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传 智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黄河时发表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战略意义重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内涵和基本要求,探索黄河流域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逐渐开始追求美好生活,但是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对美好需要的追求。只有解决当前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全面进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没有发生改变,意味着当前我国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生产力,以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但是当前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发展既要实现生产力外延的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基本需要,还要实现生产力内延的改善,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探索前沿科技,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对消费资料质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脱贫攻坚是当下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黄河流域是我国东中西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典型案例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范本。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不同于埃里安所指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当前所处的长期疲惫状态,而是在导致我国经济增速变缓的同时新常态也会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长远发展。新常态下,我国传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严重,资源配置从第二产业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国际环境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外资减少,资本市场压力增大,创新能力不足,《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显示只有3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创新百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与经济增速变化同行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改变,人力资本优势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减少,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政府与市场作用有机统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增多,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发展差距减小,经济发展质量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之下,迫切需要黄河流域整体转变经济发展范式,消除“唯GDP论”,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创新动力,提升发展质量,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形势严峻,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约6%的废污水和7%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16年黄河流域145个国控断面中仍有13.8%的断面劣于V类,水资源污染严重(1)数据来源:王东.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与对策[J].民主与科学,2018(06):24-25.。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14.7%,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黄河流域还有23.6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2)数据来源:《黄河年鉴2018》,水土流失影响下游生态平衡,造成河道淤积,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产业同构现象突出,部分重工业产能过剩严重,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存在。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2018年东部的山东地区生产总值最多,为72634.15亿元,西部的青海地区生产总值最少,为2624.83亿元,山东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29.5元,甘肃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011.0元(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发展差距明显,生产力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以甘肃、宁夏和青海最为明显,流域内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之间融合度低,各省市发展战略规划缺少合作,行政边界明显,市场缺乏统一性。黄河流域科技创新整体弱,2016年黄河流域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9.48%,R&D从业人员占全国的18.36%(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7附光盘)[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黄河流域发展缺乏整体性、创新性和协调性,严重制约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新时代必须转变新的发展思路,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协调、开放和绿色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考察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使得土地丧失了形成持久肥力的自然条件,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2]”,资本家无限制地追求剩余价值,获得了大规模控制自然的能力,把发展生产力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上,导致人与自然形成异化关系,最终发生了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方式是一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251”。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辩证关系,自然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能够统治整个自然界,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让自然得到解放,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要汲取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生态危机的历史教训,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除了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还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6]552”,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6]350”,创新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变革了生产关系本身,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实现利益最大化。创新可以“缩短再生产劳动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6]355”,从而提高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机器等新的发明应用减少了可变资本的相对价值,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交易中提高了竞争力,增加了利润,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财富的力量更加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7]217”。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产关系,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创新存在着负面影响,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缩减了劳动者的相对工资并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财富向资本家转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既要大力发展创新,同时又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以及把“蛋糕”分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所导致的不平衡状态的空间形式,社会主义通过生产力平衡布局将“这种不平等减少到最低限度[3]325,”使得“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3]647”。区域之间要尽可能地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使社会生产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异。“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8]68”,分工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生产力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的生产力[8]39,”协作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区域之间加强分工与协作,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马克思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资料两大产业部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只有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产业部门,才能使得两大部类及其内部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区域之间平衡布局生产力,加强分工与协作,协调部门之间的比例,以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通过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
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9]”,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积极与世界各国相联系与合作,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生产过程中,才能摆脱地域限制和民族限制,人们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0]”,机器化大生产和分工体系的发展促使本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贸易往来,使本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通过交换源源不断地流入到本国,经济关系逐渐国际化,而且工业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8]254”,对外开放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马克思认为通过对外贸易,生产资料价格会下降,不变资本价值降低,同时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也会变得更加便宜,提高了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增加了企业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既是提高生产力,也是改善生产关系,必然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坚持对外开放,取长补短,积极融入到世界分工体系中,加强合作和学习借鉴,通过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为全体人民谋幸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的富裕与劳动者的贫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一种“独享”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是“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6]222”“消灭私有制[11]”,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者公有的,通过按劳分配实现劳动者公平的占有生活资料,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享”的特征,人民是国家主人,社会主义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在进入生产以前,“他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12]”,异化劳动把人的生命活动变成了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丧失了人的自由自觉性的内在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社会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与长江经济带并行,是我国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带,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托黄河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样板。习近平总书记讲,黄河流域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流域内各省市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合作,统筹谋划,齐心协力治理和修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发挥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黄河流域生态脆弱,人与水资源之间矛盾突出,必须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节约用水。从长远利益出发,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的无机体,生态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不要“唯GDP论”。坚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生态优先,绿色先行,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各地区优势,按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方案。坚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倒逼黄河流域内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耗,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以下战略定位:
1.绿色发展区。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绿色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相协调,坚持两点论,抓住主要问题,重点突破,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严抓水资源污染行为,合理控制排污总量,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流域内各个区域依据自身特点精准定位,明确分工,制定差异化的保护和治理政策,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增加特色生态农产品供给量。
2.创新驱动区。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区。大力发展创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增加效率,由投资、出口驱动转变成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和“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积极发展自主创新,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利用本地优势发展风电、太阳能、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确保产业结构合理化。
3.协调发展区。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协调发展区。黄河流域东中西经济、基础设施、城市化、社会保障等建设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要实现黄河流域内各省市之间协调发展,破除“各扫门前雪”的旧思维,把握好自我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共同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分工协作,推进统一化的市场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简政放权,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谋求实质性的合作,强化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增强发展动力。
4.开放示范区。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开放示范区。首先要实现黄河流域内部互相开放,增强自身内在动力,流域内各个区域之间要形成统一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加强自由流动,废除各地保护主义。其次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加强向东开放,扩大沿海发达地区发展优势,实现陆海统筹发展,加强向西开放,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度,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加强向南开放,谋求与长江经济带、港珠澳大湾区等强化合作,实现南北协同发展,缩小南北区域发展差异,提高黄河流域整体开放活力。
1.建设黄河生态走廊。黄河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缺乏整体性和专门性的协调体制机制,故此流域内各省市之间要强化信息共享,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应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合理规划沿河两岸的城市布局,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节约水资源,控制用水总量,逐步淘汰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发展,优化流域内能源、化工等重工业布局。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出台生态补偿相关文件,稳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水土流失程度,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健全严格的评估考核指标,使黄河流域整体生态功能增强,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水资源质量明显提升,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步消除。
2.推进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质量变革既要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高端生产资料的生产瓶颈,还要能够生产出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确保产品质量得到保障;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生态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高质量服务业,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要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效率变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应通过创新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形成竞争有序和统一的市场体系,提高投入与产出效率,化解产能过剩,降低成本,改进工艺,节能减排;让经济发展更加有效率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3.完善协同发展体制机制。黄河流域各省市之间要共同建立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共同治理和保护黄河,行动形成“一盘棋”,坚定信念,以长远利益为重点,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形成系统意识,坚持整体规划,各省市之间要做好城市整体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区域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群,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天水城市群为主体,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合理制定区域分工协作机制,逐步消除产业同构现象,减少低效竞争,实现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依据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简政放权,完善统一性的市场建设。统筹域内生产要素流动和发展政策制定,增强协同作用。
4.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为主线,全面推进双向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要素双向自由有序流动。发挥山东的带头作用,扩大优势,引领黄河流域拓展海洋贸易,增强整体国际竞争力,把甘肃打造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完善甘肃、陕西物流体系建设,推进与中亚、欧洲合作贸易。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入开展先进技术和装备制造合作,有效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域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公路、航空和港口为主体的“三线一点”式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破除各省市之间的行政障碍,扩大对内开放,营造良好的整体营商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政治、人文、教育、社会等合作交流,加大开放深化黄河流域经济发展。
5.切实解决脱贫攻坚难题。切实解决脱贫攻坚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黄河流域内各省市之间要同心协力,相互合作借鉴,共同消除相对贫困。要始终聚焦民生,改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精准扶贫,大胆创新扶贫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搬迁转移、社会保障等措施促进人民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计地确保连片贫困地区脱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住房安全,发展教育,便利交通出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体系,确保扶贫资金用到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强化责任追究。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端和结构性问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减少低端供给,提升中高端供给的效率,减少流域内重化工、高消耗的企业数量,提升企业质量和运转效率。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加减法,发展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使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营商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积极作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府与市场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使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更加持续、更加公平。
当前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动能不足、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树立新发展理念是破解新时代黄河流域发展难题的关键,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创新引领发展,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培育创新优势,引领黄河流域新常态发展。协调统筹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城市群带动作用,逐步缩小黄河流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持续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不能只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放深化发展,扩大多元化的贸易往来,加强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利用外资,增强竞争力。共享共建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彻底解决脱贫攻坚难题。
当前黄河流域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着新兴产业发展差、传统产业改造落后、产业之间协作松散的困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要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节能减耗,提质增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质量,强化产品品质建设,打造一批质量品牌,降低企业成本,淘汰落后产能。应推进产业紧密协作发展,振兴实体经济,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依据环境友好原则,支持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前沿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新的增长极。
当前黄河流域城乡发展融合度低,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建设落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农业,节约水资源,合理开发耕地资源,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治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超采现象,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保护和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以城促乡,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实现城乡统一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生产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鼓励休闲观光、健康养老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