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谢 菲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联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解读《共产党宣言》文本材料,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进而利用文字获取所需信息,增强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通过引入史料和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做出历史解释,并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了解,理解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11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主要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诞生的意义。二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第一国际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上承第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下启第七单元第15 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第16 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本课从总体上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付诸实践的历史。社会主义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的理论一旦产生,必然对世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难点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本课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本课的基础知识零碎,再加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本课开展教学时正处于高中起始阶段,学生学习欲望强,课堂表现活跃,爱提问爱讨论。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设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预习内容,回答习总书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设计意图】以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上的讲话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既突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又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具有世界意义,从而凸显教学难点。同时,也考查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大不列颠的资本从1750 年的5 亿英镑增长到1833 年的25 亿英镑、1865 年的60 英镑。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设问】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史料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此材料简明扼要,学生可以根据1750 年、1833 年、1865 年和大不列颠、生产率提高等关键词得出正确结论,既符合高一学生学情和思维认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材料三教材第62 页图片“在英国煤矿中工作的童工”。
材料四教材第62 页图片“统治者派兵镇压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及图片说明。
【设问】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工人阶级与资本家斗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材料四思考“这次起义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则材料都出自教材,新教材中的史料其实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但是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两幅图片,既让学生重视教材辅助部分——插图、史料阅读、学习聚焦、思考点和历史纵横等,又告诉学生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资本家剥削沉重,工人生活艰辛。在这种情况下,阶级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逐渐由自发分散发展成为有组织的集中斗争,同时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遭到镇压和失败更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便应运而生。
材料五马克思、恩格斯是19 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列宁选集(第2 卷)》
材料六亨利希·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父亲)……收入足够让其财富位居特里尔市的前5%,家庭资产包括一所住宅,一座俯瞰该市的酒庄……
——摘编自[美]史博伯《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
材料七从巴黎到布鲁尔,马克思始终积极参与许多工人团体的活动“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克思老爹”。
——弗·列斯纳《一个工人对马克思的回忆》
【设问】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同时说明马克思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五结合教材,学生比较容易得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材料六和材料七通过呈现马克思的家庭境况和马克思在工人中的声望,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伟大。马克思不仅从事理论研究,批判吸收人类思想成果,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从事革命活动,指引革命方向。教师还应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并不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努力奋斗,而是为普通工人的生活和全人类的福祉而战斗,启发学生为人类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
材料八教材第64 页的“史料阅读”。
【设问】为何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共产党宣言》文本材料,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同时肯定阶级斗争在社会更替中的推动作用,宣告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该史料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该环节提升了学生史料研读、利用文字获取所需信息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材料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材料十在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中,在日渐增多的员工持有股份的实践中,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公正水平的日益增长中,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得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设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分组探究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是本课难点,学生一般能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并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学生也能从材料九中得出两点世界意义:一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二是推动人类解放。学生可以从材料十中得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影响巨大,但是要准确理解这三点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史料和教材,各抒己见,形成共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因为其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所以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获得了明显增长。同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祖国建设奋斗的决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借鉴历史经验,服务当今社会的目的。
材料十一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
【设问】为何说巴黎公社显示出由人民掌权的趋势?
【设计意图】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巴黎公社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具有一定难度。故教师可通过补充材料,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逐步得出“巴黎公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普选产生权力机关的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接受选民监督,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这一结论。
本课教学设计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本课主要通过引入史料,教师设问,学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感知学科素养。本课师生之间互动良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而本课理论性较强,故理解难度较大。本课牢牢抓住“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根主线,教学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世界意义上。教学时注重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注重能力培养、方法掌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故总体上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大多数教学设计偏重于课本中的主干知识和显性知识,忽略隐性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历史认知。作为教师,应该善于重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挖掘史实补充知识 “断点”,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点,呈现宏观的历史图景,让学生形成“大格局”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够理想。本课理论性较强,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稍显不足。因而以后在处理类似课程时要加强教学研究和设计,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