时社会之大又有哪里是这些可怜人的容身之处呢?没有。祥林嫂终于沦落为一个乞丐了。冬季,寒冷,大雪,既无食又无住,饥寒交迫,这时的祥林嫂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被剥夺,那么也就没有活着的可能了,她终究是在新年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了,离开了这个连活都不让她活的世界,离开这个完全不让她生存的社会。
祥林嫂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没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没有尊重的可能,社会与他人摧毁她对爱与归属的需求,剥夺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这就是社会之恶!这就是那个社会之恶!这就是一个恶性的社会!
祥林嫂只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缩影,这个社会里还有万万千千的像祥林嫂一样被剥夺了生存需求的女性。鲁迅先生通过小说展示出来的这样一个恶性社会,怎么会不激起仁人志士去推翻去改造这个社会!由此唤起民众的觉醒:女性要获得解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砸碎伪善的宗教和封建礼教。必须推翻那个恶性的社会,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营造一个良性甚至优质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有可能去追求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先生的《祝福》有着讽喻和激励的作用,能够成为经典,放在今天,它依然不会过时,可以让我们看到曾经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思考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且在对比中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生活幸福的社会。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大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大部分人只要堂堂正正都能满足自己尊重的需求,更多的人已经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