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佳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山西 太原 030013)
领导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价值理念、气质、品德、能力等方面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简言之就是领导素质的外化和表现形式。领导形象是由其视觉形象、语言形象、人格形象等一系列形象模块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些模块在领导行为中构成领导者的整体形象。它是影响领导力效能发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更是提升领导力不能忽视的部分。国内外众多学者长期致力于从不同角度研究提升领导力的方法,其中对领导形象的研究往往更受青睐。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领导形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领导形象的构成模块中,领导者的视觉形象成为光环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什么是领导力?目前为止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通过查阅众多资料发现与此相关的定义和描述至少有数十种。比如 “领导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等。这些定义乍看都言之有理,但细品又实难记忆复述。因此当代领导力研究先驱沃伦·本尼斯认为:“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这句话不无道理,回顾古今中外被世人公认为具有领导力的人物,我们会发现一个共性,他们不受时间、空间、行业、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类人物无一例外都拥有众多追随者。因此美国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麦克斯韦尔把领导力解释为拥有追随者的能力,换言之“领导力就是影响力”。这个定义简单易记,深入人心,目前被理论界普遍接受。
约翰·麦克斯韦尔在他的领导力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领导力的五个层次”理论。领导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提升需要经过五个层次:职位、认同、生产、个人发展、领袖特质。职位型领导者是领导力的初级阶段,这一层次领导者的影响力仅来源于他的职位头衔;认同型领导者是领导力的第二层次,这一层次完全基于认同型领导者对人际关系的把握,他们喜欢自己的员工,并与之建立起深厚的人际关系,他们赢得人心是通过相互交流而不是凭借自身的职位权力;领导力的第三层次是生产,这一层次的领导者能带领团队高效生产,为企业创造丰厚效益和价值;第四层次的领导者会注重员工的个人成长,他们会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进行人才培养,复制新的领导者,而通过领导者的培养实现自我成长的员工往往会具有高忠诚度;第五层次领导者常常具备一种超越其所在组织和行业的影响力,受员工追随的原因仅仅因为他是他,即领袖特质。员工对具备领袖特质的巅峰领导者充满尊敬和信任。这一层次很难企及,但应作为领导者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以此追本溯源进行思考,如何获得员工的尊敬和信任?心理学经典理论“约哈里之窗”为我们阐述了一种现象:人际交往中,个人与他人对彼此信息的掌握程度呈现出四种状态:自己和他人都知道;自己知道,他人不知道;他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扇具有四个窗格的特定窗户中,四个窗格分别表示公开、隐私、盲点、潜能四个象限。每个人的四个象限比例并不相同。以公开象限为例:这个象限容纳的是自己和他人都知道的信息。一般来讲,公众人物知名度高,个人信息开放,因此公众人物的公开象限要明显高于普通人。公开象限放大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由此可知,当彼此之间的公开象限越大,越容易获得尊敬和信任。因此获得员工尊敬和信任最直接方法的就是放大自己的公开象限。
通常放大公开象限有两种途径:“自我揭示”和“肯请反馈”。其中“自我揭示”是最直接简便的做法。约翰·麦克斯韦尔曾表示:“我们所获取的89%的认知来源于视觉,10%来源于听觉,而剩余的1%要靠其他感官。”显而易见领导者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快速放大公开象限的要素。领导者要擅于运用视觉形象这个有效手段进行自我揭示。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快速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这样一方面大大缩减了领导者公开象限的开放成本,但同时也对领导者的视觉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者公信力、执行力和影响力的效能发挥,而决定领导者视觉形象好坏的根本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通常观察一个人,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服饰。服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服饰除了遮体保暖、美化自身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和相关地域的文化。服饰是一个时代真实生活的写照,它的背后往往体现出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及态度,甚至折射出时代的嬗变和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高层领导人来讲,他的服饰则更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比如在外交场合,外交主体的服饰形象是国家形象与本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例如,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荷兰期间,首次身着中式礼服出席荷兰盛大国宴。经过改良的中式礼服整体上看,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元素,既有中国气派又具开放意味,在国际舞台展现了更加鲜明的中国符号和中国色彩,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和展现中国开放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在外交场合众多国家领导人都善用服饰来传递其思想。例如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她在外交场合有佩戴胸针的习惯,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都会佩戴胸针,不同的胸针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奥尔布赖特在与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会面时佩戴了一枚大黄蜂胸针,她希望借此传达自己的强硬立场;在哀悼遇难者时,她往往会戴一枚和平鸽胸针;在2014年中美建交35周年之际,她在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时,则选择了一枚大熊猫胸针……可以说胸针帮她塑造了独特的外交风格,时至今日外交界还对此津津乐道。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因佩戴名表、名包等奢侈品而“一夜成名”的领导者不在少数,他们之中轻则被“人肉”,重则被组织调查,正可谓“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因此作为领导者,服饰首先应当为思想意识服务,要有意识地通过对服饰的合理运用来塑造自身的正面形象,提升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现代领导活动的开放性、互动性、透明性的特征,对领导形象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既要有静态可以把握的内容,更有大量的处在变化之中的动态因素要考虑,这就为领导的形象塑造增加了难度。肢体语言是领导者视觉形象中最重要的动态因素。这是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人类下意识的举动,它很少具有欺骗性。有报道显示,美国国防部从1996年开始,一直对“肢体线索”项目提供支持,其任务就是利用动作模式分析原理对各国领导人的肢体语言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从而指导美国的外交政策。事实上,很多政治家都有肢体语言私人顾问,对其进行公众形象管理,通过规范肢体动作,借助其蕴含的强大信息达到思想表达的目的。例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与周恩来总理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是刚刚乘专机抵达中国、走下旋梯的尼克松和前去迎接的周恩来亲切握手的画面,在两人身后分别是尼克松的妻子和中方的五名陪同人员。看似简单的照片背后其实暗藏玄机,通过照片中两人握手的动作及其他肢体语言,可以明显看出美方的热情与主动。事实上,这一经典的握手瞬间是美方事先准备的结果,据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一书的记载:“这历史性的一刻,到达北京,事先也经过周详策划。尼克松看过我在7月间访华后所呈交的报告,知道在1954年国务卿杜勒斯曾拒绝和周恩来握手,周对这件无礼之事颇为耿耿于怀。总统决定,当他来纠正这件怠慢举动的错误时,不能让其他美国人员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观众的注意。罗杰斯和我要留在飞机上,直至握手告成。”尼克松也在回忆录中证实了这一说法:“当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在外交场合,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之间的握手叫作“外交握手”。两个国家的关系可能会因为拒绝握手而恶化,也有可能因为恢复握手而化敌为友,同时通过两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握手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两国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经历了长达20多年相互隔绝与敌对的状态,据周恩来总理的翻译冀朝柱回忆,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曾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因此才演化出了1972年那次意味深长的握手。
其实,早在1872年,查尔斯·达尔文所著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就对肢体语言进行过专业的理论阐述,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关于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的现代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已经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沟通和谈判。在某些情况下肢体语言甚至可以取代话语的位置,发挥传递信息的功效。因此肢体语言是领导者需要重视的又一关键要素。
视觉形象除了最直观的服饰和肢体语言,一个人的日常用品、办公摆设也是其工作作风和价值理念的深刻反映。例如,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会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以传达美好祝愿。从摆在习近平总书记办公室书架上的家庭照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的重视和对孝亲文化的提倡。这是他所倡导的“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的生动写照,对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优良家风,推动家庭美德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总之,领导者视觉形象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左右着领导者的公众形象,是影响公众对领导者整体形象的核心关键,应引起领导者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