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桂红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特殊群体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实现了普及化,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并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未来之中坚力量。伴随着大学生群体规模的逐步增大,其中特殊群体的学生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大学生特殊群体通常是指家庭贫困、学习困难、存在心理障碍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和经历通常存在一定特殊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甚至会对高校的校园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要格外重视,正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特点并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特殊群体的大学生通常在生活、学习、家庭、情感等方面有一些特殊经历,由此造成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较容易陷入极端,出现一些不良或反常表现,从而对身心健康和学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科学分析特殊群体的行为表现对高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高校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新入学的贫困生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同时也承担着较重的学习和经济压力,由此导致他们的行为、心理、社交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来说,贫困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首先,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性格方面通常存在不自信、孤僻、敏感等问题。他们因家庭贫困,在物质条件、个人见识、言谈举止等方面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参与校内外活动或社交时通常存在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1],且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同时多数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发展极易出现障碍。此外,还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排解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情绪而沉迷于网络,进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发展。
其次,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容易走入极端,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刻苦学习,主要表现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学校的集体活动呈现抵触情绪,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欠缺[2]。还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接受自己与他人在生活条件上的差距而对学习自暴自弃,荒废了学业,没有学到实用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能力不足,且不能完全摆正自己心态,导致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处处碰壁。
2.学习困难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而大学生学习困难的状况日益突出,挂科、留级、延期毕业甚至退学等问题层出不穷,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习困难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并影响了高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值得高校重点关注和研究。学习困难大学生主要有以下行为表现:
首先,知识基础薄弱。部分大学生来自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其他地区同龄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而进入大学后所有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都严格统一,基础薄弱的大学生则会出现跟不上进度的情况,影响学习自信心,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成绩将越来越差,最终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对大学生活缺乏正确的认知。有很多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后瞬间放松,误认为大学生活就要轻松度过,对学习没有端正的态度,一味地沉迷于玩乐、游戏等,自由散漫、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考试考核不及格甚至休学退学,宝贵的大学时光白白浪费。
再次,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大学生因为没能录取到第一志愿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存在“专业情绪”现象[3],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和动力,心态极不平衡,主观反映比较悲观,整日浑浑噩噩,而且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缺少必要的大学学业规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心理障碍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比以往更加多样复杂,他们接收的信息来源广阔,内容良莠不齐,思想和心理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再加上有的学生面临情感问题、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行为表现:
首先,特殊群体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心理。在大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中,互联网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学生每天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海量信息,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难免会在心理上受到不利影响,比如个人情感表现异常、学习压力过大、就业时好高骛远、生活中试图不劳而获,甚至作出一些违规违法的行为等,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其次,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失衡状况普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多疑、嫉妒、焦虑和挫折等心理现象[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上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大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过度焦虑和抑郁,出现厌学、自闭甚至自杀倾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4.特殊家庭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当前高校中有不少来自特殊家庭的大学生,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或孤儿家庭等,他们大多缺少父母应有的关心和疼爱,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也缺乏父母的亲情关怀和必要指导,进入大学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就业压力等难免无所适从,极有可能会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具体来说,特殊家庭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的特殊家庭大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他们看待事情和他人时总是带着批判和挑剔的思维情绪,且在言行举止方面存在过激行为,而对待学习或就业都是无所谓的态度,也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无法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学习和生活,最终有的学生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其次,很多特殊家庭的大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他们错误地隐藏自己的想法、困难等,缺乏主动与家长、老师和同学诉说交流的意识,因此他人很难准确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学校各项行为和心理疏导工作也就无从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大学的思想行为,不利于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和帮扶措施日益完善,从经济、思想、学习等方面都制定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首先,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力度。高校要加强对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大学生知晓并享受到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同时不断完善校内的贫困生奖、助学金制度,加大企业奖助学金、捐赠困难生的扶持力度[5],为优秀贫困大学生的继续努力提供动力支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要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勤工俭学岗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
其次,高校要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针对他们自卑和排斥社交的问题,要重点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金钱不是决定地位高低和获得尊重的唯一条件,教育他们自尊、自强、自立,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他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用真诚、尊重的心态与他人交往,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
再次,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和积极性培养。通过思想教育以及各种实例分析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放弃得过且过和自暴自弃的想法,使他们认识到唯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最终实现彻底摆脱贫困、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
2.学习困难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应该是他们当下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高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首先,建立学习困难大学生定期沟通交流机制。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习困难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全面深入了解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如基础薄弱、贪玩、心理障碍、情绪不稳定、沉溺于游戏等等,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提升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订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减轻负担和精神压力,为学生的转变创造一个宽松的外在环境[6]。此外,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措施。在班级内建立学习帮扶小组,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学生党员干部等作为帮扶者,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帮扶者要根据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等制定相应的帮扶策略,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学习成绩。同时帮扶小组要定期向班主任或辅导员汇报学习情况,便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跟进。
再次,高校要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学生在达到一定数量的挂科时,学校就要及时提出预警,如留级甚至退学,使他们尽早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从而能够端正态度,改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策略,增加学习强度,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3.心理障碍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心理健康是保证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核心条件。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频发的现实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心理障碍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首先,班主任和辅导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例如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侧面了解、网络交流或调查问卷等定期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遇到生活或学习困难、思想波动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务必重点关注,并尽早采取干预和疏导措施,定期进行有效的谈心谈话和走访沟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其次,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和指导工作。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初步了解心理障碍的成因、表现、危害等,同时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科学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学初,在全面心理筛查的基础上,将筛查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咨询和学校主动干预提供必要依据,并提供“跟踪式”咨询服务[7]。在日常心理咨询中心,不管是面对面治疗,还是网络沟通、电话沟通,都要对新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并定期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保证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条件下学习和生活。此外,高校还要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问题的专业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及时消除心理障碍。
4.特殊家庭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策略
家庭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坚强后盾。很多特殊家庭的大学生缺乏甚至缺失有效的家庭支持、帮助和引导,在学习和生活中走了弯路,主要表现为各项活动的参与度明显低于其他大学生。因此,高校要把特殊家庭学生作为关注的重点群体,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要坚持全面体现关爱的原则。爱是教育之基、师德之魂,全面的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一项充满人性关爱的事业,没有功利与势利。与普通同学相比,特殊群体大学生内心更为敏感与脆弱,他们渴望得到更多情感支持、基本人文关怀和有效心灵抚慰[8]。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体系,各项管理制度要突出人性化,积极营造轻松融洽的校园氛围,让特殊家庭大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温暖,从而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要多方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主动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把他们带入正常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将更加有益于他们今后真正拥有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9]。
其次,要与家长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在日常管理中,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和需求,特别是特殊家庭大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要给予特别关注,定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疏导情绪,保证特殊家庭大学生健康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认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明确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加入到特殊家庭大学生的教育中,建立家校合作教育体系。家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大学生关心和温暖,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学校则在思想教育和学业指导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促进家庭特殊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他们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及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高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行为偏差,促进特殊群体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