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丹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幼儿园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孩子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在许多家长看来,所谓“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便于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如果不教小学知识,幼儿园就会被有些家长认定为“不负责任”。
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小学知识,看上去好像是对孩子负责,实则是揠苗助长。“幼小衔接”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对孩子进行小学“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教育,完成初步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这是学前教育应当遵循的一般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好心办了坏事”。
提到幼小衔接,家长最关心的是什么?上小学后的孩子,会进入一个比幼儿园大很多的学校,环境变了,一日生活内容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交往对象变了。家长是否满含期待,却又充满忧虑?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经历哪些跨越?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呢?
现在的小学都不教拼音了,提前学拼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每到孩子幼升小阶段,家长会被一些网络上的传言搞得更焦虑了。而家长在询问教师孩子在幼儿园是否上拼音课时,教师则明确表示在幼儿园没有相关的课程。
大部分家长主张提前学习拼音:
“民办小学面试要不要考拼音?反正不管考不考,入学都要学的,提前学一点也让孩子容易适应。”
“我们小时候都是先教拼音,学完再开始学认字,现在据说是认字和拼音一起教,这样对孩子的要求更高了,还是先学点拼音打基础。”
“幼儿园大班时,班里就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提前学了拼音,万一小学老师看那么多小朋友都有了基础,进度就加快,那我们家零基础岂不是很被动?”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反对提前学习拼音的家长:
“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万一一开始就教错了,以后学校老师要把孩子的错误想法纠正过来会很吃力。”
“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孩子在幼儿园玩玩闹闹就好。”
那么究竟是否要孩子在幼儿园提前学拼音呢?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幼小衔接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将幼小衔接仅仅看作是幼儿园大班的任务。等到孩子上了大班,在入学前夕开始准备,有的家长才发现“临时抱佛脚”有点来不及了。
二是将幼小衔接窄化为知识衔接。本案例中,在有些家长看来,幼小衔接意味着知识的过渡,所以不遗余力地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如识字、拼音、计算等。其实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从而影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虽然从表面上看孩子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会让其认知过早符号化,进而影响想象力的发展。
三是将幼小衔接全部交给幼儿园和小学。有些家长虽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对怎样科学衔接并不清楚,家长表现出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热情很高,但是参与度较低。可见,幼小实现科学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携手同行,共同发力。
在家怎么做幼小衔接?
1.尊重孩子,家长先“摸底”。
家长在家帮孩子做幼小衔接的准备,首要就是要了解孩子的自身情况。家长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家长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按时睡眠?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主动请求帮助?
2.满足好奇,激发入学热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孩子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小学生的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孩子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1)学习用品的购买。
家长可带着孩子一起购买入小学所需的学习用品,如书包、铅笔盒等,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但一定要注意以实用为主,千万不要过于花哨。因为曾发现有的孩子因为铅笔盒功能特别全、按键特别多,结果铅笔盒都打不开了,或者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将它们变成了一堂课的玩物,并且最终成为分散孩子上课注意力的罪魁祸首。因此,带吊坠的自动铅笔、可以变形的文具盒等都不要提供给低龄的孩子。
(2)小学话题的讨论。
茶余饭后,家长可以经常和幼儿讨论有关入学的话题,激发其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向往。如: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特别是幼儿园没有的活动项目,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幼儿园学不到的知识,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在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家长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如果确定了要去的学校,就有必要利用节假日或休闲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小学校园周围转一转,熟悉环境,以减少孩子对小学的陌生感。并且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父母讲故事时,家长可以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孩子提前熟悉新角色,提升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对小学校园产生好感,从心底产生上小学的强烈愿望。
(3)慎用消极暗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小学,让老师好好整你。”“你以后要是不听话,小学老师可是很凶的,会把你关在一个很黑的地方。”“你每天这么迟起来会不要你去读书。”这会使孩子未进入小学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从而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家长需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学很光荣、很自豪。
3.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1)生活习惯。
例如: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卷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 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
例如: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用餐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图书等。
◆ 在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例如: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事情,比如整理玩具、游戏小任务等。
◆ 合理安排一日生活。
例如:和孩子在家一起制订类似于小学作息时间的一日生活安排表。
(2)学习习惯。
◆ 良好的倾听习惯
进入小学课堂,孩子专心听讲很重要。因此,家长在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比如,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进行提问,或者和孩子玩谈话游戏,随机给孩子提出问题。
◆ 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多陪孩子阅读,因为进入小学后无论识字还是拼音学习都是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的。
◆ 任务意识培养
在家进行任务游戏活动时,先不要给孩子太多任务,尽量简单易行,之后逐渐增加任务的种类和难度。
◆ 规则意识培养
和孩子讲解守规则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加深孩子对遵守规则的理解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大班下学期,幼儿园教师有时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此时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包办,应积极配合完成,每天回家后提醒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让孩子练习自己记作业并独立完成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地交给老师。这样,会为孩子入学后按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不仅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衔接,也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自理能力、安全自护、人际交往、品德养成、作息时间的衔接,家长对这些方面应有清醒全面的认识。
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次独立冒险,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和经验。幼小衔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越来越智慧,孩子就会越来越优秀。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