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海州区教育和文化旅游局
“减负提质”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文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等做出重要部署和规定。阜新市海州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先后通过了省政府基础教育强区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和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在此期间,我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为切入,稳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减轻学业负担,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按照“高中办出特色,初中集中优势,小学就近入学”的工作思路,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中教育阶段,重点做大、做强海州区铁路高中,构建“普通高中+职业髙中”的办学模式,为高校输送优秀的人才。
义务教育阶段,先后撤并韩家店镇、东梁矿、平安西部、平安中部、中华路沿线20 所规模小、师资不足、生源少的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细河、国家铁路线为分界线,按照南、北、中布局,形成三个教育块区,即中华路小学—第十一中学—矿工街小学;站前小学—第七中学—平北小学;中部小学—第五中学—平安小学—韩家店学校,整体提高区域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更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结合实际确定以第七中学、第十一中学、铁路中学、中华路小学、矿工街小学、平北小学等中心区学校为主导,分别与第五中学、第十七中学、韩家店学校、中部小学、平安小学、铁路小学等偏远学校结对共建。
共建学校从师资力量、经费保障、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落实共建任务,下达帮扶指标,每年学期末,主导学校校长向上级领导班子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捆绑式考核共建学校的办学情况,力争形成帮扶学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共进的发展局面。
高素质的干部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元素。海州区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教师队伍为目标,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实施“领军校长工程”,提倡优秀校长带领学校的精英团队致力于全区的课程改革工作;发挥省级专家型校长工作室的作用,连续多年办好“海州教育发展论坛”。从2014 年开始,每年从教育机关、基层学校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海州区教育发展五人调研组,赴北京、上海、山东等教育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后各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提炼教育发达地区好的经验做法,并在全区范围推广。
我们聘请外地教育专家来我区讲学、答疑,聘请阜新市教育学院的相关科室老师到我区培训。三年来培训场次近20 场,培训教师万余人次,大大提升了教职员工理论素养,为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教育工程以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项培训和校本研训为依托,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三年来,我区教职员工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区域培训,教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有325 名教师成长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
我们重视教育人才的挖掘、培养和推荐。目前我区有5 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 个省级专家型校长工作室。校际联盟模式推动学校之间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加深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研共同体围绕课堂教学的某一专题展开深入研究,其引领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区继续教育工作代表阜新市接受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获得高度评价。
我们制定《海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建立并有效实施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机制。
近三年,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交流150 人次,2018年交流教师46名,交流率超过10%,其中骨干教师超过交流总数的20%。为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在我区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带动和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积极落实《辽宁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共有27 名优秀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区域教育资源进一步共享,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青少年德育全过程,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几年来,中小学教研室的教研员与学校教师合作,努力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渗透点,特别重视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等学科的德育渗透,每学期都要举行德育渗透的研讨课和观摩课,举办学科渗透的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各校把教书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采取典型引路的方法,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组织全体教师听课、评课。在制订教研计划、教案时,都把德育渗透作为重要的内容。
2.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是坚持周一的升旗制度。自教文体局1996年统一制发了十四项德育工作制度,特别是对全区升旗仪式做了统一规定,到现在坚持几年如一日。校长亲自主持仪式,在国旗下讲话。升旗手精心准备,辅导员、团委认真策划,使每一次升旗活动都成为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其中,矿工街小学、中华路小学、第十一中学的升旗仪式特色鲜明,受到了好评。
二是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校内外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先后到孙家湾万人坑、查海遗址、海棠山、“三一八”公园烈士陵园等参观学习,让学生缅怀烈士的英雄业绩,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自2000 年开始,我区80%的学校都创办了校内基地,开办了展室。这些教育基地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祖国前进的历程。除此之外,各校还建立了学雷锋基地、劳动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进行情境教育。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如“十一”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基础上,区里组织了演讲、征文、知识竞赛、中小学生红色歌曲演唱会,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国家规范是指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突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区域规划结合海州区的实际,制定兼顾引领性和操作性的结构框架,确保课改整体有序推进,引导全区学校完成“从课堂走向课程"的转型升级。学校项目实施体现特色发展,区教文旅局对学校的课改实施路径不做硬性的规定,只把握课改的整体方向,督促学校推进课改行动,提高区域课程建设的水平。
各中小学校于2017 年4 月申报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项目,全区共涉及课程改革项目的十个方面。辽宁省召开的课程改革推进会上,我区“国家规范+区域规划+学校项目”的课程改革推进模式获得较高评价;中华路小学以“促进人智慧增长,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标,构建的“适切教育”课程图谱,体现了学校对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度思考,作为学校层面的典型经验,在推进会上做了介绍和推广。
加强落实“两个常规”的过程管理,抓细、抓实“备、教、辅、批、检测”五个环节,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月查、教研组周查的基础上,教文旅局专门成立“两个常规”督査小组,组织人员逐校检查“两个常规”落实情况。印发”常规检査通报”,对落实“两个常规”情况及时总结,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研员服务一线教学的水平,全区在教研员工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即教研员周一在教文旅局上班,周二至周五在学校办公。通过工作方式的调整,改变了教研人员行政化的现象,使教研员将主要的精力全部投入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的指导、对学校的常规教学的监督和教学重点工作的落实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服务性。
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都要为全区教师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此项工作坚持开展了五年,并且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教研员工作模式的创新使得我区教育教学研究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和利用,显示新教研员工作模式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受到学校、教师的广泛认可,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努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开展“两课、两操、一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艺术教育,以活动为载体突出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校园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校园风采展示活动有序开展,筹建区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海州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三步走的思路,从项目建设入手,结合各学校现有的办学模式和总结特色亮点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对自身优势资源的调控,形成稳定的各具优势的学校特色项目。
在学校特色项目的建设基础上,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教科研、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校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拓展学校特色发展机制,形成学校较为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政府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活动经费。目前区属各学校申报的特色项目不断涌现,效果明显,成为学校打造优质教育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