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杰
(国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中三家林场,辽宁喀左 122305)
果园生草法是指在果园内通过人工方式选择品质优良的牧草在果树行间或者全园种植,也可将果园内不适宜的杂草除去后自然生草[1-2]。一般成年的、土壤肥力好的果园适合选择全园生草,幼年、土壤肥力瘠薄的果园适合采取行间种草。果园生草后,果园间除了进行必要的刈割外,其余耕作等措施均不需要,其效率高、节约成本,是土壤管理中效果好、先进实用的一种方法,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果园内得到广泛的应用[3-4]。果园生草最早开始于19 世纪的美国,20 世纪40 年代后开沟旋耕割草机、果园喷灌系统的发展提高了生草效率,之后在美国得到了大面积推广,随后日本、法国、新西兰等果品生产发达的国家逐渐大面积推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良好。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逐渐在绿色果品生产中应用,成效明显,但目前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辽宁省是我国北方地区落叶果树生长的优势区,葡萄、苹果及梨等果业生产水平在全国排在前列。2015 年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栽植的果树总面积达到65 万公顷,总产约750 万吨,产值总计达到170 亿元,给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势头良好。为实现果业的健康发展,辽宁省在果园内逐步推广高效、降低成本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果园生草技术[5]。该技术推广的要点即为科学选择草种,以取得较好的生草效果。现结合实际,对果园生草的重要意义及草种的选择技术等方面开展探讨。
在果园内生草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包括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及增加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等,使土壤中的团聚体稳定性更好,这是因为草在生根过程中受到生长压力等因素影响,根系周围土壤会收缩,根毛与土壤相融,根系腐烂转为腐殖质,最终成为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最终实现土壤肥力水平提高的效果。果园内地面覆盖草,不仅对降雨后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还可增加蓄水能力。此外,生草还可避免地表水分过快蒸发而导致的盐碱运动,可降解土壤中的盐碱离子,协调土壤的盐碱性,为果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提高果品的产量及品质[6]。
传统的果园生产中土壤管理一直采取清耕措施,地表处于裸露状态,大大增加了土壤遭到风蚀的概率,导致水土流失,也增加了霾尘源。目前,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气温变暖等主要是因为受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影响,要缓解此现象,重要的途径就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通过果园内生草技术的推广,使地表有一层植被覆盖,可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的效果,使土壤的固碳潜力得到提升[7]。
果树的生长、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果园内小气候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果园内的微生态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则对果实的优质高产有利。果园内的微生态环境以自然大生态环境为背景,在地理区位、果树自身的特点、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具有一定区域性特点的小气候环境。通过果园内生草,增加了果园植被覆盖率,减少果园地表裸露面积,且形成的草坪能拦截缓冲雨水,减轻雨水对果园表层土壤的冲刷,增加土壤水分蓄积量,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8]。同时,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出关键作用的即为小气候环境因子。通过在果园内生草,可对果园内的湿度、温度进行适当的调节。雨季土壤中多余的水分被地表覆盖的草吸收,不仅利于果实的成熟和快速着色,还可为果树枝条的充实和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春季地面覆盖草可提高果园内的土壤温度,使根系更快地进入生长阶段。冬季时地温的升高,可减少果树根系发生冻害的概率。
通过在果园内种草,可对果园内的空间层次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使果园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强化,实现果园内生态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传统果园土壤管理中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等问题,降低了果园内的土壤质量,大幅度减少了果园内的生物种类,且传统的清耕制使果园内形成的生态系统层次过于简单,大大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通过在果园内生草,可改善果园内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浅层根系的量,促进果树根系向土壤深层延伸,从而利用深层土壤的水分和养分,提高果树的抗旱性,同时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此外,土壤根系的增加还可补充土壤有机质,既可为微生物活动提供碳源,优化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又可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吸收能力,增加土壤贮水量,缓解果园旱情。果园生草后增加了地上空间层次结构,不仅可改善土壤的热量状况和平衡地温,还可提高春季果园内的相对湿度,降低盛夏期果园内的温度,进而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果园生草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1)在刚建的果树幼龄园内,生草后与幼树在养分、水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2)生草的年限过长可在地下形成大量根系,对土壤的通透性不利;3)生草后期,如果管理措施不到位、未及时做好刈割管理,可能导致园内土壤中肥水缺乏,进而影响果园的经济效益。
果园生草可以是人工选择草种进行种植,起到养地培肥、生物固氮的效果,选择的草种多数为豆科牧草类植物。果园内自然生长的杂草与果树存在不同程度的争水、争肥等问题,果园生草的草种一般要求不会影响到果树的健康生长,长势低矮,不会对果树接受光照、果园内的透风产生不利影响,且栽植密度大,对地面覆盖度高,起到很好的保墒效果;属于浅根系植物,在地面匍匐生长,覆盖高度一般低于40 cm,不会对果树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产生影响。果园内自然生长的杂草高度层次不齐、根系在土壤中下扎较深,刈割等林间管理不便,对果树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果园内生草时草种的选择要求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必须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有广泛的适应能力。一般要求成活率高、便于栽培管理、腐烂快、产量高、营养丰富、再生能力及繁殖能力强、出苗速度快且整齐及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的生长速度一定要快于果园内其他杂草,以便快速在果树的树冠下覆盖一层,抢占杂草的生长空间;覆盖期持续时间越长,与杂草共生时生长优势越明显;同时,还要求与果树之间无共同病虫害及寄生关系,最好还可引诱果园内易发病虫害的天敌生物。有的果园坡度较大,或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果园内生草则适合选择须根发达,有很强固地能力的匍匐茎类草种,减少与果树争夺肥水的现象,还要求根系尽量浅,以分布在土壤表层10~20 cm 为好。此外,草种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覆盖期的修剪频率和后期管理难度等因素,如果果树生命周期较长,则林冠下覆盖草种的类型以较长的生育期为好,以多年生或生长期超过180 d 的一年生豆科类为好。此类草的根系固氮效果好,匍匐生长,不仅可起到覆盖地面的效果,还可为果树的生长提供氮源,其播种的时间在春季,除了冬季其他季节均可覆盖在地表,深秋时逐渐枯萎、死亡,不需要进行掩埋等管理,且不会对冬季的施肥等操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比较节约成本。总之,通过科学选择果园内生草草种的类型,可为果园内土壤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及增加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
结合当前北方地区果园内生草的实际经验,适合用作生草的植物类型有白三叶、黑豆、紫花苜蓿、红三叶及乌豇豆等豆科植物;鸭茅、鼠毛草、黑麦草、百喜草及羊胡子草等禾本科类植物;其他如荠菜、紫云英、沙打旺、夏至草、扁茎黄芪等有益杂草类。就辽宁省果品主产区来说,适合生草的草种包括三叶草、箭舌豌豆及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或早熟禾、黑燕麦、鼠毛草等禾本科植物,还可选择豆科与禾本科类杂草,或其他有益的草类与豆科等进行混合种植。
3.2.1 控制果园内草的长势
草种播下后浇水,当根系扎稳、营养体的量明显增多后,即可对草进行刈割,避免果园内草长势过旺,缓解草与果树之间争夺肥水的矛盾。适当刈割对提高鲜草的单位面积产量较有利,刈割后深埋土壤中,腐烂后转为有机物,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肥,起到培肥土壤的效果。辽宁省果园内人工生草后每年开展3 次左右的刈割最佳,如果有足够灌溉条件的果园刈割次数可增加1 次。
3.2.2 控制果园内草的留茬高度
通过对草留茬高度进行控制,可有效避免草丧失再生能力。对豆科类草的留茬高度要求超过15 cm;对禾本科类草等留茬高度要求在10~15 cm。需要注意的是,对豆科类草留茬时要将分枝保留下来,对禾本科类草留茬时要求将心叶保留下来。
3.2.3 刈割后科学管理
如果果园内生草的方式为带状,则刈割后要将鲜草在树冠下的地表覆盖一层。如果果园内生草方式选择全园种草,则刈割后要对鲜草进行深埋,提前将沟开好,也可将鲜草在地面平铺一层进行堆沤。当果园内生草年限超过5 年,则草种老化趋势明显,需对果园进行深耕翻压等,经过1~2 年的修整后继续选择草种进行播种生草。一般春秋季节果园内的温度相对较高,经过对草进行翻耕、翻压后,可促使其快速腐烂,增加土壤中的养分,降低人工施肥及购买肥料的成本。
当前,我国果品生产大区农林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即为在果园内推广生草栽培技术。近些年,随着辽宁省等北方地区果园生草技术的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成熟度逐渐提高,实际生产中与传统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效果较好。果园生草技术推广最开始要对草种进行科学的选择,加大管理、及时刈割,将该技术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未来我国相关人员可更深层地开展果园生草技术的研究,在现有生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改善果园内生态环境、实现果品的增产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