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毓
前不久,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问题,基础教育司相关领导表示,将从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提升作业的质量、加强日常监管等三个方面落实好作业的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教育部的态度值得点赞,但若想让这“波”治理持之以恒,形成“长治久安”的局面,还需要上下同心,共计共治。
作业负担过重、向家长转移责任过多的根源,不外乎两个。其一,地方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其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师德素养。
首先,要打造科学的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唯分数”评价的模式依然在某些地方、学校横行。校长干得怎么样,看考试成绩排名;教师教得怎么样,看考试成绩排名;学生表现怎么样,首先也是看考试成绩。尽管,由于有硬性制度规定,公开排名的做法已不多见,但隐性排名从未消失过。很多校长谈起办学功绩,常常先自豪于本校学生在同区域内同类校间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其次才会谈到其他方面。校长并非不懂得育人先育德的道理,只是悬在头上的评价“指挥棒”令他们不得不“万事分为首”。教师亦然,尽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个性化理解,但在工作中,也不得不遵从学校的“指挥棒”的调动。不仅仅是考分有比较,其他一切也都有量化评比的制度,比如作业清整度、书写规范度等。为了达标,老师只能向家长分派一些活儿。有些家长反映,老师留了书写作业,要求写在统一购置的书写纸上,孩子写错了,怕老师责罚,不敢涂改,宁肯换纸重写,这样一来,负担无形中更大了。因此,要“治理作业”首先要严格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决纠正“唯分数”之类的做法。
其次,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扭转“懒教”心理,打击“懒教”行为。加大刷题量、作业量,在短时期内是可以提高考分的。一些教师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不在教育技能方面下功夫,纯靠大作业量取胜。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懒教”行为,对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成长及教育事业伤害甚大,必须以塑风、罚懒等举措予以匡正。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建立举报、监察通道,让“懒教”者无机可乘。
再次,要以集体教研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让教师在高效教学、布置高含金量作业方面日益精进。无限度“榨取”学生时间、精力的教法毫无技术含量可言,有些老师也并不想如此,但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地区教研部门、学校要在教研上下大力气,集中优势力量,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布置高含金量作业的方法,推出在这些方面表现优秀的标杆,推荐可操作性强的“范本”。如此,让老师们有标可对,有例可参,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慧师出敏徒,教师思想到位,教法到位,学生就不会吃那么多没必要的苦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