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磊,倪 娜
(蚌埠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要求高校从时间、空间以及覆盖面上进行“三全育人”,开展全面、系统的育人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骨干力量,深刻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三全育人”体系下扮演着重要的育人角色。但是,当前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如何准确定位高校辅导员在体系中的角色以及促进其在育人实践中的作用发挥,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究。
“角色”释义为“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从社会学上可以解释为“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根据“角色”的内涵,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下的角色定位是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育人共同体”中作用的基础。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场域内的重要角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师资队伍的重要人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承担着教书育人和为党、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校辅导员从设立之初就将角色定位于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53年根据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德育工作实践的需求,清华大学开始设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目的是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从事学生思政工作。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和发展,高校辅导员制度经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更加鲜明。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大学生日常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辅导员角色的社会期望是“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期望充分体现了辅导员角色的特殊性与挑战性,要求辅导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规定》中同时明确了辅导员工作的九大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学风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此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厘清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责边界,突出了辅导员角色的核心职能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目的是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在“三全育人”体系下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要求更加清晰,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沿者的角色,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全育人”体系建构显示了新时代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对高等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凸显出辅导员在育人体系下的重要角色地位;“三全育人”体系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承担者是辅导员,他们已经是独立承担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唯一主体,并且在全员育人中居于落地者、协同者和跟踪者的重要地位[1];“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目标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调动各方面育人力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高校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下按照角色定位,坚持育人原则,开展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育人是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在高等教育场域中育人的力量既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共青团干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专兼职思政工作队伍,也包括职能处室、后勤、图书馆等工作人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下,不同育人主体承担的育人职责要求不同、功能发挥不一,实现全员育人,需要多方育人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发挥辅导员的枢纽作用。辅导员是学生大学生涯中关系最为密切、交往最为频繁的育人主体,最知道大学生喜欢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2],在“三全育人”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人人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有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但与辅导员的融通机制尚不顺畅,缺少配合,育人力量分散,育人责任还需要落到实处,“三全育人”考核机制有待完善,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检验。
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过程[3]。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思想认识不高,存在认知偏差。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完一门课程后就与学生失去联系,缺少在时间横向维度上进行育人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与辅导员之间缺少协同育人的有效衔接,未能串联贯通。“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树立,很难充分挖掘到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及发挥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政教育未能完全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而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科研、资助、组织、管理等育人过程中也存在同样问题,辅导员在陪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很难与其他育人主体实现育人工作的良性衔接,造成育人不畅。如果育人力量不统一、育人过程有断点,“三全育人”可能就会沦为“稻草人”,很难产生实际育人效果,学生也很难产生较高的获得感。
全方位育人立足于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空间的纵向维度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育,目的是形成立体化育人格局,涉及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工作、社交、心理等全方位的育人环节,目标是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不同区位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4]。当前的育人格局中仅有辅导员具备全方位育人的独特优势,辅导员的工作全面涉及“十大育人”体系的主要内容,但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的资源和力量分散,辅导员与其他育人主体尚未实现协同联动、同向同行,立体化育人格局尚未形成。高校需要聚焦“三全育人”目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环节,集合各方育人优势,共同搭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当前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树立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先导。高校辅导员处在育人工作的最前沿,面临的学生心理、学业、情感、人际、就业等问题层出不穷,而问题的破解需要辅导员树立问题导向意识,聚焦日常育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善于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思政问题的解决是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旨趣,需要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下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握问题实质,注重精准施策,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以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为价值准则,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全育人”体系建构的根本目标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切实围绕育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在课程、实践、文化、科研、心理、服务、管理、网络、组织、资助等“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育人要素。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履行好辅导员工作职责,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育人体系中发挥关键节点作用,协调好各方育人力量,打通育人症结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人才培育是高校最本质的职能和终极目的[5],育人成果是检验“三全育人”工作的价值标准。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核心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辅导员需要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守好辅导员工作的这段渠,种好责任田,协调好校内外、线上线下、第一和第二课堂等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与知识能力传授相结合,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日常育人工作实际相结合,挖掘管理、心理、网络、组织、资助、服务等领域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优势,转化为育人的有效力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务实性和有效性,突出育人工作实绩。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育人理念是推动“三全育人”体系贯彻落实的前提和基础。“三全育人”理论强调以系统的观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当前在整合育人主体力量时,高校需要面向全体教职工明确“全员”育人的思想认知,转变部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认识偏差,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在育人上存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育人主体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
辅导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在“三全育人”体系下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把握好思政工作骨干力量的角色定位,提高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辅导员要创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通过政策宣讲、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将“十大育人”体系中包含的育人要素融入于教育之中,贯穿学生从入学、在校到毕业期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覆盖学习、交友、择业、生活等全方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同时,辅导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与专业课教师承担的育人使命相同,要增强身份认同感,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机制建设是“三全育人”从理念到实践落地的有力保障[7]。“三全育人”工作的最终落实,辅导员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仅靠辅导员很难完成全面的育人工作,需要高校充分挖掘内部各育人主体、各职能处室、各环节的育人元素,建立起“三全育人”融通机制。不同育人要素之间要打通沟通壁垒,衔接断点,覆盖盲区,相互配合、同心同向、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健全融通机制是推动“三全育人”长效运行的保证,需要高校做好“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强化育人工作督导,注重育人成效。
围绕“十大育人”体系,高校要以辅导员为主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三全育人”教师队伍。辅导员要在“三全育人”力量中发挥好主体引领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育人力量开展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围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形成相对一致的思想认知,开展目标统一的育人实践,为更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服务,发挥好各自育人优势,弥补短板弱项,切实使思政教育更有温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以此满足学生、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全育人”体系以“十大育人”内容为基础,涵盖了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发挥好全面的育人功能对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有着较高要求,需要辅导员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育人技能[8]。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强辅导员育人本领,提升辅导员的“三全育人”能力,是“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辅导员素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三全育人”体系的根基就很难得到保障。
辅导员“三全育人”能力的提高需要解决好“内向用力”和“外向用力”问题;“内向用力”需要辅导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相关政策文件中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育人技能,增强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育人本领,全面提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素质;“外向用力”需要通过外部力量提升辅导员“三全育人”能力,主要是高校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设立辅导员培训专项经费保障辅导员能够进行校内外全面、系统、专业的育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高校需要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素质能力大赛,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推动不同高校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挂职锻炼、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等,关心并满足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辅导员“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尺,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做出的重大贡献。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三全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出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动力,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评价标准。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高校要坚持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总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能力水平和岗位胜任力。在辅导员工作评价上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突出育人实绩评价。根据辅导员育人工作实际,加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关心和满足辅导员职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一套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高校要发挥考评的正向激励作用,对每年在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员授予“三全育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纳入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序列,进一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