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诗歌,精准答题
——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21-12-28 10:29广东刘大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江州司马白居易

广东 刘大鹏

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延续了以往试题的命题格局,采用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形象、情感和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试题整体难度不大,命制规范严谨;试题考点布局合理,有很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注重的是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感悟理解和对古代诗歌分析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下面笔者将对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分析高三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的备考策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一、诗歌赏析

从标题可知,这是杨巨源写给白居易的一首酬赠诗。酬赠诗是古人酬和、赠答的诗歌,往往带有“酬”“赠”“寄”等标志性词语。杨巨源是中唐诗人,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交好。从标题所写的司马这一官职看,此诗应当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元好问《唐诗鼓吹》认为杨巨源写作这首诗的目的是:“此白居易贬江州而溺于佛道,故寄此以讽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沉溺佛教,可以从《新唐书·白居易传》中找到佐证:“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由此可知,白居易被贬江州,好友杨巨源写了这首诗送给他,是为了表达对白居易的关心和问候,并且告诫白居易不要沉溺佛教,要相信自己的前程依然远大。

前两句是两个问句:第一句问白居易是否平安,言语中充满关心;第二句借东晋高僧惠远在东林寺弘法的典故,“于惠远东林之地,亦不知其住得无也”,询问白居易在江州是否住得安适,换个角度表达对白居易的关心和问候,句中暗含白居易心好浮屠,仰慕惠远遗风之意。惠远是东晋高僧,其事迹见《东林十八高贤传》。

第三句和第四句写景,但杨巨源却用了“曾闻”“见说”两个词,表明所写景物非亲眼所见,而是听别人讲的。第三句中“湓浦”,即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省瑞昌县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入长江,形似衣带飘拂。第四句中,“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峰云雾缭绕,如香炉般烟雾弥漫,美不胜收,故云。第三句、第四句意为,听说湓江像衣带一样窄长飘拂,庐山胜景以香炉峰为最。

第五句、第六句设身处地,想象白居易的处境艰难。第五句写一年将终,白居易像离散的大雁一样,得不到家乡和朝廷的音讯,只能独自写诗。第六句写他远在江州,像一只病鹤一样孤孤单单,遥望朝廷,可是云天相隔,无法望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白居易的思念和关心,不说自己关心思念白居易,而是站在白居易的角度去写,同时也想象白居易在江州思念着都城长安和朝廷。诗无达诂,金圣叹认为这两句是希望白居易能早日回到朝廷,第五句“将招之以友生之至情”,第六句“将招之以君父之至恩”。第五句、第六句在第三句、第四句写景的基础上转为想象白居易被贬处境艰难,音讯不通,卧病浔阳,孤单寂寞,杨巨源盼望白居易能早日回到京城。因此第五句也可理解为诗人思念像离散的大雁一样的白居易,第六句写白居易思念长安。

最后两句诗是杨巨源开解告诫白居易:虽然身处贬谪之地,不要心灰意冷而心向佛门,你的政治前途依然远大,依然有机会平步青云。言语诚恳,劝勉安慰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起承转合,脉络分明。前两句问候是否平安,在江州居住是否安适,表达关切。第三句、第四句紧承前两句,以听闻述说江州景物之美。第五句、第六句转入对友人处境的担忧,设身处地,想象白居易在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孤单地题诗,像离散的大雁得不到家乡和朝廷的音讯,只能带着病躯遥望京城长安,如同一只病鹤一样孤孤单单。最后两句是对白居易的开解、宽慰、告诫,希望他不要因贬谪而消沉,勉励他,相信他以后政治前途依然远大。

整首诗看上去写得很随意,语言也看似无警策之语,实则感情深致,关怀、宽慰、劝诫之情醇厚,可谓至真至诚。特别是最后两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二、试题分析

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依然采用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的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

客观题仍为单选,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感情、手法等的理解。本次客观题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做到课内外相勾连,使所考诗歌与教材相关内容相互参照。考生需要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做出准确判断。四个选项的长度均为31字符,与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选项保持一致,阅读量没有什么变化。选项的语言表述浅显易懂,信息明晰,跟2020年新高考Ⅰ卷试题比较,选项的难度有所降低。总体来说,难度系数不大。A项考查点设在写作时间上,所以考生必须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中的重要信息。从标题和注释可知,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正值贬官失意之时。回顾课内所学,《琵琶行》亦是任江州司马时所作。由此判断A选项正确。B项考查点设在一衣带水的典故,需要考生调动初中学过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理解,判断这个典故是否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一衣带水,指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河水相隔,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诗中的“似衣带”,只是说湓水像衣带一样长而狭窄,属于景物描写,并无“天涯若比邻”之意,因此该选项错误。C项考查点设在对颈联下句以及句中“病鹤”的理解,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病鹤”比喻遭贬、卧病的白居易。《琵琶行》有“谪居卧病浔阳城”的诗句,可以与C项相互印证。“病鹤”不能振翅高飞,喻指白居易遭贬谪,政治抱负难以实现。阙,宫殿,代指朝廷或都城。“望阙”是指白居易遥望京城,思念朝廷,表现出对都城长安的怀恋。因此,C项正确。D项考查对尾联的理解,诗人委婉劝诫朋友不要因遭贬而心灰意冷,未来前途依然远大。此项正确。总体来说客观题难度不大,作答时需要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阅读和思考分析,更好地考查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以及学科素养,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提出的“四层”的要求,既考查了解读诗歌的能力,又考查了对课内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了高考以考促教、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主观题中考生不但要理解特定诗句而且要思考前人的观点是否合理,自己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这里考查的不仅仅是对诗句的理解,而且是对整首诗主旨的理解。这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题干中说前人认为第二句包含委婉劝告之意,考生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在对诗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从诗歌的内容看,最后两句是直接劝说白居易不要因遭贬而心灰意冷,不要因沉迷佛教而消沮志气,虽然遭贬,但前途一样远大,以后一样可以平步青云。因此最后两句是有劝说宽慰之意的。第二句虽然提到了东晋高僧慧远和东林寺,但用了疑问句式,应是询问白居易在江州是否安适,这里并无劝说之意,是为尾联的劝说做铺垫。但作为一道开放性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如果考生答有委婉劝告之意,只要能自圆其说,做出合理的解释,亦无不可。总体来说,主观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又通过分析评价前人观点考查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失败是一个人必备的品格,这道题给考生对如何正确面对逆境带来一定的启示。

从命题素材的选取到考试题目的命制,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都切实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题目。

三、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一直是学生认为很难的题目,难点在于对诗句的理解上。因为读不懂诗句,学生在作答时云里雾里,得分自然不高。《寄江州白司马》一诗,诗句浅显易懂,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复杂,理解难度不大,与2020年的《赠别郑炼赴襄阳》相比,难度有所降低。笔者预测这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以后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所选诗歌不会太难懂。选项紧密联系初高中学过的古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在试题的命制上,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考查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下面,笔者结合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来谈谈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策略。

1.做好“三读”

在备考中,首先要注重阅读。实践证明,大量阅读诗歌,能够培养语感,增强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提高赏析水平。古代诗歌阅读方法有三:一是泛读,一是研读,一是朗读。

泛读。泛读的目的是增加阅读量和覆盖面,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能有所感悟,逐渐形成语感,培养诗句解读能力和诗歌赏析能力。

朗读。朗读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古代诗歌理解能力,是古代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利用早读时间,大声朗读,边读边思。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重点字词,揣摩诗句的涵义以及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朗读时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以及重读的字词,读出诗的韵味。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所选古诗的节奏和停顿: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诗歌采用二二三句式,语速适中,节奏舒缓。语调方面,前两句用升调,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用降调,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用升调,抑扬顿挫。重读方面,如第三句和第四句重读的字是“似”和“胜”,意在突出江州景物独特秀美。再如第五句和第六句重读的字是“断”和“孤”,意在突出白居易谪居江州的处境艰难。最后两句重读的字是“拘牵”和“依旧”,意在突出对友人的劝诫宽慰之情。朗读时把握以上几个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解读诗句

(3)高职泛在学习资源构建需要保证数量充足、形式丰富。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包括音频、视频、文本、游戏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习惯。比如,“微课”就是比较好的一种视频形式,视频时间较短,利于高职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他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同时,还应考虑到与学习者的交互性,学习者学完之后可以进行提问、讨论交流、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与专家的互动。

用自己的话解读诗句,说出诗句大意,这是笔者从教三十年总结出来的有效解读诗句的方法。古代诗歌翻译不是像文言文翻译题那样字字对译,而是重在对诗句的理解。不要纠结于某个冷僻的词语或者费解的句式,只要大致明白诗句的意思就可以了。

例如“惠远东林住得无”这一句,解读时就不宜深究,“住得无”具体指什么,到底怎么理解,在考试中容不得细思,理解大意就可以了。“得无”表示疑问,“住得无”大致是说住着怎么样,安适吗?其实这句是询问白居易在江州生活的怎么样。因为庐山位于江州,东林寺是庐山的代表景物之一,当年东晋高僧惠远曾在东林寺弘法,所以前人认为此句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暗含着询问白居易是不是因被贬而寻求解脱、心向佛门的意思。总之不管怎样理解,大致的意思是可以感受到的,不影响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就可以了。这句可以看成是诗人只是问询关心友人的生活状况和心态,句中没有委婉劝告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包含有委婉劝告的意思,此句与最后两句都是劝诫友人不要心系佛门而失去了进取出仕之心的意思。无论持哪一种观点,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3.掌握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必不可少,答题规范才能保证少丢分甚至不丢分。客观题答题应该将直选法和排除法相结合,抓住选项中的关键信息思考判断。每个选项中大概有两到三处可能设置错点的关键信息,要善于发现这些可能设错的地方,逐个辨析排除。例如: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这个选项中关键信息有三处:一是“写作时间”,二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三是“接近”。首先要判断《寄江州白司马》的写作时间,既然是寄给江州白司马的,那么就表明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当时正是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时候。再看《琵琶行》,白居易被贬至江州任司马是“元和十年”,教材中提到“明年秋”,可知《琵琶行》的写作时间是元和十一年秋天。杨诗和白诗的写作时间相近,都是在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因此,该选项正确。再如: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这个选项中关键信息有两处:一是“开解”,二是“前途依然很远大”。通过分析,可知最后两句的“莫谩”(不要),表示劝阻、开解,希望朋友不要因被贬而看淡尘世,沉迷佛教。“青云依旧是前途”中,“青云”本指青色的云,这里喻指高官显爵。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未来依然可以拥有高官显爵,前途远大。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该选项是正确的。

主观题作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思考答题要点,然后分点答题。做到要点清晰,表达准确。高考阅卷是采点给分,关键信息要答出来,关键词语一定要出现。近几年高考命题不断在强化反套路意识,因此以前的答题模板只能作为参考,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答题才是王道。主观题的分值为6分,提示考生要分两点,或三点作答,答题的信息点一定要清晰,关键词要答出来。

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的题干首先列出了前人的观点,要求考生针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答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进行简要分析。这里既要斟酌前人观点,又要把第二句句意的理解与全篇理解结合起来总体把握。第二句是疑问句,在第一句问平安的基础上,询问白居易住在江州是否安适,言外之意是说白居易心好浮屠,仰慕惠远法师的遗风。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委婉劝告的意思,提到惠远和东林寺,是为最后两句的开解做铺垫。最后两句劝说开解,希望友人不要沉溺于佛教,要相信自己的前途依然远大。律诗的重点往往在结尾,最后两句往往是全诗的主旨。这首诗也不例外,最后两句劝诫朋友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因此,根据理解提炼答题要点,组织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猜你喜欢
江州司马白居易
早冬
早春(节选)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本不是姓
“司马”原来是官名
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男孩,男孩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司马”最早是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