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根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班级群体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无论是班干部、少先队、课代表以及组长等类别的正式群体,还是各种因志趣相投、人际关系而结成的小团体、小组织等类别的非正式群体,它们都在学校教育上传下达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正是因为班级群体的存在,促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校的教育富有实效。可是,伴随着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两重结构关系的出现以及进一步的发展,二者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小波折和小插曲,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而且还大大削弱了班级的凝聚力,甚至更波及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基于此,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本文依托对学校教育实际的把握,紧扣对班级中两重结构关系的了解,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对班级群体结构整合的有效路径进行的探索与思考,旨在更好地发挥班级群体的积极作用,造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无论是班级中的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它们都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群体理应是具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存在。而这样的育人价值导向,是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达成平衡点的关键。所以,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的首要任务就是二者之间育人价值导向的整合以要用积极的、正能量的育人价值引领班级群体在志同道合中谋求良性发展。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往往具有积极的、正能量的育人价值导向,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正式群体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或者授权组建,组建之初遵循相应的育人目标和权责属性,与其教育教学目标、班级管理理念和实践路径相一致;二是正式群体中的管理者,无论是班长、学习委,还是各学科的课代表,抑或是各种类别的小组长,他们的产生往往都是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双向选择”的结果,他们是班级中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存在。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由于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源于志趣相投或者个人喜好,没有统一的规则约束和价值引领,所以其群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群体数量可以是不受限制的,其群体价值导向自然也容易良莠不齐。那些高于或者刚好达到班级层面育人价值导向的非正式群体,会在班集体中发挥积极的教育效果。可是,那些未达到班级层面育人价值导向的非正式群体,又可能成为阻碍学生成长,干扰班集体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
以笔者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育人价值导向的整合为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笔者在班级中尝试个性化评优机制,至于具体的评选细则交给了学生共同讨论和研究决定。无论是正式群体中的学生,还是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最后,经过全班学生表决,一致同意以“常规习惯表现”和“学习成绩表现”两条线作为考核依据,以周为单位分别评选出“班级之星”“班级管理先进个人”“学习之星”以及“进步之星”。等到正式施行的那一周,十余名同学获得了各类荣誉并拿到证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其实就是班级中的一种价值引领。原本优秀的学生会在这种激励下更进一步,原本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在这种激励下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此时,无论是班级中的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会被这种积极的、正能量的育人价值导向团结在一起。
班级群体结构整合,要紧扣班级育人价值导向,在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找到共振点,架起坚实的桥梁,让它们在志同道合中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将“活动育人”列为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之一。可见,活动在整个育人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所涉及的活动形式并不相同。正式群体可能侧重于班级层面有组织的活动,而非正式群体可能更侧重于个人层面自发的活动。但是,这两种活动形式并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可以齐头并进,也可以有机融合,殊途同归。如此一来,班级群体才能展现风采,班级的凝聚力才越强,班级群体的育人功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彰显。
众所周知,在以正式群体为主流的班级中,有组织的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组成形式。它们涉及的学生群体多,活动的育人目标较为聚焦,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较为严密,活动的效果也较为显著。久而久之,就成了班级活动的核心。而非正式群体组织的活动,因其属于个人层面自发的活动,往往参与人数较少,仅限于小团体或小组织内部成员,活动的缘由主要源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且个别活动甚至还可能与班级的育人价值导向相背离,活动的组织比较随意,活动的效果也更侧重于个人的身心愉悦和放松。如此两种看似不一样的活动形式,如何走向融合,趋于一致呢?这两类活动形式给我们提供了实践和思考的方向。一方面,我们要在坚守住原有班级组织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更多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活动中尽可能更多地、有针对性地吸纳非正式群体成员参与,拉近距离,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非正式群体自发组织的活动,将其中有价值、有创意的活动在班级层面放大和推广,让非正式群体看到来自集体的肯定与关怀,以提高非正式群体自发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以笔者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活动形式的整合为例,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参加过艺术课学习,如舞蹈、钢琴、健美操、小提琴等,所以她们总喜欢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聊天。时间一长,她们就自发结成了一个艺术类的小团体。笔者指导她们成立了班级艺术社团,每逢遇到各种艺术类活动或者表演时,她们都能发挥特长,既为班级争得了许多的荣誉,更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小小的非正式群体因其突出的表现和内在的价值实现了与班级正式群体的完美融合,让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
班级群体结构整合,要重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活动形式的组织和引领,不仅要让活动形式百花齐放,展现班级群体的风采,而且还要让活动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更好地融合与发展,引领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固有的核心领导力量,班级群体也不例外。无论是正式群体里的班干部、课代表以及各类小组长等学生干部,还是非正式群体里的“领头人”,归根到底,他们都属于班级群体中的核心领导力量。他们分属在各自的群体中,或借助老师给予的威严和授予的权力实施管理,或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发挥作用。可以说,在其领导和作用下,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都会朝着稳定、有序的方向不断前进和发展。
班级中正式群体的核心领导力量主要是由全班学生民主选举产生或者部分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任命产生,其在班级中具有正式地位。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核心领导力量主要由群体成员推举产生或者自发形成领导效应而产生,其在群体中具有极高的认可度,但不具备班级正式地位。那么,当有正式地位的学生干部群体无法妥善管理好整个班级,而在非正式群体中有极高认可度的核心领导力量又不具备班级正式管理权时,面对这样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其实,对班级群体两重结构核心领导力量的整合就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非正式群体中选拔优秀的“领头人”担当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干部,把正式群体中的学生干部发展成为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人”,在转换核心领导力量角色的过程中,正是增强班级群体凝聚力,提高班级群体生命力的重要契机。这不仅能弥补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管理上的不足,而且还能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和谐相处中共同成长。
以笔者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核心领导力量的整合为例,小王是班级里出了名的体育健将,性格活泼开朗,深受学生信赖,是体育爱好者们追捧的“带头大哥”。小李是多年连任的体育委员,虽然人比较踏实认真,做事比较积极,但是在体育方面确实没有太多的特长。近年来,伴随着小王的“崛起”,小李的学生干部威信不断下降,工作开展起来也困难重重。针对实际情况,笔者提议班级设置两名体育委员,小李负责班级体育常规工作,配合好科任教师做好体育课管理;增选小王为体育委员,主要负责班级各类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笔者的提议得到了全班学生的响应,小李在新的任务分工中驾轻就熟,工作效果显著,而小王自从接手了班级体育工作更是成了核心领导力量,带领班级体育成绩走上了新的台阶。
为此可以得出,班级群体结构整合,要发挥群体中核心领导力量的积极作用,既要让学生干部走进非正式群体,使之成为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影响群体的发展,也要让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人”走上班级管理队伍,实现他们的价值。这样的班级群体才能更好地和谐相处,进而促进群体成员共同成长。
班级群体结构整合的路径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任何的经验之谈都无法概括其全部内涵。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紧扣育人价值导向,关注群体活动形式,重视核心领导力量,这几个方面是密切关联,相互作用的。但是,我们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新的班级群体结构整合路径,用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引领班级工作走上新的发展台阶,促进班级群体的融合和优秀班集体的创建,指向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