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业
(大连市旅顺第二高级中学)
学校文化是教育教学的内在灵魂,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师生不断反思、超越,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生态式”审美文化,即把学校文化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寓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素养于每一个有机的教育因素和环节之中,最终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态链”和“生态体”。它是包括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等元素在内的一种文化,更是一个生态审美文化环境、生态艺术教育、学科之间生态组合以及健与美融合的生态审美模式。
多年来,我校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树立“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通过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关系来创建“生态式”审美文化,创办生态美育特色学校,不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园环境文化是“生态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和感染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丰富和净化每一位师生的灵魂。打造能让学生与校园环境“对话”的“生态式”环境文化,对学生“生态式”审美素养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认为,能够表现生命力的美是深层次的美,而具有“亲和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就能够表现深层次“生命力的美”。用“亲和性”创建校园环境文化,可让校园环境更具人文性、生命力,更能让人与之亲切对话。2017年,旅顺二高中搬迁至新校址。学校以与环境“亲和对话”为思路,对校园环境重新进行规划建设。
旅顺第二高级中学校园的正门造型,仿佛是一部书画长卷。两个立柱,一个是钢笔的造型,另一个地球仪的造型。这寓意着学生进入学校,经过三年的求学,力争成为适应现代化、融入全球化、担负起未来发展重任的合格人才。
进入校园,先是一个以绿地为主的“勤思园”,园名源自于韩愈《进学解》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其寓意是:师生都要勤于思索、不断探索,在探寻中寻求突破。“勤思园”内设计了“思想者”塑像、日晷、三级台阶、小鹿雕塑、鱼池、“厚德载物”景观石。“厚德载物”,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符合新时代教育要“立德树人”的要求,意在激励学生要履行“重德、审美、勤奋、开拓”的校训。园内的“成才路”,起始于三级台阶,寓意学子经过三年求学,能够破茧成蝶;路的“弯弯曲曲”,寓意人生之路没有笔直的坦途;路的“分分合合”,寓意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路面铺垫着彩石,寓意只要在正确的人生路上锲而不舍,就会获得成功和喜悦。绿地左侧是由绿篱组成的形似扬帆远航的小船,激励着学生勤奋求学、扬帆远航;右侧是由绿篱组成的形似学生体育运动的图案,寓意师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学校操场正面看台围墙呈现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时时提醒学生要学习和践行。实验楼正面墙上镶嵌着两行大铜字,一行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教育使命;另一行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必须实现的教育目标。教学楼大厅,悬挂着包含旅顺口区主要著名人文景观组合的巨幅全景图油画,尽显历史名城的厚重底蕴,彰显着师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此外,一年四季的校园,充满了生机与诗意。春天椿树发出嫩芽,夏天槐花飘香四溢,秋天柿子压弯枝头,冬天雪松高耸挺拔。一年四季好风景,年年都有好收成。
艺术在调节人的精神生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对完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升华生命价值有着特殊的优势。创建以对话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文化是“生态式”审美文化重要内容。
高中美术课程的室外风景写生,给学生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接触历史的好机会。通过写生,学生实现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一方面,在乡村一隅、花团一簇、山间小路、金色稻田等场景中,学生用画笔在画纸上堆积出灵感和感悟。他们的作品虽然稚嫩,却源自内心。学生用画笔在于自然对话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美的感悟与热爱自然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旅顺太阳沟特殊的历史,让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显得与众不同。在太阳沟斑驳的光影里,学生很容易读出历史的沧桑。学生在描摹历史遗骸时,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把握要表现的题材的整体色调和感觉。完成这样的一幅作品,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这样的美术写生,学生不仅是在和自然对话,更是跟历史对话。
音乐是声音的灵魂艺术。通过聆听、感知、鉴赏让学生与音乐对话,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新课标指出,音乐是一种听觉体验,是音乐情感构建的灵魂,通过音乐鉴赏来让学生的听力技能得到精进。在音乐鉴赏课里,教师要让学生鉴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激情。例如,“草原放牧”一课,教师设计了六个审美环节:介绍—体验分析和探索—细节—分析—扩展摘要—思维和观点。组织学生与草原放牧音乐互动,播放草原歌曲视频片段,调查和分析草原音乐的历史流派和发展,对比草原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差异,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都是在与草原、牧民、牛羊对话。通过对话,学生大胆想象,并将自己与音乐联系起来,真正体验到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之美。
创建“生态式”审美文化必须立足于学科教学,让学生与学科课程对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式”审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式”审美教学,是指教学在对话过程中进行,以师生之间共同的探讨活动、欣赏活动和创造活动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且形成多要素、多类型的“生态式”对话关系。这种“生态式”对话关系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师生和作者之间、师生和作品之间、师生和大自然之间、师生和社会之间等“生态”关系的平等、自由、开放对话。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核心,细化出“伟大的复兴”“使命与抱负”“青春激扬”等若干人文主题。这样的单元篇章安排,在内容上更具横向比较性和纵向的主题挖掘潜力,有利于群文阅读的展开,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上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如必修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所选篇章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旨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发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合理的自然观;探寻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和谐交流,共同构建有机的生态课堂。
统编版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活动,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当中都有相应的任务提示与安排。这样的设置是在着力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必修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
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在这个任务中,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种对话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对话式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点拨与辅助为主导,实现导练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得到培养。
再如,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的“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与当地的人大代表对话连线,请人大代表结合自己的履职经历,为学生讲解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主要职权与义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来自人民,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在与人大代表的对话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人大和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更从人大代表身上体会到其家国情怀的担当感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
教师还围绕提案议题“怎样看待人大代表的作用”,组织学生模拟人大代表提出议案,调查身边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提出议案,再精选出有代表性的议案提交给当地的人大代表。从中体验人大代表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代表群众发声的履职经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理解人大代表的作用,在经历中增强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创建“生态式”审美文化离不开与体育之间的“对话”。
“美育”与“体育”虽然彼此的教育内容是不同的,但在传统意义上二者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提出“游于艺”的“美育”与“体育”等相关学科融合的思想。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统合在一起,其中“射(箭)”“御(车)”两项不仅是体育竞技内容,而且是军事技能训练。在古希腊,同样是以诗乐来陶冶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趣味,以体育来锻炼健康的体魄与作战的技艺。这两种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内秀外刚、文武兼备的人才。“内秀外刚、文武兼备”的人就是一个“健美”的人,而“健美的人”需要“美育”和“体育”融合来培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课程性质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中课程中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有广泛的关联性,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见,建立“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体育与相关学科的互生互补关联,包括体育与艺术的融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根据体育课程与相关学科具有较高兼容性的特点,实施有效的体育与相关学科融合,创建“生态式”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授体育技能,还要突出健身育人功能,重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强健体魄,提高学生旺盛的生命力。
体育与美术、音乐有效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在足球教学中学生经常低头踢球,那么如何借助艺术培养学生控球抬头观察能力和判断反应速度呢?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用语言反复强调要抬头,但是效果不佳。如果在练习控球环节,学生双脚内外侧来回推球、拨球、拉球、踩球,教师在前面手拿多种美术图案放于身后,每当学生练习控球动作时,教师随机举起一种图案,让学生及时抬头观察并大声说出内容,然后放下,再随机举起另一种图案,让学生大声说出。经过这样的反复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控球抬头观察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判断反应速度;同时,学生在具有一定游戏性的娱乐氛围中,掌握了运球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反应速度。
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向上、不拍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等良好品德。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体育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情感、养成锻炼习惯、塑造健康标准体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心理学研究表明,生理的表现能够间接影响人类心理的状态;身体状态不佳,人们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感受到痛苦;反之,身体状态良好,人们会更倾向于体会生命意义,向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努力。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强身健体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人际关系的美,是学校“生态式”审美文化的基础。没有人际关系的美,就不可能形成“生态式”审美文化。学校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教师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领导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等关系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生态体”。只有形成这个“生态体”的人际关系美,才能构成学校整体和谐的美。
建构人际关系的美,首先要做到“通约”:一是不相互损害,更不能去伤害;二是要相互包容,不能排斥;三是要相助相长,相生共长;四是要合作共赢,荣辱与共。做到了这样的“通约”,不仅使人与人的关系相爱、相容、相助、相赢,而且还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宽和融通、充满活力之美。
建构美好的人际关系,还要以发展个性为前提。在学校,要尽可能地发展与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特长;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感到开心、快乐、平等、民主,使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都能得到提升,追求的目标都能实现。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强调,要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建构人际关系的美,应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心理拓展运动会和师生同乐文体节。这两项活动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所有学生、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在活动中既能开发学生潜能,又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既能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又能使他们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达到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良好状态。
2020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6月,学校喜获大连市“十佳绿色学校”称号。我们相信,把美作为学校发展动力,就一定会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