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明时期君民对岳飞忠义精神的敬重

2021-12-28 07:34韩秀峰
关键词:于谦忠义岳飞

韩秀峰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岳飞一生将“精忠报国”视为人生信条,自参军以来,为国家和民族拼尽全力,深受百姓爱戴。这样一位受人敬仰的英雄,却因南宋朝廷内部倾轧,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而死。然而,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不会就此销声匿迹,他留给世间的精神财富永不磨灭。南宋时已有对岳飞的追念乃至崇拜行为。宋亡后,岳飞的忠义形象与历史地位不断被升格,关于他的英雄事迹被小说、戏剧演绎出无数妇孺皆知的故事,也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考与研究。

在对岳飞及其忠义精神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邓广铭的《岳飞传》[1]、王曾瑜的《尽忠报国·岳飞新传》[2]和龚延明的《岳飞评传》[3]等。这些作品系统地介绍了岳飞的一生并对其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岳飞是毋庸置疑的民族英雄。另外,韩志远的《元人眼中的岳飞——兼谈对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的继承问题》[4]分析了元朝官方和民间对岳飞的评价,并指出继承岳飞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姜锡东的《岳飞被害与昭雪问题再探》[5]不仅详细探究了杀害岳飞的众多凶手和岳飞昭雪之曲折,而且肯定岳飞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热爱祖国、抗击侵略的杰出英雄。李泽翔的《岳飞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6]分析了岳飞与儒家思想的渊源,阐述了儒家思想在岳飞身上的体现,论述了岳飞精神的当代价值。李帅的《南宋时期岳飞神信仰的文化内涵》[7]分析了岳飞在南宋由人向神形象的转变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岳远晟的《岳武穆王信仰的形成及其发展与变迁》[8]193,针对南宋至民国时期岳飞的信仰形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相关岳飞忠义精神的文章主要集中于对其现当代的价值分析,而笔者立足于南宋至明这一时期君民对岳飞忠义形象的认定及其表达方式加以探究。

一、岳飞忠义精神概述

《说文解字》释:“忠,敬也。尽心曰忠。”[9]502可知,忠是遵从道义,尽心、尽力而为。《礼记正义》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10]1629可知,义是事事做得适宜即行为合理。岳飞一生尽心尽力,大则维护宋朝政权、维护领土完整,小则忠于家庭、孝顺父母、严格教子,可谓忠义双全。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在应天(河南商丘)即位称帝,岳飞便切中时弊上书言事: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11]88-89

当时岳飞还是一个品阶不高的武官,此次上书显示了岳飞的远见卓识。但是,由于汪伯彦、黄潜善把持朝政,岳飞因越职上书被赶出军队。岳飞虽因越职上书受挫,但抗金之心没有动摇,依然心系朝廷、胸怀国家。岳飞几经周转,归隶张所、王彦、宗泽等将领,并屡立战功。绍兴三年(1133),宋高宗为表扬岳飞战功累累,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命人绣成战旗,赐予岳飞。

在治家方面,岳飞要求妻子着装朴素,拒绝吴玠提议纳妾的建议,对长子岳云更是严加管教。都说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忠者才是大孝。这一点在岳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岳飞随宋高宗南渡后,费尽周折才找到母亲姚氏。在这期间,岳飞只要有空就亲自照顾母亲,“尝药进饵、衣服器用,视燥湿寒煖之节”[11]813。《孝经注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12]2558绍兴六年(1136)三月,岳飞母亲姚氏去世,岳飞“水浆不入口者三日”[11]813。然而,在宋高宗的命令下岳飞未能为母亲守孝3年,再加上由来已久的目疾,岳飞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不得不继续奔赴抗金前线,经历了3次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的十二道班师金字牌,遏制了岳飞北伐,将岳飞收复中原的理想彻底覆灭,使“十年之功,废于一旦”[11]625。岳飞侍母至孝,侍国至忠,可谓忠臣孝子。

二、南宋时期君民对岳飞忠义精神的肯定

岳飞冤死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人敢为其鸣冤。然而,岳飞一生为国家、为民族奋斗,公道自在人心,后世的统治者改变对岳飞的态度并为其平反是大势所趋。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进攻南宋,朝廷上下纷纷要求为岳飞平反,希望借此激励前线将士,同仇敌忾。宋高宗这才迫不得已下令“蔡京、童贯、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13]3773。宋高宗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卖国小人并列,足见宋高宗是为时局所迫,而非心甘情愿为岳飞平反。绍兴三十二年(1162)七月,宋孝宗接受史浩的建议,下诏为岳飞“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11]900。随后,宋孝宗相继追复了岳飞原有的官职与头衔。这无疑对参加“隆兴北伐”的将士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宋孝宗是南宋少有的贤明君主,一度想重振国威。乾道五年(1169)七月,宋孝宗御笔题赐岳飞庙“忠烈庙”匾额[14]326。淳熙六年(1179),宋孝宗为岳飞定谥号“武穆”。嘉泰四年(1204),韩侂胄力主抗金,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尊崇岳飞,追封岳飞为鄂王:

勘会已降旨。岳飞忠义殉国,风烈如存。虽已追复元官,未尽褒嘉之典,可特与追封王爵。五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圣旨,追封“鄂王”右札付故追封鄂王本家。

嘉泰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1]1205

宝庆二年(1226)二月,宋理宗为岳飞改谥“忠武”。景定二年(1261),宋理宗从监学之请,将岳飞立为土地神,封“鄂王”,改谥“忠文”,庙曰“忠显”[15]307。岳飞自此成为官方认可、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神。

岳飞治军严明,始终本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16]11395的原则,从不滥杀无辜,对百姓秋毫未犯。因此,民间百姓对岳飞十分尊崇,主要体现在民众为岳飞建立生祠。生祠,顾名思义就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

据史料记载:“(建炎四年)郭吉在宜兴,扰掠吏民。令、佐闻先臣威名,同奉书以迎,且谓邑之粮糗,可给万军十岁。先臣得书,遂赴宜兴……斩之,收其军。”[11]132-133岳飞平叛郭吉,稳定了地方秩序。“邑人德之,各图其像,与老稚晨习瞻仰,如奉定省,曰:‘父母之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又相帅即周将军庙,辟一堂祠之,邑令钱谌为之记”[11]135。宜兴人民对岳飞感恩戴德,将其奉若神明。

岳飞在虔州(今江西赣州)也有生祠。文献记载:“(绍兴三年)夏四月,先臣至虔州,闻彭友等立栅于固石洞,储蓄甚富。先臣遣吏伺其实,乃已离固石洞,悉其兵至雩都,俟官军。”[11]232据此可知,岳飞去往虔州是为了镇压当地的武装反抗。之后,宋高宗又以隆祐太后在虔州受到惊吓为由,密旨“令屠虔城”[11]240。岳飞没有执行这道命令,而是三番五次向宋高宗陈其利弊,不能杀戮太重。最终,宋高宗收回成命,只诛杀罪恶深重的武装分子。民众对岳飞镇压固石洞反叛的处理方法极为感恩,以至于虔州人民“市不易肆,虔人欢声如雷,至今父老家家绘而祀之”[11]240,表达对岳飞的敬重。

岳飞于绍兴四年(1134)五月,“进发军马,掩击番、伪贼马,于五月六日收复郢州”[11]1336。随后又入襄阳,占随州,接着又收复了邓州和唐州。岳飞北伐之后,便移驻到鄂州。岳飞以2 000人守襄阳府,150人守郢州,200人守随州。至于唐州和邓州的守军,从襄阳府的2 000人内分拨。岳飞留下守军一方面是为了守城,另一方面是为了建设收复的失地。史料记载:“若姑以目前论之,襄阳、随、郢地皆膏腴,民力不支,若行营田之法,其利为厚。”[11]281宋人王自中在《郢州忠烈行祠记》中详细记载了当地民众建岳飞庙的始末,“江、湖之民,至今绘其像,家家奉祀之”[11]1783。当地民众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岳飞的感恩更是对其忠义精神的肯定。

其时,民间对岳飞的敬重、敬仰是以给其建立生祠来表达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民众除祭拜超自然的神灵外,对世俗、现世有卓越贡献的圣贤、英雄加以神化,以期得到超自然力量的庇佑。从这可以看出,民间的崇拜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带有一定的现实目的性。建立岳飞生祠是民众相信在当时的战乱年代,岳飞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保其平安、远离灾难。除对岳飞的感恩戴德及希望得到其庇佑外,民众还希望用岳飞的精神激励其他的文官武将造福于民。

三、元明时期君臣对岳飞忠义精神的赞扬

元朝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并没有因南宋曾是对立之国,对岳飞、文天祥和陆秀夫等忠义之士加以排斥和诋毁,而是大举表彰前朝的忠臣、烈士。元统治者规定对于先贤的祠庙,一律不许拆毁。《元史》载:

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17]179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再度下诏:

五岳四渎,遣使诣祠致祭。其名山、大川、圣帝、明王、烈士,载在祀典者,所在长吏,除常祀外,择日致祭。庙宇损坏,官为修理。[18]109

两则诏书都是极力肯定南宋的文化遗迹和精神遗产,而岳飞作为南宋忠义精神的一面旗帜,自然包括在内。至正九年(1349),元惠宗下诏:“岳飞封加赐‘保义’,余如宋。”[14]167元惠宗给岳飞加赐封号,可见元朝统治者对岳飞的崇敬。而最能体现元人对岳飞的赞美的,是在《宋史·岳飞传》中:

西汉而下,若韩、彭、泽、绛、灌之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高宗忍自弃中原,故忍杀岳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16]11397

《宋史·岳飞传》中对岳飞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元人对岳飞是极力推崇的。元统治者推崇岳飞,一方面是实实在在被岳飞这种保家卫国、忠君爱民的精神所折服,另一方面宣扬岳飞忠义精神,可达到稳定朝局、巩固统治的目的。

到明代,岳飞的忠义形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岳飞的忠义精神不仅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极力肯定,更得到臣民的颂扬。

朱元璋本人很欣赏、推崇岳飞,曾亲自写下 “纯正不曲”匾额。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诏仍谥岳飞“武穆”,从祀历代王庙,配宋太祖享[14]167。从洪武年间到万历年间,岳飞的庙宇不断修葺,不论耗费时间还是修建规模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保劫昌运岳武王”,岳飞的地位达到历史顶峰。明代对岳飞的肯定不止表现在对其加封号、建祠堂,大明忠臣于谦用行动传承了岳飞的忠义精神。正统十四年(1449),明大军在“土木堡之变”中全军覆没,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朝廷内外惶惶不可终日。在此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担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于谦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大臣迁都的谬论,力主抗战,“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19]4545。于谦作《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20]157

于谦借岳飞北伐来表达抗战的坚定决心,这正是其对岳飞忠义行为的肯定和发扬,更以此表达自己忠于国家、抗击外敌的决心。于谦组织了意义重大的“北京保卫战”,以京师为依托,击退瓦剌军,使明朝政局得以稳定。然而,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帝位之后,徐友贞、石亨等人诬陷“谦等与黄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19]4550。于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19]4550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岳飞被捕入狱时,不作过多的解释,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16]11394于谦受诬陷死后,不到一年,外寇入侵,明大败。“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19]4551。这又使人想起绍兴三十年(1160),北兵入边,连年大举,宋高宗说:“岳飞若在,金军岂容至此?”[21]1496于谦生性刚直,始终坚持抗战,最终被奸人所害,他与岳飞的人格高度相似,其一生也像极了岳飞的命运。于谦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发扬了岳飞的忠义精神。

有明一代,从不乏于谦这样的忠义之士。杨涟,东林党人,明末著名谏臣,在和“阉党”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天启四年(1624),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24条罪状,自此展开了与阉党的斗争。最终,却是杨涟入狱。杨涟在狱中饱受折磨仍坚守正义。杨涟在《狱中绝笔》中写道:“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22]95杨涟还写了一份《血书》,以此明志: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23]104

杨涟一生为国,最能体现杨涟发扬岳飞忠义精神的是他的《告岳武穆疏》:

惟神万古精忠,两闲正气,高山仰止。凡士而识字、将而枕戈者,莫不凛“爱死要钱”之明训,以刻砺其心;烈日当空,或忠而被谤、直而蒙诬,亦莫不引“皇天后土”之忠言,以阴祈一鉴。如涟屋漏内省,循知无足比数于前贤,而忠爱独盟,则不敢自同于末俗。万历四十八年,当神祖宾天之后,先帝不豫之时,今上未册立……涟则谓自古忠臣受祸者,何独涟一人,即如武穆王,何等功勋而“莫须有”竟杀忠良,何况么么直言如涟……琐琐冒渎,敢言附于忠义之下同,而亟亟呼抢,实情切于疾痛之上吁。惟神宥其亵冒,有以启之,涟不胜涤心惶仄待命之至。[22]29-31

杨涟由自身经历想到岳飞,想到岳飞征战沙场,建功无数,忠心为国却惨遭奸人陷害。但杨涟依旧坚定“我辈要利于社稷而已,官何足惜”[21]75的信念,更是将“国家大是非,大安危”[22]41视为己任。这也就有了后人对杨涟的评价“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张煌言,南明大臣,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南明永历十八年(1664),鲁王朱以海病死于金门。张煌言恸哭道:“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人尚存也。今更何望。”[24]9156张煌言感叹复国无望,遂隐居。不幸的是,被浙江提督张杰和变节部下徐元密谋逮捕,张煌言始终没有接受劝降,之后又被押离宁波去往杭州。张煌言在离开家乡的这一晚,梦见了抗击金兵的岳飞,梦见了抗击瓦剌军的于谦。于是张煌言作《忆西湖》: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参得新坟一座无。[20]290

此诗表达了张煌言对岳飞和于谦两位民族英雄的钦慕。“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康熙三年)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纶等并死。”[24]9157张煌言钦佩岳飞、于谦的忠义,早已抱定慷慨就义以此明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命礼部追谥张煌言为“忠烈”。由于岳飞、于谦、张煌言的忠骨都埋在西湖,因此,岳飞、于谦、张煌言被后世称为“西湖三杰”。

明朝中后期,国家内忧外患,明廷将岳飞视为国家的保护神,希望臣民以岳飞的忠义精神为榜样,效忠国家,以期挽救其统治。此期岳飞被神圣化,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结 语

岳飞是儒家忠义思想的继承者。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南宋到明,统治者都用岳飞的忠义来为其统治服务。然而,历代英雄比比皆是,但提起忠义,统治者首先想到岳飞,可见岳飞的忠义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民间对岳飞的感情不同于官方。岳飞一生保家卫国,对民秋毫无犯,民众对岳飞有着质朴的感情。由于社会形态和阶级的局限性,古代民间推崇岳飞主要是以奉祀为主。民间为岳飞建立生祠,感念其为国为民的贡献,可见,岳飞在民众心中有着如神般的地位。历朝历代不论是统治者对岳飞的推崇,还是民间对岳飞的奉祀都蕴含着对其忠义精神的敬重和发扬。

猜你喜欢
于谦忠义岳飞
玉米转录因子ZmbHLH91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应答
成鹰之路
果子单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岳飞,我想对你说
岳飞
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