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初中劳动教育实施基本现状及优化路径

2021-12-28 10:10夏莺莺
辽宁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夏莺莺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学校)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当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推进五育并举,加强融合的背景下,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城区七所公立中学为例,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在汇总分析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对城区初中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予以评估并提出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相关举措与优化路径。

本问卷调研对象覆盖七所位于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初级中学,共收取样本数855 份。相比于乡村,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教育水平高,人口居住密度大,通常远离农业等各种生产劳动现场,因此城区初中在劳动教育实施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区初中在全部初级中学中所占比例将会继续增加,以城区初中劳动教育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城区初中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现状

(一)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有利条件业已形成

本次调研分别从初中生对劳动教育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社区对劳动教育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期待五个维度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城区初中生普遍能够认同和理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学校能够实施更为有效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有序开展各种常规劳动教育活动,发挥初中生劳动教育主要组织者的作用;家庭和社区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劳动教育的辅助支持。这些表明,有利于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良好条件业已形成。

1.学生具有劳动教育的良好认知基础

从调研数据看,91.23%的学生赞同“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的观点,92.28%的学生对“劳动就是为了赚钱,只要有钱就可以不用劳动”的观点予以否定;94.39%的学生表示会在校园内主动捡拾地上的纸屑、塑料袋等垃圾;90.53%的学生肯定了劳动教育对于强健体魄和养成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作用,82.57%的学生认为参加劳动教育有助于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立品质,80.9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责任感和塑造良好品德方面的积极作用;96.02%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95.28%的学生支持学校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对具体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提出了建议。

可见,学校以往开展的劳动教育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多数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认同和理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奠定了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的广泛学生基础。

2.学校有序开展各种常规劳动教育活动

调研数据显示,96.49%的学生参加过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打扫教室及走廊、楼梯等包干区卫生的活动,74.74%的学生负责打扫过校园主干道等公共区域卫生,63.04%的学生参加过食堂午餐后的餐桌清理劳动,57.43%的学生曾去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参加相关劳动活动;另有部分学校或班级组织过社会公益劳动、班级板报设计制作、花草和农作物种植养护、传统手工技艺学习和烹饪等活动。

可见,学校劳动教育借助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较好地落实在日常活动中,学生在校常规劳动的参与度较高,这对夯实学生的正向劳动价值观、强化劳动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家庭和社会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支持

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持作用。调研数据显示,在家庭方面,95.67%的初中生在家里会主动做家务,几乎不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仅有2.22%;大多数家长能自觉教育督促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61.87%的家长经常教给孩子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和家长大多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家务劳动的必要性。在社会方面,35.2%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社区经常组织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偶尔组织的占比53.1%,有11.7%的初中生表示自己所在社区从不组织相关活动。这反映出城区劳动教育的开展得到了家庭和社会一定程度的支持。

(二)城区初中劳动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调研中发现,初中学校劳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初中阶段劳动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1.学生整体劳动素养的层次需提升

首先,在劳动意识方面,多数学生虽然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只有39.88%的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劳动活动。90.29%的学生基于“轮流值日制”原因而被动参与学校劳动活动,16.84%的学生参加劳动活动源自“学校考核或评奖评优”的外因驱动;在家务劳动方面,只有39.77%的学生不需要家长采取专门措施鼓励而主动做家务;经常参与社区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学生仅有29.59%。

其次,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劳动的内容较为单一。参加过“教室和校园卫生打扫类活动”占比96.49%;“食堂午餐后的餐桌清理”占比63.04%;参加过“班级板报设计制作”的只占39.53%;参加过“花草和农作物种植养护”的占比33.22%;参加过“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占比29.36%。在家务劳动方面,参与度高达91.23%的是简单的“穿衣叠被和个人卫生”;“整理打扫自己房间外的其他区域”占比66.43%;参与过“烹制饭菜”这一家务劳动的仅有29.01%。可见,有相当比例学生未能在更高层面认识并承担作为家庭成员的劳动责任。

现状反映出城区初中生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较为缺乏,多数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基本劳动技能,智慧性、创造性劳动参与不足,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只有66.4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所属的学生群体劳动素养“大多数良好,少数较差”,28.3%的学生自评劳动素养为“整体一般”。这些情况会影响到初中生在劳动内涵与践行上的认知度,不利于尊重和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在劳动中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正确价值观的升华。

2.学校劳动教育体系需健全

调研发现,学生在校除了基本的教室卫生清扫活动以外,其他类型的劳动活动参与度不高。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课的参与比例分别仅有57.43%和46.32%。17.19%的学生认为本校劳动技术课的教育效果一般,4.44%的学生则认为没有教育效果。只有39.88%的学生主动想要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劳动活动。

这些数据显示,城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作为国家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化的缺乏掩盖在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外表下,劳动教育实施中整体推进机制的健全显得必要而迫切。

3.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度需加大

调研数据显示,48.3%的家长告诉子女“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4.56%的家长以一定的奖赏鼓励子女做家务;另有3.04%的家长的态度是“只要子女专心学习,不用做家务”,3.86%的家长对孩子做家务的态度是“无所谓”,有0.47%的家长会把做家务作为一种对子女的惩罚手段。有61.87%的学生表示家长经常教授做家务的知识和技能,36.02%的学生表示家长偶尔教授,多数学生实际上只能掌握简单的基本生活技能。

可见,部分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缺少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粗线条的做法不仅显得简单,更弱化了学生对家务劳动深层价值的理解,很难充分发挥家庭在实施劳动教育上的基础作用。

此外,从数据分析可知,社区在支持劳动教育方面虽能提供一定条件,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与学校劳动教育融合度不强等问题,这使得社区在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社会责任的承载与履行较为薄弱。

二、城区初中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

综合本次调研数据及笔者实地走访所得的信息反馈,针对初中生劳动教育的推进提出以下的优化路径。

(一)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多数人对于“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既熟悉又陌生,这种“知而不解”或“知而异解”的现象往往造成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等方面的认知错位,使得劳动教育在实际运作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清楚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是首要的。

1.劳动教育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劳动教育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情感,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掌握相应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活动。其中,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应成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它是劳动的方式、技能、习惯与成效落地生根的价值导向。

2.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首先,劳动教育具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劳动发展史。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根本途径。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有序运转,每个人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都应该参与劳动。形成对于劳动的正确态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就成为一种必需的基础素养。

其次,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去立德、增智、健体、育美,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相互渗透、协同推进,共同彰显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

回看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随时代发展需要而变化的特征。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和实施方式应与时俱进,无论何种变化都应以尊重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否则就容易出现劳动教育实施中的淡化、虚化和异化现象。在部分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国家课程被其他学科挤占,或者只有劳动没有教育,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的手段,将免于劳动作为一种奖赏,凡此种种都属此类。因此,通过政策推进、社会宣传、文件解读、师资培训等方式,引导社会成员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尤为重要。

(二)发挥国家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为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确保劳动教育师资经费、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要素落实到位,保障劳动教育相关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开足开好。在可自主开发的课程领域,把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和劳动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内容的选择要立足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此次调查显示,80.12%的中学生希望学校开展生活技能类(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劳动教育活动;同时作为“网络原住民”,现在的初中生多数具备基础的信息技能,因此可以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既让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和一般生产劳动,又引导学生体验前沿性、智慧性、创造性劳动活动。

2.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育人体系

真正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育人的统一体系,视其为大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全体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树立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统一性理念,在所有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如通过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等科目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思想认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训练动手操作的劳动实践技能。由此,在跨课程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推动劳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城区初中学校通常面积较小,若能立足课程意识充分挖掘教育内涵,那么劳动教育的实施将成为一座“富矿”。

从内容来看,除了常规的教室和走廊卫生清扫以外,还可以增加课桌椅整理维修、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校园种植和食堂就餐后的餐桌整理等。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兴趣特长,各尽所能地参与班旗设计、班级网页或微信公众号编创与供稿、班级板报设计制作、班级章程或公约制定、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评比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类活动。由此,引领学生在鲜活的学校劳动活动中,深刻体悟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作为劳动不可分割的构成内容对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劳动性质的理解更为透彻。

从形式来看,既可以划分区域让班级、学生认领各自“责任田”,也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社团、主题班会、技能展演比赛、积分兑换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听”劳动和室外“看”劳动的束缚,在真实、广泛、适切的劳动领域里亲身参与和感悟。本次调查数据显示,46.67%的初中生希望采取“教师授课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39.3%的学生希望采取“以活动为主的学生动手实践”。无论何种内容和形式,都应避免只有劳动没有教育的状况,通过明确制定计划、有序实施运作和深入评价反思等环节,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三)促进社会学校家庭联动,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学校鼓励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劳动教育

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能成为一座孤岛,要和家庭、社区等其他社会主体同向互构,通过整体效应的展现拓展劳动教育的蕴涵。大众传媒要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宣传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成效,分享学生成功的家庭劳动教育案例等,提高家长在家庭平台上落实劳动教育的积极性、科学性和持续性,自觉培育弘扬优良家风,切实承担起家庭劳动教育的责任,让学生养成勤劳肯干的良好品德,掌握各项重要生活技能,在家庭劳动中学会感恩、勤俭,从而在承担家庭责任的过程中真实体验到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人生幸福。

2.各社会主体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社会各主体要积极支持,进一步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一是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要主动为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搭建平台,吸纳社会资本新建或升级现有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二是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独特课程和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提供送课到校、主题研学等服务。三是城区和乡镇可展开合作交流,由乡镇为城区学生提供在田地、山林、草场、水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便利,城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闲置的各企业生产车间、设备、厂房等也向乡镇开放。四是以市为单位,由政府统筹调配,实现辖区内全部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

(四)形成与完善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1.建立健全科学的督导和评价机制

调查数据显示,有48.07%的初中生表示,因为“可能会增加考核项目,导致变相的学习负担”而变得不支持学校实施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58.6%的学生因担心“可能会占用时间,影响学习成绩”而对劳动教育心存犹豫。这说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重视“智育”,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而相对轻视教育的其他内容。所以,要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必须在引导学生认同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督导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激励和管理。

2.教育实施主体做好相应的督导和评价工作

从纵向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开展对各学校劳动教育的决策、条件、内容、方式和成效的督导和评价,学校要对校内中层各部门、年级组及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过程和教育效果予以客观评价,同时要对每位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动态评价,由此落实劳动教育的最终成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内容可细分为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按照各学段贯通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来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除了传统的量化评价之外,应增加具体化、个性化的质性评价比重。形式上可以采用成果展示、技能比拼、情境化问卷调查等方式。在多元评价主体中,尤其要重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传统的教育者评价相结合,增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的自主性和内驱力。

通过调研评估,我们旨在客观分析目前城区初中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的成效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劳动教育的基本路径,从而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学生及其家长、学校、教师和全社会对融合劳动教育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以及构建五育并举整体教育格局重要性的认识,为城区初中学校和学生特定状态下劳动教育的扎实有效实施与推进,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学校教育提供有意义的行动参考。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