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宗岳,赵 猛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作用体现在职业教育对地区经济特别是对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产业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1],它能够为地区产业集群源源不断地提供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应该和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办学实力提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化产教融合。
汽车产业是辽宁省沈阳市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沈阳市大东区将大力建设汽车城作为其发展战略,在2010年就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近些年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华晨宝马的强势带动下,汽车城的汽车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汽车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汽车产业是一个高附加值的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制造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以下简称 “中德学院”) 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所处地区的汽车制造产业,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产教融合,与德资企业合作开展 “双元制” 教育,主动融入汽车城产业园。为适应汽车制造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汽车制造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设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培养汽车返修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完全按照 “双元制” 教育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从大二开始,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的培训中心和学校进行交替学习;从大三开始,可以进入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2]。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毕业后无缝连接进入华晨宝马公司相关岗位,岗位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和跨界性,职业教育跨越教育和产业,同时是和地区产业相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依靠本地区产业来提供支撑[3]。
随着工业4.0 战略的推进,以及信息化浪潮的席卷,制造业已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广泛应用,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新时代内涵,构建符合产业行业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个人成才的多元复合型职业教育。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造成职业教育相对于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某种程度上没能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表现在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
目前人才的供给侧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还不完全适应,因此必须通过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才能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借助产教融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和企业采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都能融入到教学中,教育和产业才能够保持协调前进,相互支撑的作用才能越来越明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其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跨界的特征,跨越了产业与教育,跨越了企业与院校,以产业与教育融合为核心的教育类型[5]。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精准对接区域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区域内的企业做好人才保证。
高职院校实现深度的产教融合,打破了企业和学校交流的障碍,能够让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或技术骨干进行交流和互动,开拓了院校教师的眼界,增加了教师了解行业新动态的途径,能够为课堂教学指明新的方向,并提供最鲜活的素材。也能够使得企业了解院校的专业和师资优势,有利于借助双方的优势力量开展合作,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联合开展攻关[6]。
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普遍强调理实一体化,但是由于资金限制,院校的实训设备数量有限,而且很难保证设备的及时更新,无法保证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操作的设备。而如果真正实现学校企业互通有无,那么可以在有条件的企业,将企业使用的生产设备作为教学实训设备。也可以使企业与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这样学生能够接触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真实的场景下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和企业级的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 “工业4.0” 概念浪潮的席卷,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的发展战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应用带来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形势下,智能制造以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对高素质的工匠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化企业里技术含量高的设备的操作维护、工业机器人的检修、生产中工艺难题的解决等等都急需高技能人才。此类人才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培养足够数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7]。
中国的职业教育受普通学历教育影响巨大,在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现代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使得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深度融合。让学生掌握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好才选择职业教育,他们理论基础较差、理论学习困难。再就是传统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使得教学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造成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错位。因此要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做好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侧改革[8]。深化产教融合,要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所需的岗位能力顺利反馈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运用新工艺新方法,摒弃淘汰落后的技术,让学生掌握企业真正所需的技能。
宝马集团2003年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即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华晨宝马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到如今已经拥有大东和铁西两大整车厂和一座发动机工厂。作为一家德资企业,其重视双元制教育,与中德学院开展了长久的 “双元制” 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现合作开设机电一体化、电子与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
德科斯米尔(沈阳) 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重要配套企业,主要为华晨宝马提供汽车线束和汽车内饰件。根据生产需要,其也和中德学院开展了 “双元制” 合作,开设有德科斯米尔“双元制” 项目班。该项目班共有两个专业,分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分别对应其机电维修和模具维修岗位。
欧福科技于2010年10 月在沈北新区建成投产,引进世界领先的全自动精密模锻生产线,为在中国的奔驰、宝马和奥迪等德系高档汽车厂商提供铝合金控制臂。由于其生产设备与加工工艺的先进性,欧福科技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技能人才来操作其锻压设备和对生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但是其企业规模较小,每年需要的学徒数量不超过五个,无法单独成立定制项目班。经过协商研究,该公司所需要的岗位能力和德科斯米尔机电专业的要求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将欧福科技的学徒编制到德科斯米尔定制班,在学校接受相同的理论知识学习。
融合指的是不同事物相互渗透,合为一体。深度的产教融合应该能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衔接[9]。中德学院积极开展 “双元制”人才培养,将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但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障碍,距离真正的产教深度融合目标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另外,开展 “双元”培养的合作企业数量很难拓展。这其中有院校的原因,同时也有政府和企业的原因。作为利益相关方,政府、院校以及企业只有协同合作,才能解决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困难,实现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
从国家层面,对地方政府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促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机制保障,企业的利益诉求有时候没有得到合理的响应[10]。院校以育人为目标,而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组织,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投入。以华晨宝马和中德学院开展的 “双元制” 校企合作为例,经过企业的测算,其项目班的每个学徒,企业大概需要为其投入十万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学徒的生活补贴、企业培训师的薪水、学徒在企业培训期间的设备耗材等各项投入。这就造成了只有像华晨宝马这样的大型企业才有实力开展 “双元制” 教育,一般的企业很难负担起这样的投入,因此在开拓新的双元校企合作伙伴时就遇到困难。政府应该正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对于开展校企合作成果明显的企业能够给予政策、资金、税收的奖励,一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另一面能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
现实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是 “校热企冷”。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和学校的公益性存在冲突,两者的出发点存在矛盾,因此在有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下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及考核机制,来约束企业完成自身应尽的社会责任,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这样才能避免院校处于校企合作的劣势和被动地位。
深化产教融合,必然要求校企双方保持经常的联系。开展 “双元制” 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需要企业及时和院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整。尽管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来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双元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但仅仅通过这种交流方式,院校教师只能从表面层次对企业有一个认识。教师提升对企业真实生产过程的认识和实践技能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赴企业进行挂职锻炼[11]。
教师赴企业锻炼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 “双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一直在倡导,然而现状一直是处于教师积极、院校支持、企业为难的状态。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之一还是互相融合的程度不够深,企业不了解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多数院校教师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实践经验,企业无法安排具体工作,而安排一些非技术核心工作也就失去了锻炼的目的。尽管院校一直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但是缺少明确的政策和机制保障,使得教师担心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全心投入到挂职锻炼中。
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职业院校经历过示范校、双高校等一系列建设,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具有了良好的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的基础条件,但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还是比较缺少实践经验。“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虽很高,但是 “双师” 的评价标准往往是证书,而这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实验设备更多地是用于辅助教学,有限的设备购置资金更多地是满足教学的需求,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横向课题需要的设备,因此,院校在解决企业实际难题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目前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科研水平都存在着质疑。现实的情境下,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多数还只能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的模式,职业院校还很难参与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解决企业的生产难题中。
总之,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和跨界性,是和地区产业相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要更好地发展,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12]。中德学院通过开展 “双元制” 教育,积极融入大东区汽车产业园,围绕汽车制造产业与华晨宝马和德科斯米尔等大型企业,以及与以欧福科技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开展了双元合作,提升了产教融合水平,为汽车城产业园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合格毕业生。在融入汽车产业园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也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诸如缺少合理明确的机制体制保障,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平衡点;院校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的通道不畅通;院校自身的实力还存在不足;等等。因此,产教融合的深入还需要政府、院校以及企业的协同合作,才能解决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困难,实现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