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越
何谓语法修辞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的附录中,将语法修辞知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常见的修辞格。这是基于初中生语文学习需要来设定的,属于教学语法范畴。
《教育大辞典》将教学语法定义为:“教中小学生学习语言组合规律的语法……吸收描写语法、理论语法的成果,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构成一个语法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对语言的科学认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科学性、教学性、实用性、规范性。”[1]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语法修辞知识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合理地分散到各篇选文之后,可以随文学习,避免单一的语言知识传授。这些语法修辞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需要在梳理与积累的基础上,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能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为其阅读与写作助力。
《2011版课标》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要求是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2]在“实施建议”中,也将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与阅读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3]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要求侧重于识记与应用。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与点拨”而非系统地讲解“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上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2011版课标》的附录中提供了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内容,对照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来看,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些增减。笔者将对这些增减的内容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1.增加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词义、语境;同义词;反义词
介绍“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词义、语境”的知识短文均出自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前者以选文中的语料为例,介绍了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的差异;后者将词义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分别介绍,侧重于介绍词义与语境的关系,即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多义词在文本中的具体含义。“语言环境(语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4]语境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并产生临时含义。学习语境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理解词语表层含义的基础上去探究引申义,避免片面地理解某个词语的含义。介绍“同义词”的知识短文区分了同义词之间五个方面的细微差别,介绍“反义词”的知识短文则简略指出了一般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由此可见,七年级上册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任务之一是能够结合上下文感受词语所传递的感情,从而体会文本背后作者隐藏的情感态度,为七年级下册学习精读、关注细节做铺垫。
2.缺少副词、助词,增加拟声词
副词是重要的词类之一,介绍形容词的知识短文中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提到了副词的一部分作用,但副词的其他作用(如表示范围、肯否、情态、语气等)却未涉及。教材可适当增加这部分的内容,避免学生对形容词和副词辨别不清;教师可以在讲授形容词的时候,补充说明副词的具体用法并进行举例,减少知识缺失。
助词通常分为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和其他助词(给、连、们)。其中结构助词在分析词语结构的时候被作为区别短语类型的虚词来看待;比况助词被作为判断辞格的重要标志;动态助词常作为判断句子时态的提示词。助词一般会附着在其他词语的前后,很少独立使用,多数在句子中表示结构关系或其他语法意义,在一些知识短文中会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境被提及,因此不做专门说明也是合理的。
拟声词与叹词在同一篇知识短文中被介绍。关于叹词,知识短文在举例之后标注了各类叹词在句中表示的不同意义,便于学生进行判断;拟声词的介绍仅列举了选文中出现的模拟声音的词,以便学生理解拟声词的含义。添加这一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选文的语言特色。
3.缺失部分修辞格
《2011版课标》在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列举了常见的修辞格。统编语文教材仅有四篇知识短文介绍了比喻、比拟、排比和夸张,其余修辞格则未提及。实际上这些辞格并没有在语文教材中消失,而是分散在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中。如“对偶”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后思考中——通过品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体会上下对偶句的精妙”。教师在讲解诗歌的时候,自然会将对偶作为教学内容之一予以说明。因此,部分易于理解的修辞知识可以随文介绍,不必专设知识短文。
教材中未出现介绍设问、反问的知识短文,但选文中却出现了相关的修辞现象。如《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和设问这两种修辞手法有诸多相近之处,在教材中可以增编一篇知识短文对其进行辨析。教材没有提及而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的修辞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4.增加承接复句
承接复句与递进复句都出现在九年级上册,知识短文各选取了两个句子来举证,表明承接复句侧重于连续性,有前后相承的关系;递进复句则强调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
承接复句的句子类型与递进复句有些相似,在判断关联词语的时候,学生容易将连续的动作误判为递进关系,需要辨析究竟是意思的递进还是时间的推进。因此,在知识短文中补充关于“递进复句”的例句和阐释,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避免模棱两可的语法易错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照应的关系,短文中的知识呈现实现了梯度化的设计,符合学生在当前学段的实际接受能力。
关联词语作为连词的重要部分,并未与连词出现在同一篇知识短文中。这是因为关联词语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复句中的分句。基于学习顺序的需要,编者将关联词语的相关介绍放在了复句分析的知识短文中,让学生可以通过辨析句子的逻辑关系来理解关联词语发挥的作用。
由此可见,知识要素排列的有序性要基于对语法规律和学生现阶段理解水平的认识。教材中语法知识彼此之间有关联,一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基础更加扎实;二是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复习巩固学生对新的语法知识不会陌生,进而熟练地运用语言知识。
纵观统编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言知识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知识短文中,而是联系选文或生活中的具体语言现象来进行说明的,在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中也会被提及,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随文补充,练习题中出现了知识短文介绍的语法修辞知识。如在七年级上册《春》的课后习题中列举了多个比喻句,让学生“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随文补白的知识短文则介绍了比喻这一修辞格;第二课《济南的冬天》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随文补白的知识短文则介绍了比拟。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写景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是学习的重点,从练习中的自我感悟式思考到知识短文中的具体解读,有利于他们理解使用修辞格的表达效果;通过明确知识短文中修辞的分类(如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来辨别其不同之处,而不是用“生动形象”一以贯之地套用。
二是有效整合。高年级的练习、助读系统仍会出现修辞手法的分析,需要迁移应用低年级所学的修辞知识。如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的课后习题之一为“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综合性的考查让学生能够回顾之前学习的修辞知识,尝试自主分析理解。修辞知识的应用也出现在高年级教材的阅读提示中。又如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提到了“这篇文章选择的比喻更贴近日常经验”是在提示学生注意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但不再对“比喻”进行具体阐述。由此也可以推断,低年级学习修辞知识的作用之一是为学生阅读理解文章提供重要的知识工具。
1.先区分词类,再学习虚词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的课后习题要求辨析同一个单音节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提高了学习要求。例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第一个“与”的词性是动词,意为“给予”;第二个“与”是语气词,同“欤”。如果孤立地学习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词性,学生很容易因为一词多义而搞混,不容易梳理文言现象并积累。如果联系七年级了解并掌握的现代汉语词类知识,学生可以先推断出词性,之后再通过解释这个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不同的文言现象进行积累比较,从而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
2.先了解句子成分,再学习文言词法和句法
在学习词和短语、了解句子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增加了文言文词法的学习内容。例如,《〈礼记〉二则》一课的注释中标明:“[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学生在确定“亲”的具体意义时,首先要判断词所属的词类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进而才能理解它们在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更好地辨别单音节词在文言文中的不同词性、词义,从而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特性,熟识文言现象。
3.先了解句子语气,再分析句末语气词
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课后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关注“也”的用法——“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的课后练习也要求比较“也”“哉”“乎”“矣”表示的不同语气。如果只是孤立地学习文言文中语气词的用法,学生多半还是在摸索中进行体悟。实际上,八年级上册出现了两篇关于如何判断句子语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短文,因此,在教学文言文句末语气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子语气的方法,让其更好地理解句末语气词的丰富内涵。
4.先学习现代文的修辞格,再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表达
修辞格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之一。文言文选文的课后习题中也有对修辞格的考查。八年级上册的《〈孟子〉二章》中增加了对于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诵并背诵课文,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这样的提示与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现代汉语中的有关“排比”修辞知识,再迁移到文言文的修辞分析中去,赏析古代文章的艺术特色。
张志公先生在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的时候,指出“知识系统是指实际应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要在段中讲词组和句子,孤立地讲授会流于枯燥,并且脱离实际应用。”[6]由此可见,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的时候,学生并不需要明确掌握每个语法的概念,相对“是什么”来说,更重要的是“怎么用”。教学语法要简单明了,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避免专业化,应与实际读写、表达交流联系得更紧密,让初中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分析某个句子的时候,从词汇的表面意义入手,进而通过判断这句话的语气,联系上下文探求词语的深层内涵,分析修辞的作用,从而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样一来,分析这个句子就需要综合运用词类、句子的语气、语境、修辞等语言知识。教师对各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解释,便可以将语法修辞知识融入句子理解、课文分析中去。
语法修辞知识也可以应用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学生从正面了解词语和短语的类型、句子的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反向自查自己作文中的句法错误,相互修改病句,使文章更为通顺;其次,在学生了解了语境、同义词、反义词等知识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检查作文中的用词是否恰当。如果有用词不当的地方,教师可以及时应用语法修辞知识来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引导他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去挑选更具有表现力的、更合适的词语,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地运用近期学过的修辞格,通过练习来加深对于修辞效果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修辞知识短文是按照《2011版课标》进行编写的,语法修辞知识短文与教材中的各个知识元素之间都进行了互动,并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单元中的文言现象。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关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法修辞知识,规范写作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