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随着高考的结束,作文题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文试以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为例,从核心素养、情境设置、试题形式等方面分析其命题特点及趋势,寻求核心素养下作文科学复习备考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师生带来一些帮助。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1.紧扣时代主题,创设任务情境,呈现指令要求。
近几年的作文考查紧扣时代主题,秉持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延续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思路。试题以“一核”“四层”“四翼”为纲,围绕核心素养,以真实具体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情境为载体,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有明确的指令要求。
201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中国关键词”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设置与外国青年交流的情境,“一带一路”“高铁”“广场舞”“共享单车”“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移动支付”等热词反映了时代主题,从城市到乡村,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从社会发展到随之而来的问题等不同层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国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创新。
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出了近年发生的标志性大事件的情境,可以简化为: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精准扶贫,这些典型事件串联了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凸显“世纪宝宝”审视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紧密联系,增强考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
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命题立足现实生活,凸显情境设置,引导考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考查将个人体验与现实生活结合的能力。
2020年全国卷Ⅰ卷作文,依旧延续情境设计特征,以读书会为情境切入,要求写发言稿,与经典史实结合,引导考生心系家国,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体现了高考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任务。
2.立足学科素养,注重生活体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内容贴近生活,注重生活体验,或与人生体验相结合,或与生活现实相结合。既关注现实中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又明确体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19年天津卷作文材料是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有关理想信念、使命担当、奋斗责任的话语:方志敏的话主要表达在逆境中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希望与信心;陶行知的话意在表达爱国精神是国人必备的素养;黄大年的话意在表达个人要为国家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命题紧扣“爱国、奋斗”这一宏大主题,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注重能力素养的考查,关联生活体验,引领新时代青年思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奋斗的意义。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作文材料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以特定的视角设置写作任务,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体验,深入思考面对疫情,中国的应对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思考“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同时也引发考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在面临重大事件时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体现积极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关注理性思考,强化思辨能力。
2017年浙江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针对作家说的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一观点加以评说。这一道作文题重在说理分析,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首先要深入思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分别代表什么,为什么要读,以及怎样才能读好,条分缕析展开说理,同时要求考生有思辨能力,把问题论好论深。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选择二战期间科学家沃德与英美军方对战机防护问题的争论,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202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就“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这一问题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对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对“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转折”,考生可以从很多角度思考,是“无能为力”还是“应当有所作为”,不管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性体验,还是对概念的分析,都需要考生在自我审视中做出成熟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总之,以往高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对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语文学科要发挥育人功能,教学中要紧扣时代脉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理性思考;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紧扣核心导向,抓住规律应变。
就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来看,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选取抗疫中特殊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进行写作。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以“带你走近________”为题,要求考生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带着对某地的了解探寻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北京卷作文(1)题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题,正是时代价值观的体现。
在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和高考延期的情况下,专家以遵循“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为前提,稳中有“变”。作文直面重大时事话题,富有时代特点、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人生价值。情境载体会变,但高考作文把握时代脉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直没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实践,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思考人生。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学术界最新动态,从政策方向、社会热点、生活实践等层面把握命题方向、命题理念、改革趋势。
2.立足学科素养,科学复习备考。
①以素养为纲,进行写作专题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因生施策,分层推进,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创意地选择专题进行自我训练。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训练设计系统化、思维训练规范化、素材积累个性化、价值渗透深入化。
②读写结合,加强素材积累,训练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知识积累不足,审美能力欠缺,看待事物片面浅显,思辨意识淡薄。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多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及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2019年北京卷的微写作题,涉及《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六部古今中外名著,命题者意在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认真读过这些作品,阅读时是否有过自己的思考,同时还考查考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最佳形式。这道题提醒我们,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阅读”“真阅读”无法应对高考写作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丰富阅读积累,鼓励主题阅读,重视素材积累,落实热点材料积累,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素材库,强调内化和灵活运用,最大程度发挥素材的价值。素材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渠道多方面搜集素材: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如阅读《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经典名著,配合摘抄、写读后感等,以丰厚阅读积累;也可以利用各类媒体进行数字阅读,及时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挑战主持人”“麻辣评说”等电视节目,帮助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建立素材库:
国家层面:观看各类新闻,关注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民生等重大事件;关注国际新闻。
英模层面:整理概括国家勋章获得者、最美奋斗者、大国工匠等人物事迹。
修养层面:从自我认知(学习品质、道德修养、意志品质等方面)、融入社会(社会公德、人际关系等方面)、人与自然等主题分类搜集相关材料。
文化层面: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名言警句:在平时学习和阅读中积累名言等素材,并能在文章中恰当使用。
③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高考作文题中的任务指令越来越明确,“考思维”“写思维”“评思维”有机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试题的调整,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的考查。同时,高考文体的创新意识日益明确,越来越多的作文题鼓励考生有意识地展开独立评论、逻辑论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落实审题思维训练,强化逻辑性思维训练(从追问法、质疑辨析、概念建构、虚拟反方立场、合理化筛选、权衡比较等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批判思维,强化思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开辟时评专栏、读后感分享会、读书沙龙交流会等形式将语文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相结合,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