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2021-12-28 19:50:07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马 学 海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甘肃 平凉 744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入“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可以看出国家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这是国家对下一阶段社会建设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乡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国家对乡村的建设已转至全面振兴阶段;在该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乡村文化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建立在广大乡村区域共同体的生产生活基础上,受制于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而形成的文化,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科学文化以及组织制度等的总和。”[1]各级政府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既要保持原有的优秀做法,还要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辩证地吸收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乡村是我国行政区划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关系着我国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国家思考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最大的发展不平衡还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还是农村不充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紧抓好,须臾不可放松。”[2]乡村文化是根植于传统“三农”空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而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维系稳定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当下城镇化进程已影响到了乡村社会结构,我国城乡发生了以社会结构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变化,乡村社会固有结构的变化正在影响和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结构,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使乡村文化的赓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这些变化都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一)文化建设主体未被重视

文化建设是一个很难用量化标准来衡量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乡村的变化,在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严重挤压下,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乡村自办文化的传统也逐渐消失,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大大降低,这严重动摇了乡村文化的根基,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3]在以脱贫攻坚为主要任务的乡村建设大环境下,对乡村建设侧重于经济建设的考量,而对文化建设的考核相对粗略。一旦考核重心偏移,部分基层领导从思想到行动都容易对乡村文化建设有所放松,甚至忽略。即使强调文化建设,也是在特定的时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虽然场面也搞得轰轰烈烈、非常热闹,但大多数情况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有些干部为了装点门面,摆拍报道,搞形式主义,忽略了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因地制宜地认真思考和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真实诉求,农民也就无法真正成为文化建设服务的对象和受益者。农民只是变成了活动的陪衬,没有参与感,更谈不上获得感。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形式的乡村文化建设没有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缺乏热情,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倾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态度,忽视主体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二)负面文化影响尚未根除

在社会转型发展与文化自身的演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乡村传统文化元素被消解,乡村文化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封建宗族观念有所复活。落后的宗族文化根植较深,相当一部分农村老人只认宗亲族规不认法律,甚至还影响了部分年轻人,这部分人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意识淡薄。二是一些落后的传统观念禁锢着部分村民的思想。因缺少现代先进产业的支撑,传统农耕模式的生产方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小农意识依然严重影响着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环境下的村民,封闭落后、僵化保守及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仍然非常牢固地控制着相当一部分村民,在这样的现状下,乡村文化建设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非常艰难。三是年轻一代缺少乡村认同感。随着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和发展,现代自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外界信息大量涌入乡村,因文化程度的限制致使部分人无法准确分辨真伪,部分带有偏见色彩的社会舆论仍然影响着部分村民。加之受城乡差距扩大的刺激,许多年轻人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压力和思想的困境,选择了逃离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年轻一代根本不关心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缺乏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四是外界不良文化影响较大。受外界不良文化的干扰,部分乡村没有跟上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整体变化的步伐,一部分村民得过且过,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年轻人不思上进,我穷我有理,甚至靠低保、精准扶贫补助过日子,穷根难治。游手好闲、投机取巧、不务正业,借快手、抖音平台玩低俗,导致乡村文化处于混乱状态。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愚昧落后思想仍然制约着乡村文明的发展。

(三)文化建设规划不够科学

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整体思路,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要义与乡村文化主体的真正需要。“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的送文化下乡模式忽视了农民的情感需求,未能达到其预期效果,也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4]随着撤村并镇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扩展,许多地方乡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刀切、千篇一律现象,一哄而上搞建设,只愿意搞文化墙、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能够看得见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文化建设处于表层化、盲目化的状态,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比较多,文化软实力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凸显。目前,农村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与已有的基础文化设施配套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服务体系。应该在乡村文化的长远规划、科学布局、服务队伍、干部团队的建设等方面思考解决问题,在构建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引领和服务乡村文化建设。

二、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思考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只有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对乡村文化进行历史性追溯,才能更加深刻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已进入了新时代,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革引起了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一系列变迁。这些变迁或直接渗入乡村文化,或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正在改变着乡村社会原有的结构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明显地影响着乡村文化的生存环境。农村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都体现在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广大村民正在尝试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经济压力的逐步增大,促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始栖息于乡村城市之间。一方面乡村开始接受城镇文明的影响,闭塞状况有所破解,开放融合的趋势加大,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留守村,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部分耕地撂荒,传统的农耕生活模式已发生了明显改变。

(二)乡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

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必然促使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更新。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纵深发展,乡村经济文化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发展之中,文化结构的变化尤为明显,包括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农业模式、农耕思想、农事文化等在内的农业生产文化均发生了变化,文化结构的变化必然推动村民价值观念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规律,把握机遇与挑战,保持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地位不动摇。坚决保持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自尊,这是我国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坚持乡村优秀传统文明,才能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故此,国家应引导人民群众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深入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乡村文化体系发生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向偏远地区逐步倾斜,农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他们将城市文明带入乡村,加速了乡村文明与外界信息的融合,加之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的高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渗入,所有这些都在改变着村民固有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系列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乡村文化,乡村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文化体系逐渐松动,社会功能层面一度被忽略、价值被消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方面出现了瓶颈现象。乡村文化体系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和新时代发展需求,这就需要理性看待乡村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变化,正确认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站在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我国乡村社会自身特点来重新思考乡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体系,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进步、传承和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途径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乡村社会的振兴最终要依靠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建。这是融合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各级政府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紧紧抓住契机,扎实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努力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主旋律。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确保党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乡村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一是依靠组织宣传乡村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其重要意义和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道德信仰等文化内涵,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发挥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方面的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对村民进行先进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突出农村基层党支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者、组织者的地位。

二是要明确建设导向,坚决根除民俗文化乱象,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观,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农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民俗文化建设明显没有跟上步伐,在一些地区,尤其是那些信息相对闭塞的偏远乡村,某些生活陋习依然存在,封建迷信乱象泛滥严重,红白事大操大办,夸富攀比盛行。致使部分村民出现了思想与认知的混乱,严重干扰了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乡村社会风气。“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村庄传统文化,蕴含着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素等道德要求,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具有重要作用。”[5]这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自觉抵制文化乱象,推动民俗文化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地方各级政府要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着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民俗文化乱象的治理力度,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三是要突出乡村文化建设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乡村文化呈现出了融合与共享趋势,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涌入乡村,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村落文化,认真分析研究城镇化进程对村落文化的动态影响,正视某些已经被商业化及外来文化侵蚀的乡村文化现象,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开展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建设,批判地继承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但始终要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

(二)优化乡村文化建设主体

村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无可替代,只有充分识别文化形成和积淀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真正激活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内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一是不断优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要从发展的角度做出深刻认识,一方面要保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数量,一方面更要重视质量,真正达到质的提高。“农民群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他们,乡村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也就得不到传承和弘扬,农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的建设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价值。”[6]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各级政府认真研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核心要义,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的惠农政策,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切实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帮扶,鼓励拥有一定技术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创业,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他们带着外面世界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回归乡村,扩充和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必将有力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向前发展。其次,加大针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无论是教育资金,还是政策都要向乡村文化建设倾斜,形成长效机制,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促使教育部门将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引入教材和课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乡村文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乡村文化建设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建设主体代际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地方政府还需要深入乡村,把工作做细做实,发掘保护好本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非遗传承人,借助乡村已有文化资源,通过乡村文化能人的传帮带,培养乡村文化建设的本土人才,发挥这部分人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是激发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想取得根本性的成就,就必须引导和鼓励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和教育村民提高思想认识,对于村民而言,只有使其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才可以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发挥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形式,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进而树立乡村文化建设中主人翁的精神,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定位自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自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三是努力构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创新意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紧紧围绕时代特征健康发展方面,任何文化,一旦脱离时代就会背离人民的要求。“文化的发展是有延续性的,应该加以继承、创新而不是去进行截断历史的移植。”[7]因此,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绝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要在紧贴社会特征的前提下调整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也要求建设主体必须把握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特征,剔除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精神的东西,融入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元素,不断开拓创新,建设更加先进文明的乡村文化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发展。

建设主体的创新意识是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展的保障,这就要求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才解放思想,探寻创新之路,走出一条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之路。因地制宜,构建行之有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引导村民运用新时代价值观,确立盘活农村优秀资源的意识,树立学习先进文化继承优秀传统的自觉意识,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地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筑好乡村治理的第一道根基。加强乡村内部建设,弘扬母慈子孝的良好家风,构建邻里和睦的淳朴民风,筑好文明治理的乡风。应充分发挥乡村学校的教育作用,因地制宜地开设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教育学生从小了解和学习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拓展乡村文化建设载体

当下我国已进入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介传播方式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应充分运用先进媒介载体,使文化建设走得更远更好:

一是要在继续重视完善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载体的基础上,合理地发掘和利用新的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播载体。“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城镇化’和‘村落合并聚集’进一步延展了乡村文化空间,乡村文化建设载体已‘跨越村庄’。”[8]因此,开发具有较强时代性和较高传播效率的新传播媒介非常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用好现代流媒体,多途径构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传播渠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当中,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要借助送文化下乡等传播载体,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利用贴近民间生活的戏剧、文化艺术节目等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广泛推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文艺活动形式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必须考虑乡村传统文化存续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靠的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这就限制了传播的范围,故此可以考虑进行整理汇编,加大农家书屋建设,采用书籍传播,“再现媒介系统解决了困扰人们已久的难题,传播者只要拿到文本,便可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时,再现媒介系统是传播者与文本的对话活动,阅读过程中,文本可以勾起传播者的记忆,让传播者产生联想,实现对乡村文化的深层次认识。”[9]以扩大传播的时空范围,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长久发展下去。

三是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文化是包括村落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综合体。乡村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特色、风土人情,整合传统农业、乡村文明、传统技艺、文物遗址、民俗文化等元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有效利用特色资源,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加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一方面可达到对本土文化的发掘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本土文化向外传播,扩大影响,也能够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呈现载体。

四、结语

乡村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成部分,是集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于一身的最小的地域聚合体,乡村文化则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等多元文化功能的特殊文化,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乡村历来就与城镇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并行发展,构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我国农业大国的特殊性早就预示了乡村兴衰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发展稳定的大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包括文化振兴在内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提升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创出一条符合农民实际需要的乡村文化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