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雅梦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雷锋式职业人” 这一理念的核心内涵指的是将雷锋精神与现代职业品质相结合。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是要聚焦学生就业目标,服务学生就业需求,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以雷锋形象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指引、以雷锋故事为典型、以雷锋品质为导向,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面贯穿雷锋精神和雷锋品质。并且通过由古至今、由远及近、由小及大的人物故事、案例选择、价值引领,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全方位塑造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提升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立足专业长本领、坚定信念报国家、矢志奋斗创幸福、建功立业新时代。为此,需要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主渠道,以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以改革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路径,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1.教材针对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主要有两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两本教材是大学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共用的,而教材本身的理论性较强。相较于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明显减弱。按照 “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引领价值” 的逻辑路线,在 “增加知识” 这一环节就阻碍重重,对后面两个环节的推进也增大了阻力。因为 “要把知识讲透,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求知的精神,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本领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报效祖国”[1],而其中包含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的科学概念、难以消化吸收的理论要点等,而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不强,导致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过程中难度较大。
2.教学针对性
教材作为教学的根本参照,在思政课的课堂中还涉及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薄弱之处、在思维方式上的偏差之处、在价值理念上的困惑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好接受、易吸收、能掌握、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调查研究,以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一步就很难做到。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都合班上课,课堂上学生数量较多,师生之间的熟悉了解都需要更多时间。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 “教”和“学” 不同角色中的重重压力,难以在增进了解、掌握需求、促进沟通等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也极不顺利。而这一步又恰恰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打造优质的思政教育课堂,确保有效供给知识,并利用自身的学识、经历、人格魅力等感染大学生”[2],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案例针对性
教学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方面。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可谓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却又被常常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尽管案例真实且人物事迹感人,但就是无法打动学生的内心,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付诸行动。究其原因,就在于选取的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过遥远,比起身体上的 “躺平”,精神上的“躺平” 更可怕,太过遥远的案例无法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正如儿时做小测验一样,好的学习策略或者教学设计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够一够就能触碰到”的学习素材。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越是身边的、朴实的、可爱的、可学的榜样越是能够走入学生的内心,越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践行的内在动力。所以,我校(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将雷锋精神与职业品质相结合,提出 “雷锋式职业人” 培育工程。雷锋这一形象朴实可爱,非常受年轻人喜爱,雷锋精神内涵丰富,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引导力。
1.教学内容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投身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教学过程中如何 “讲透、讲清、讲明白” 关系到教学内容是否能够 “入耳、入脑、入心”,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难以吸引学生的,需要思政课教师课后下功夫寻找素材,寻找规律,寻找将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很好结合的方式方法。
2.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将高职院校大学生吸引在课堂2 学时的教学时间内,单方面的 “教师讲” 和“学生听” 早已不适应当前的融媒体时代。需要拓宽思政课课堂的感受维度,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刺激等五感相融的方式全方位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思政课教师不能做孤独的“朗读者”,学生也不是麻木的观众,一堂有效的思政课要保证学生身体和思想的同步在场。通常而言,看视频优于看图片,看实物优于看视频。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课课堂转移到校外,特别是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实地讲课对学生的震撼是最深刻的,也最容易引发学生思考。
3.教学话语方面
思政课话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至关重要。“教学话语内容构建,是提升话语有效性的关键。”[3]教学话语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优质、声音悦耳、富有感情。优质的内容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情节的起伏,既有设疑启思又有科学留白,在内容中透露出理论的魅力、思考的魅力和知识的魅力。教学话语也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论是慷慨激昂还是娓娓道来,不论是抑扬顿挫还是清新悦耳,教学风格是构成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风格随着时间积淀自然形成,无法学习也不必学习,教无定法,各有千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话语中首先要自己觉得舒服流畅,学生才能受到感染,才能实现 “入耳” 的第一步。富有感情是增强教学话语表达力的重要一点,真挚的感情是引发共鸣的基础,共鸣是实现情感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必经之路。
1.实际关切:时政热点、思想盲点、现实痛点
要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需要在课堂之外持续地引发学生的反思。“反思是重要的能力,是改进教学的必经路径。”[4]而高职大学生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往往不是艰深的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而恰恰是和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思政课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利益关切。学生的关切和思考多体现在时政热点、思想盲点和现实痛点,这些关切点都是不可分割的,而恰恰是相互关联的。“理论只有联系实际,解答实际问题才能凸显出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吸引力。”[5]所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一定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上,一定要接地气。
2.就业需求:发展方向、职业规划、思维方式
高职院校大学生从入学那一天起,最关心的问题往往就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普遍关切。所以,相较于对思政课的关注,往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身的专业课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高的配合度。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讲清楚学好思政课与学好专业课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学好思政课对于学好专业课乃至人生规划、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等诸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为此,需要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所在专业,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素材和展开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加契合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需求,增强思政课教学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是增进情感、增强信念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尤其需要加强对 “四史” 的学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贯彻落实好 “四史” 学习教育,既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推动 “四史” 学习教育既是高校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而在 “四史”教育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通过鲜活的历史人物给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才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时时受到激励。”[6]将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国家栋梁等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将中国精神通过这些人物故事鲜活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理想信念,在情感共鸣中凝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比如在新时代讲好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从中提炼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与职业素质高度契合的内涵加以融合,通过学习雷锋日记、讲述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引导学生从平凡中成就伟大,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古思今,学习践行。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较弱,但是实践能力较强,需要立足这一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比如比起坐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将课堂转移到教室外的社会大课堂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关注,在案例选择时倾向于和本专业相关的案例,在教学手段上倾向于适应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在教学载体上注重开发在线交流平台,给师生沟通搭建桥梁,给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增进教学针对性提供途径。同时,也要在教学设计中更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思政课的实践活动中来。比如我校的雷锋式职业人素质训练课程是在整体教学规划中占0.5 学分,所有专业的新生都需要接受这一训练,并且将 “让优秀成为习惯,做雷锋式职业人” 确立为校园文化核心理念,将“雷锋式职业人” 理念贯穿到评奖评优、教书育人、职称考核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从课程到训练、从文化到活动,处处感受到榜样的引领和精神的传递。秉持着共建共享的理念设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连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融合,将铸魂育人落到实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需要坚持这一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统筹兼顾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关系,随时调整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铸魂育人为核心”的根本原则,“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应用与延伸”[7]。比如我校所在城市辽阳建有雷锋纪念馆,同时,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图像音频人员等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紧密依靠这些资源,设计立足当地、彰显特色的实践教学。从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的榜样出发,引导学生由小到大、从我做起的行为习惯。比如我校围绕 “雷锋式职业人”这一育人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评优活动,每年评选 “雷锋式教师”“雷锋式大学生”“雷锋式党支部”“雷锋式宿舍” 等,让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让雷锋的榜样引领作用落实落细。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精神瑰宝。学习党史,就是要从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演进中强化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 “两个维护” 的政治责任,从党的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脉络里撷取智慧,不断增强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过程中要将党史案例、党史人物、革命精神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可以从典型人物案例入手,通过人物故事吸引学生看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对一些基本的理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螺丝钉精神”“铁人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 等等。
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疫情期间,各高校通过 “云思政” 的形式,把思政育人的优势转化为战 “疫” 力量。“云思政” 必然要实现转型升级,各学校的 “线上学习” 也要与 “线下学习” 逐步衔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根据网络在青年学习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的重心和策略,把网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9]随着网络平台的用户量增加、活跃度增高,网络话语体系更加自主化、多元化,青年群体在新技术、流行文化等方面有更明显的网络话语权。高校思政工作走出 “智育化” 课程路径依赖,推动传统思政育人平台与网络平台交互融合,打造涵育青年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教育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始终是重要的教育命题。社会实践,因架起了学校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意义日益凸显。科学认识和定位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是教育改革持之以恒的方向,也是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及发展现状的独特性,凸显了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10]青年学生是与新时代共同成长前进的一代,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实践育人可以实现教育载体的有效延伸,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强化思政话语的传播力,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时代发展所需,是青年成长成才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