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8 22:58
林区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训练员运动队高水平

陈 秀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0120)

引言

在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是将体育与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根据相关标准,通过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升运动员的专业竞技水平,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上充分展现中国运动员的体育风采,并且有效带动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历程

早在1987年原国家教委就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确定了51所高等学校作为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并对具体的招生对象、招生办法、录取工作和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了规定,初步提出了小学、中学、高校一体化训练的想法。1995年原国家教委确定了53所高校作为开展高水平运动重点项目的试点学校,其中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指出高校通过训练可独立组队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2005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可通过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使其能够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项目,由此为国争光,为竞技体育做贡献。并对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进行了多项规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扩大了高等学校申请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资格范围。

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

1.目的和定位的偏差

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通过专业化的训练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和体育部门的共同管理下提升自身专业运动水平,并丰富在校期间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各项竞技赛场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一条龙”的训练机制[2]也使得一些学校为了能够提高自身升学率,对一些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违规训练,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且许多学校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彰显学校风范、提高学校知名度,想尽办法让运动员参与高校竞技,出现了诸如虚报年龄、冒名顶替参赛的违规现象,严重违背了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和初衷。

2.与专业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

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最引人注目、关注度最高的赛事当属奥运会。虽然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充分展现了我国专业运动员的良好素养,但在参赛人员中能为国家取得荣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员却很少见。由此可见,高校创建的高水平运动队与国家对专业运动员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高校组建的高水平运动队能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其打破的纪录与奥运会、全运会纪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3.招生选材受限

在进行招生选材时,学生首先要通过普通业余体校、学校代表队等低级形式的训练,之后再进入体育运动学校或重点体校等中级形式的训练,最后才能进入国家集训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行业体协代表队等高级形式的训练。这样的三级训练制度,使高等院校在进行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时受到很大限制。由于高等院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体育运动人才、参与国内外各级比赛为国家和学校取得荣誉,所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应当属于高级形式之一。而许多先天条件较好、较为优秀的运动员会进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行业体协代表队进行专业化训练,这些运动训练队在招生时能够提供良好的条件。而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既需考虑到运动员的专业特长,还需要求运动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就使招生选材受到一定的限制。

4.缺乏高层次专业训练员

在现有的训练模式下,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通常由体育教师完成,其中专职教练很少。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完成学校已有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专业训练,由此出现训练过程中因为精力有限而无法有效提高训练水平等问题。且高校体育教师通常来自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专项运动的训练经验较少,实践经验缺乏。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队的专业化训练员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日常训练时缺乏专业化训练手段与大赛指导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运动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5.文化课程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除了通过训练提升自身的体育竞技能力外,还要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与专业化的学习,难免使二者产生一定的冲突。现有的学习训练模式是要求运动员半天进行学习、半天进行训练,虽然能够保证体育运动训练的时间,但对文化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影响。而集中精力进行文化课程学习、业余时间进行训练,虽然能够有效保证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但会严重影响体育训练效果,无法有效提升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进行训练时,由于各方面原因通常会规定统一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但由于运动员分散,不同的年级课程安排进度不同,无法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全员参与训练,进而无法保证训练的连续性。而利用寒暑假进行训练,则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6.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由高等院校组建的高水平运动队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专业训练,但大部分高校的体育科研水平不高,在进行专业化训练时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我国大部分高校建设的高水平运动队是以篮球、足球、田径为主要项目,项目设置布局缺乏合理性,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没有将训练项目的设置与当地现有的环境资源以及优势项目进行整合以提升训练效果[3]。此外,各高校建设同样的运动项目使资金重复投入,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再加上一直以来的经费紧张问题,使得高校难以吸引专业化的训练员,难以保障运动员的各项需求。

三、相关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

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高校应当明确培养目标,通过选拔与专业化的训练,培养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代表大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种水平的体育竞技比赛,不断提升我国体育竞技力。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训练意识,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模式,不断提升运动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的运动竞技水平。在进行专业化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专业水平与竞技优势,选取突出项目进行重点专业培训;可以以现有的优势条件为突破点,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各项竞技比赛。如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就具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断提升乒乓球运动员专业化素养,为我国乒乓球竞技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高校应当不断拓宽思路,创新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健全管理制度,借鉴良好的管理经验,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长期、良好、健康地发展。

2.合理设置运动项目

高校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布局,不断扩大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规模。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训练项目与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提出的发展规划相匹配,充分体现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功能,并且将现有的资源与国家的优势项目有效结合,提高专业项目的训练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项目设置还应与国际重大赛事的项目相吻合,充分考虑地域优势,有所侧重地进行项目设置。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良好资源环境,与当地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相融合,在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展现特色项目的优越性。

3.拓宽招生渠道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举办类竞技比赛、完善训练体系等建立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宽招生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还可以适当放宽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要求,使其能够通过有效的训练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训练关系,选拔先天条件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充分利用现有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不断拓宽招生渠道。在选拔的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确保体育高水平人才的选拔质量。

4.合理安排学习训练时间

要不断提升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重视程度,合理地规划训练时间,为高水平运动队配备专业化的训练教师,保证其课内、课外有大量时间进行专业化训练。学校也应当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协调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训练时间。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安排和科学有效的训练指导,使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训练水平。教师在训练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训练进行指导,通过制订训练计划、增强训练效果,有效提高训练质量。要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训练,但要与运动员进行及时沟通,避免运动员出现心理问题。要不断完善学分制度,通过减免课程及学分的形式来解决学生训练时间不足等问题。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5.提升训练员水平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与训练员的专业程度相关,所以在进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模式,不断提高训练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聘请具有一定运动经验与赛事经验的运动员进行专业化指导,并制定完善的培养模式与考核机制,定期对运动员的水平进行检测。通过专业化的训练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师与训练员的专业程度,通过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专业训练队的沟通交流学习,聘请高水平训练员进行带队训练,有效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水平[4]。充分利用体育系统内的教练资源,聘请专业的教练员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训练,同时不断完善教练员的培训标准,通过定期培训、考核等方式提升训练员的专业水平,以提高运动员的赛前集训、场地适应能力,使训练员更加专业化。也要注意到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辅导,帮助运动员积累比赛经验,不断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心理素质。

6.加强高校之间的协作

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不同高校之存在一定的竞争,但通过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运动队之间的实力水平。可以通过比赛、沟通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沟通协作。专职体育教师与训练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分享训练经验,通过比赛竞争的形式提升教师与训练员的训练水平,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共同进步。改变传统的队伍建设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如:引进优质企业资源与其他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共同管理建设运动队;将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为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运动队的健康发展。

7.完善选拔机制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与国家专业竞技体育运动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国家队运动员的训练条件、训练环境优于高校,所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一旦进入国家队,经过科学的训练,其运动技能会有显著的提高。所以,应建立完善的选拔与衔接机制,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通过训练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国家队。完善的选拔机制不仅可以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人才,也给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员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前景[5]。

8.积极争取经费,提升科研水平

高校可以通过专项拨款获取训练经费,也可以通过社会赞助、广告赞助等方式增加训练经费,满足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需求,使运动员能够在良好的训练条件下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化的训练中,保障训练和参赛需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与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高校企业与体育协会的联合培养,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通过职业比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解决高校体育经费困难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优势,通过吸引社会资金的形式,使社会能够广泛参与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开拓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社会服务发展的新格局,拓宽训练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结束语

在现有的训练模式下,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和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招生选材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专业化的训练模式与专业训练员。文化课程与训练时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且高校资源有限、资金缺乏,缺少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根据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建设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重视程度,拓宽招生渠道,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提升训练员的专业水平,完善自身科研能力,不断获取更多的训练经费,保障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需求。

猜你喜欢
训练员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失职的警犬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一起跳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