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江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广西 柳州 545618)
虽然,中西方都是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比西方要长,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比西方长。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很长时期都是相对封闭的,所以在汉朝之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就是天下,和外界交往较少。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后唐朝有玄奘的西行,明朝又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活动。而张骞、郑和的活动与文学无关,唐玄奘的西行虽然与文化相关,但在文学上还缺乏交流,因而还谈不上中国文学接受外国影响的问题。
中国文学和外国接触始于近代(晚清)。1841年,林则徐整理出了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介绍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30多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治的《四洲志》。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学者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据统计,从戊戌变法到到辛亥革命10年间,翻译西方小说就有600部之多[1]),同时有许多文化人士留学西方。而中国文学也开始在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创作方法、文学语言等等方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在文学价值观方面,西方“科学思潮所导致的专业倾向与进化论思潮对传统价值观的破除,使得中国文学在近代脱离了‘杂’的文学观,转向‘纯’文学观与‘俗’文学观”[2]。在创作理念上,西方的反封建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也改变了中国文学表达统一思想的规范,开始表达自己个人感受,如黄遵宪(1848—1905)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理念,不再表达统一的封建思想,而表达个人对于社会的独特感受。此外,在文学语言方面,还有外来词的运用,如“代表”“团体”“组织”“冲突”“膨胀”等等。谭嗣同(1865—1898)的《金陵听说法诗三首》就用了“灵魂”“领取”等外来词汇。 这些都说明:在晚清,我国文学就接受了西方的影响。而在现代,中国文学受到西方的影响是更大的。此前已有一些文学史著作谈及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关系,如吴福辉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冯光廉、刘增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等等,但直至今日,仍然没有专著谈论西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而且,此前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论文,还只是就文学谈文学,如贾彬彬的《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3]、白一宇的《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4]和陈晓娟的《不同时期出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外国文学思潮》[5]。实际上,影响我国现代文学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学思潮,还有西方的政治、哲学等方面,甚至可以说,政治的影响还显得特别重要。因而,认真探讨西方(而不仅仅是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或者说中国现代文学接受的西方影响,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认识,还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至新中国建立之前这一时段的中国文学。
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主要接受了苏联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影响。而且,西方的影响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个时段,甚至对不属于现代文学时段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时期至今的文学也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文学同时受西方和苏联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李大钊于1918年10月在《新青年》第5卷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一文,为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欢呼。此后,中国文学便接受了苏联的重要影响。
当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文学接受西方(包括日本)影响的重要时期。西方的反封建思想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价值观和作品内容的变化是最大的变化。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个要算‘个人’的发现”[6]35,周作人在西方人道主义的影响下,把人道主义“作为新旧文学的评判标准,并且将中国封建文学中的那些表现‘儒教道教’的作品和以游戏态度写成的鸳蝴派、黑幕派小说斥为‘非人的文学’”,“他将新文学建设的理想模式定型为‘人的文学’,即以人道主义为本”。之后,“又在人道主义这个中心观念指导下提出了‘平民文学’的主张”[6]31-32。
西方反封建的政治浪潮和由此诞生的启蒙文学,其“基本思想是人道主义,其关注中心是愚昧贫穷的劳苦民众的命运”[6]37。在其影响下,我国文学作品的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都表现了当时中国下层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生活。而“五四”话剧的早期主题如爱情自由问题、妇女解放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也是展示“愚昧贫穷的劳苦民众的命运”的,并且“明显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写实剧作的‘易卜生主义’影响”[7]108。
创作理念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在西方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曾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虽然白话文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但在中国文学的整个领域中使用白话,这不是一般的文学语言的变换,而是出于反封建的创作意识,是受到西方反封建思想影响的。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都充分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强调自我表现的思想。而创造社却是受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在西方现代派出现之后注重表达思想感悟创作理念的影响下,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注重表达在封建统治下我国人民的愚昧和麻木,叶圣陶在《潘先生在难中》等小说中注重表达小学教师的自私和狭隘。
这一时期对我国文学产生最大影响的是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治,这就是革命文学的提出,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与此相联系的是1930年左联的成立。左翼文学首先接受了苏联文学的政治思想影响,表现无产阶级的斗争,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成了作品的主题,而且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在创作方法方面,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联曾一度从苏联拉普理论家那里引进了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以政治代替艺术,结果进一步助长了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6]48,后来在1932年苏联作家同盟组织委员会批判这一创作方法之后,左联引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无产阶级文学。但还有一群受西方深刻影响的自由主义作家。他们所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学价值观和创作理念上。“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梁实秋,他把“人性”作为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6]54,新月人物把“健康与尊严”作为文学的原则,这些明显受到西方人性论的影响。而以“自由人”[8]自居的胡秋原,提出“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8]54,是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观点和“自由人”相近、自称是“第三种人”的苏汶,他否定文艺对生活的反作用,这是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反映[6]54。
“五四”之后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作家接受西方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创作方法上。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新感觉派,其中的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他们“普遍强调印象主义、感觉主义式的创作方法”[7]168,作品中呈现的不再是客观写实的产物,而是主观直觉和印象感受所创生出来的新世界”[7]168,他们“直接受到了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影响”[7]168。
现代派“汉园三诗人”之一的卞之琳,他的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李广田、何其芳合集),形成了现代派的风格。特别是1933年至1937年创作的《距离的组织》《尺八》等诗,可以明显看出,是“在瓦雷里·艾略特等诗人那里吸取营养,着力于诗的‘欧化’试验”[7]309。
留日期间广泛接触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穆木天,在1926年发表论文《谈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提出了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7]165-166。“李金发连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诗人一起将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真正确立下来。”[7]166李金发诗集《微雨》(1923年写成,1925年出版),是中国早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代表作品还有《为幸福而歌》(1926年出版)、《食客与凶手》(1927年出版),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是受西方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9]166。
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雨巷诗人”、曾赴法留学的戴望舒,他作于1927年、发表于1929年的诗《雨巷》,在大革命时代抒发的是忧郁、感伤的情怀,这种情怀具有明显的个人的性质,并不属于大革命时代的时代情怀。这是他明显受到西方自我表现创作意识影响的结果,而这首诗也具有象征的意味,是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这是受苏联的政治和文学的影响。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农兵文学都在起着主导作用。但通过诗进行生命思考的冯至,他的《十四行集》(1942)所表达的观点即“面对战争与死亡,不但要勇于承担,而且还要能够‘蜕变’,生命与死亡这是一组对立的关系,在对立中相互转化”[9]310。这是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穆旦在20世纪40年代后出版的诗集《探险队》(1945)、《旗》(1945)、《穆旦诗集》(1947)“建构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既有关注小说的自觉理性,而又有现代主义关注人的灵魂的‘丰富的痛苦’”[9]311,这是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作为“汉园三诗人”之一的20世纪40年代的何其芳,其诗集《预言》追求“纯诗”,表现朦胧美,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是受了西方唯美主义文学观的影响。其诗中意象的繁复,又是受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这些都是在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方法上所受的影响。
从以上回顾可知,中国现代文学最早接受的是西方的影响,而且接受影响的时间长、牵涉面广,包括文学价值观、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作品内容等诸多方面。影响我国文学的,不仅是西方文学思潮,还有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接受西方影响的作品不少,总括起来有三种样式。
作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的李金发,1919年赴法国留学。正是在法留学期间,受到法国象征派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深刻影响。
波特莱尔的《恶之花》是一本诗集,由100多首诗歌组成,内分“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等6个部分。波特莱尔在诗中所表现的“恶”,既是邪恶和忧郁、痛苦和病态,但它同时也是“花”,是善与美。波特莱尔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腐蚀和侵害人类,却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他对于社会上的“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
再看看李金发诗集《微雨》中的诗作,和波特莱尔一样,刻意表现丑恶和病态,而又表现出“丑”之美,其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李金发对于西方是刻意模仿,照搬西方的。这是第一种接受西方影响的样式。
同样留学法国、信奉象征主义的戴望舒,他“通过法文直接阅读了保尔·魏尔伦和果尓蒙·耶麦、保尔·福尔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6]353,受到这些诗人的深刻影响。他“将象征派的一些精湛手法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即运用象征派诗的结构和展示形象的“契合”方式,而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意在言外的特点;采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如蔷薇、丁香等,但又赋予其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内涵;既不违背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规律,又充分发挥魏尔伦“万般事物,音乐占据第一”[6]353的原则。尽管如此,诗中所表达的却是个人的感受,这些都集中体现在《雨巷》一诗中。这里所展示的是接受西方影响的另一种样式:把西方创作方法同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表达个人对社会的感受。
以往论者都注意到了以上两种样式,但实际上还有一种,那就是鲁迅的样式。众所周知,是西方的反封建思想和启蒙运动,影响了曾经留学日本的鲁迅的小说创作。应该说,他的反封建思想是受了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的启发的,但是他的启蒙不是像西方文学那样直接描写封建统治者的行为,而是通过表现国民如何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来揭露。当然,在表现过程中也运用了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手法。这既不同于李金发的照搬西方,也不同于戴望舒的运用西方创作方法表达个人感受,而是在创作思想上受西方的启发,在细节描写上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但从全文看主要还是运用中国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整个作品展现的是中国的生活面貌。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看,李金发样式的作家很少,鲁迅样式和戴望舒样式的作家较多。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产生都是有主客观原因的,接受西方影响这一创作行为也是如此。这些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客观原因,而作家的主观愿望、创作动机是主观原因。
晚清时期我国国门被打开,从此时开始,我国的政治、文化就开始和西方有了交往。“五四”时期更是如此。不但翻译和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而且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到西方去留学。在这一时期我国是开放的,而这时世界文化也处于交流的环境之中,我国的作家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学并没有障碍。20世纪30年代虽然处于抗战时期,依然和西方保持着交流。20世纪40年代虽然工农兵文学成为文学主流,但这种交流并没有断绝(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这种交流在文化界基本断绝,所以中国文学也就不存在接受西方的影响了)。
我国古代虽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但西方的名著显然影响更广。这些名著显然对我国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许多作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中,接受影响是很自然的。
一些作家追求个人表现的欲望与西方以个人为本,重视个人表现的政治、文化相吻合,自然产生了接受西方影响的动力,所以他们在作品中尽情地表现个人对社会的感受和个人对某种创作方法的喜爱,而更多的早期接受西方影响的作家却并非如此。虽然他们大都曾经留学西方(包括日本),但他们都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是为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爱国精神,这是深入每一个中国作家乃至每一个国民内心的[8]。所以,中国现代作家最初接受西方影响时,都是出于爱国之心。其接受西方影响,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反封建精神,胡适如此,鲁迅更不用说,他弃医从文就是爱国,他接受西方影响,对国民进行启蒙,就是为了变革社会。应该说,我国现代的大部分作家,他们接受西方的影响,都是内心变革社会的使命感使然。
接受西方影响,是我国现代文学重要的文学史现象,它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看
中国晚清之前是闭塞的,中国文学在晚清之前也是闭塞的。但是在此之前,世界却是开放的,文学也是开放的。从文学名著看,不但欧美有许多名著,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印度、日本也有名著。这些名著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而“五四”时期连同晚清时期中国文学接受西方的影响,就把中国文学和世界联系了起来,由此产生的作品,如鲁迅、叶圣陶的小说都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所以,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打通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据统计,鲁迅等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都在国外有许多译本。没有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就没有鲁迅的小说,就没有鲁迅和其他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产生的影响。
2.从中国文学的发展看
“五四”之前中国文学虽然有好些名著,虽然一些作品也有反封建的意义,但可以说,“五四”之前的中国文学都还是封建时代具有封建意义的文学。《红楼梦》虽然表现了封建制度即将崩毁的趋势,但依然洋溢着封建的气息。《水浒传》虽然写的是反对封建专制的起义,但其中的人物都还保留着封建的思想。李白的诗虽然有反封建的傲气,杜甫的诗虽然同情下层人民,大都还是以封建的眼光来看待人民。而从接受西方反封建思想影响之后的文学作品,却是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的,具有真正的反封建意义。从这一点看,接受西方影响,使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面貌。有了反封建的新文学,才会有以后的无产阶级文学即工农兵文学。因此,接受西方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从文学的繁荣角度看
文学繁荣标志是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文学的多样性。“五四”之前我国的文学创作,只是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而“五四”之后由于接受西方影响,出现了运用象征主义等多种西方文学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具有西方气息的作品,出现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多样化。
4.从文学的主体性角度看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作家个人有选择题材、构思方法的自主权,但总是要求表现统一的思想,缺乏个人的情怀,而西方文学重视表达个人感受。自接受西方影响之后情况就变了,像鲁迅、叶圣陶的作品,从个人的角度表达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这就增强了文学的主体性,回归了文学的本质。
中国现代作家接受西方影响还是有些错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作家在接受西方影响时,受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强调主体性时丢失了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中国文学的文学精神是为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精神既是爱国精神,也是集体精神,是国家、民族意识。而西方的文学精神是个体精神,完全从个人出发,表现个人的感受。当个人意识与国家利益吻合时,这一作品才具有意义,西方的文学名著就是如此产生的。应该说,最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表现个人感受同国家、民族利益相结合,即从个人感受出发,表达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思想内容。可是如李金发等人的作品就不是这样,它所表达的仅仅是个人的感受,失去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失去了中国文学的特色。
第二,一些作家没有认识到西方政治的虚伪性和非科学性,在接受西方影响时,受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影响,否定了阶级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既无法真实地反映社会,又对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第三,文学是离不开政治的,尽管一些人否定文学的政治性,但实际上文学作品并没有离开政治。而且,“文学需要政治”[9]。那些接受西方影响的作家受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这是对文学的误识。
在思考了上述关于中国现代作家接受西方影响问题之后,笔者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当今的我们思考。
悠久的中国文学,特点是稳健和保守,创新性不足,无论思想的表达和创作方法的运用都是如此。而西方文学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包括思想感悟的新意和创作方法的创新。由于西方文学对个人性极为重视,极为重视个人对于社会的思考,所以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就有好些作家揭露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而之后又有现代派出现,思考金钱社会中人的异化等等社会问题。所以西方文学是思考的文学。当然西方文学也极为重视创作方法的创新,在批判现实主义之后,各种新的创作方法频出。但我国现当代大多数作家在思考社会和创作方法两方面只是模仿,缺乏创新,而李金发则是照搬,这种做法直接违反了西方文学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接受西方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西方的创新意识。
一个国家,其政治、军事都是有战略的,而文学照样有战略。当今中国文学战略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为此,“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10],同时必须牢记“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10]。习近平总书记说:“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1]怎样才是“洋为中用”呢?就是以中国为本,即思想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表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作方法上要坚持中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此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某种适合中国的思想和创作方法,这样,才能产生有中国特色受中国人民欢迎和喜爱的文学作品,才能呈现出文学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