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域资源促进初中学生生态审美观的形成

2021-12-28 13:55张万春李冬梅
辽宁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旅顺审美观美育

张万春,李冬梅

(大连市第五十六中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全国人民为之共同努力。教育担负着为生态文明培养建设者的使命,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的责任。实施生态美育,要教育少年儿童树立生态意识,提高少年儿童生态审美观念,培养少年儿童的生态审美素养,这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培养初中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意义

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理念进行教育,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具备必要的生态审美素养,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培育把生态知识升华到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和存在观、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

生态美育的立足点是生态审美观的教育。生态审美观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它在情感和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上的交融互动。

(一)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人生境界,助其建立与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

生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实现生存理想。通过生态审美观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只有在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相处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幸福”的道理;从内心体会到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深刻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并不是由结果决定的,人的积极奋斗过程和生命延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二)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生态意识,促其由“社会人”向“生态人”转变

生态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具有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能力和生态审美人格与精神境界的人。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才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生态人”。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境意识。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理想生存境界的提升,则有赖于人们生态观念的提升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大量“生态人”的出现。

教育学生重视生命过程的意义,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乐趣,富有追求精神,成为能与自然、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人”,这正是生态美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三)有助于提升初中生“诗意的栖居”意识,引其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美育形态,与普通美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美育强调的是人的生存和延续,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塑造完美人格为目的,最终实现“诗意的栖居”。

所谓的诗意,指的是人们对生态自我的一种精神诉求,也是人之为人的高贵之处。人之所以为之人,就是因为人有审美天性,人能借助生态自我塑造走向生态人格的高度。

所谓的栖居,指的是人们对生态审美的现实诉求,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关系。生态整体观一旦化育成人的审美意识,人与自然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和谐的、精神交流的关系。

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初中学生的生态审美观,将会提升“诗意的栖居”意识,帮助学生真正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二、培养初中学生生态审美观的策略

俗话说“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其中太阳沟就浓缩了这段厚重的历史。太阳沟不仅是著名的文化风景名胜区,2020年还被确定为“创建军民融合国家级保护和利用历史文物示范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地域特色,为学校实施生态美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丰富的资源,从培养学生生态审美观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挖掘地域自然资源,培养中学生的“家园”意识

生态美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生存观,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和存在状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关注人们现实的生活质量和终极发展,把人培养成“生态人”和“诗意栖居者”,培育人们树立“家园意识”。“家园意识”是生态审美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家园意识”从浅层来说,通过保护人们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家园;从深层来讲,体现着人的心灵与精神回归到自然当中。“家园意识”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且包含人“诗意的栖居”。“诗意的栖居”是人的一种高境界的生存理想和追求,即包括人与自然生态在内的世界万物的共融和谐。

太阳沟自然风光优美,区域内有亚洲最大的樱花园、历史悠久的植物园和秋季彩叶观赏大道。每年春季和秋季,当地都要举办国际樱花节和旅顺太阳沟彩叶节,这也正是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诗朗诵、摄影等活动的良好契机。

我校欧式老校舍蕴含着百年前厚重的历史。校园内树木成荫,花草成趣。老教学楼在校门口几棵巨大雪松映衬下,显得分外静谧。正门两侧的紫藤萝、玉兰樱花、月季坛、“幸福文化墙”吸引着师生驻足欣赏;“柿香园”和“桃李驿站”是师生的实践基地;“百年五角枫”是留在毕业生心中美好的永久记忆。学校每年还要开展校园美景评选比赛。“金色银杏园”和“百年五角枫”是学生的最爱。每年银杏叶飘落之时,师生一起徜徉在树下,拾树叶,做标本,寻找有特色的树叶;师生还画画、拍照留念,用画笔和相机留下金秋的记忆。冬季降雪,师生从不同角度拍下的五角枫的美景,各有特色;课间休息,树下又是师生堆雪人、打雪仗的好去处。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师生对学校自然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家的氛围。在美丽的校园学习、生活,欣赏着多姿多彩的生态美景,师生的审美素养得到了提升,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享受到了“诗意的栖居”的感觉。

(二)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培养中学生的人文情怀

生态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而人文资源则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情怀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的一种素养,“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太阳沟区域是我国现存近现代历史遗址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区之一。尚存俄式建筑90栋、日式建筑268栋,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18处,市级文保单位3处,另有17处列入旅顺口区不可移动文物目录。2020年,旅顺太阳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区域内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中学生人文情怀的沃土。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培养中学生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以及“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人文情怀。

旅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历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博物馆,这里的馆藏十分珍贵和丰富。馆内有近10万件藏品,其中青铜器和新疆文物是极有价值和特色的馆藏,此外还有部分稀有罕见的外国文物。该馆的馆史几乎就是大连地区百年沧桑的缩影。这里每年都要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深受学生的喜爱。2019年“全国科普日”,学校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带领学生参观旅顺博物馆。学生分别从“介绍馆史”“老建筑之博物馆”“博物馆与我”以及“战争与和平”四个角度了解旅顺博物馆,了解旅顺历史。其实这也是了解共和国的发展史。旅顺博物馆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承载着过往,更承载旅顺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太阳沟有两处非常著名的国家级文物遗址。一处是中苏友谊塔,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在反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所结成的深厚友谊,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中苏友谊奠基”,并于1957年建成;另一处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日本关东军就是在这里策划的“九一八”事变。每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我们都要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英勇牺牲的先烈,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我校的校舍是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变迁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最早的1895年俄军集会所,到1909年的“旅顺第二寻常高等小学校”,再到1945年的苏军子弟学校,直到1955年解放军接管旅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小学。1965年,八一小学与地方学校合并改为光荣小学。20世纪70年代改为大连市第五十六中学。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资源,学生通过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对“家园”的理解有更深的体会。有“国”才有“家”,有“家”要报国。热爱家园的感情、报效祖国的信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

学校在办公楼走廊,以太阳沟历史为主题,展示师生搜集和创作的作品。一楼的主题是“历史记忆”,以旅顺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照片为主。包括203高地、大和旅馆、旅顺火车站、中苏友谊塔等。这些生动记录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老照片,能够唤醒学生对沉睡历史的记忆,在历史的维度中砥砺前行。二楼的主题是“醉美太阳沟”,展示的是太阳沟的旅游文化景点,以师生的绘画摄影作品为主。学生们利用综合活动课,搜集太阳沟的老遗址、老建筑、老街区的历史图片,讲述太阳沟的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陶冶人文情感。

我们还在学校的大礼堂举办退休老教师李华家用相机记录下来的旅顺文物古迹和老建筑的照片的专题展览,通过照片讲述这些老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我校美术教师林辉通过绘画来记录旅顺老建筑,并发表了“旅顺老建筑”专题文章。

(三)挖掘地域社会资源,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自觉与生态自觉

生态美育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美育,同时它还要使人的存在环境、存在方式与自然生态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使人们从中学会以生态美的心灵去构建自我的反思机制,实现审美自觉与生态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古迹,就是保护生态。我们坚持开展保护文物的主题教育,加深学生对“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的理解,让他们明白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太阳沟历史文物的意义。

学校附近拥有众多的场所资源,如蛇博物馆、陶艺馆、留声机博物馆等。这些社会资源给学校的生态美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教师把这些社会资源作为教学的活水源头,结合日常生活,将生态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培养其审美自觉与生态自觉。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课后散步之余,学生就能通过扫描景区提供的二维码,获得免费讲解。例如,离学校最近的肃亲王府遗址,电子导览上提供了遗址不同角度的图片,让这座建筑变得立体化。内容上以历史时间为轴,向游人讲述它的前世和今生、建筑风格特点、文物保护措施等。学生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参观景点,赏鉴其中的奥秘,得到情感熏陶。

旅顺每年都要举办樱花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有的参加义工活动,负责景区的垃圾管理;有的参加义务导游,以志愿者的身份介绍景区路线;还有的成为表演者,成为烂漫樱花中的一景。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同时,还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主要记录游客中的文明与不文明现象,并把它们归类总结形成报告。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审视美,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

我们还注重挖掘学科教学的生态审美资源。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内容、体裁、写作风格、语言表达、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等方面的审美元素。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例如,学生精读课文《黄河颂》《苏州园林》等,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奇,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精读《植树的牧羊人》《山水画的意境》等,从中领悟创造性劳动与美的辩证关系,懂得“美是生活”的理念。学生精读这类的课文,就可以从中发现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三、培养初中学生生态审美观的反思

就生态美育研究的深入性和实践的广泛性来说,以下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从形象和情感入手

生动直观且富有情感的审美教育更易被学生接受。一方面,生态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生态美来打动受教育者,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生态美的追求和渴望。另一方面,生态美育通过生动形象的生态审美形态,打动人们的情感,开启人们的心扉,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生态之情。

太阳沟的诸多历史遗迹和天然景致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还需我们更好地挖掘。在生态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多局限形象的直观性呈现,而情感的激发引导不足,这就导致学生生态审美情感体验较为零碎。未来,我们将做到生态美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二)整合学科教学资源

生态美育需要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当前我们各学科存在教学资源利用上的不足。一是教学资源利用的单一化,如有的教师常常把课本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学资源的闲置,很多阅览室、校园网络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对地域资源开发不够。生态美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科互相渗透,优化组合,互相补充,多元化挖掘,多角度利用。师生可借助学校的多媒体搜集和筛选丰富的有关生态美育主题的信息资料;各学科教师也可通过研讨形式根据同一主题分享教学资源。

(三)校内外结合

校内外结合指的是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课内课外相连,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校内资源为校外所用,校外资源为校内所用。例如,我们不仅要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讲授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也要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家庭生活中调查有哪些水污染的行为和空气污染的现象,以及提出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理和改善。生态美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长可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热爱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科学绿色生活、提高内在修养的情感与意识。生态美育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投身校内外生态审美实践,帮助他们获得自然生态美的感受,增强其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的感受和认识等。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而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途径就是实施生态美育。生态美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意识、家园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旅顺审美观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Where Empires Meet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SOUNDS OF A CENTURY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育教师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