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自贸试验区助推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分析

2021-12-28 07:34韩二东
关键词:河南升级制造业

韩二东

(洛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等众多国家级战略在河南交汇,凸显河南在全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为推进河南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产业开放发展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河南以稳增长、促转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任务,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亟需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中蓄势赋能。在河南省所拥有的多个国家级战略平台[2,3]中,河南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多维度搭建开放平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发展动能全面增强,形成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其他战略平台融合,争创制度性开放新高地,为河南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河南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产业技术升级与结构升级面临困难和挑战,新冠疫情防控又对推进产业升级进程造成一定的干扰,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加快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一批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球产业链冲击背景下的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持续冲击[4],经济全球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实施的对华高科技产业“脱钩”计划,对中国持续推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全球产业链遭受严重破坏迫使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的可能性增加,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影响。当前,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推行的产业切割、脱钩等政策,其实质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对中国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的高科技产业或高端制造业进行精准打击,迫使中国无法按原计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无法挑战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霸主地位。但是,在当今经济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情形下[5],制造业大国之间在产业发展上相互依存、高度依赖,美国等国家推行的产业脱钩政策在失去中国庞大市场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产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产业、资本具有趋利性,政府脱钩或干预只能短时、局部有效,终究无法对抗全球分工及利益驱动下的产业移动,即产业脱钩终究抵不过资本市场的利益驱使。因此,针对全球产业链遭受的重创,我国应当继续致力于构建相对独立且完整的产业链,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支持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市场中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

(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独特性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资金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经历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6]。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往往会经历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及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的一般规律[7]。从主导产业的角度来看,会经历从轻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或高端制造业,然后再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历程。具体到制造业领域,随着一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体现出低技术制造业份额逐步下降、中等技术制造业长期持久平稳、高技术制造业份额明显提升的普遍趋势[8]。虽然我国也经历了相似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与产业升级规律,但显现出一些有别于其他国家产业升级的独特性:一是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有限且需求空间增长缓慢,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经济难以与此匹配。为保障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平稳发展,规避或减少与欧美国家发生恶性竞争,应当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规划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避免资金、研发投入等短期内过度集中于高端制造业。二是庞大的人口规模且劳动力基数大,导致对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不能确保此类产业维持传统的竞争优势,出现大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状况。这一状况应当辩证地来看。一方面,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转移会加速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改善我国产业结构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或乡镇依然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为依赖,此类产业对促进当地劳动力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庞大的规模效应不容小觑,在偏远地区该类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没有降低,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较为严峻的竞争态势,其核心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在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同时,应当在局部区域维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以维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不放弃传统产业并助推其稳步转型升级。此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9]的过程中,持续加大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也要求重视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1.新工业革命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速崛起[10],以持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采取行动、接收反馈循环为步骤的智能认知模式成为所有新技术的基础,成体系且互有联系的技术创新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即“第四次工业革命”或“新工业革命”[11]。新工业革命以人、机器、资源间的职能互联为特征,最鲜明的价值体现在制造业领域,主要是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和服务化,为我国产业转型提升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充分空间。第一,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能够解决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取代大量人工,这也是历次工业革命的一般规律[12],同时为劳动者创造了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机会,使得数字智能技术渗透到全产业链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既保障所生产产品的优质、高效、低能耗,又使得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也是在整个产业升级过程中不能放弃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此类产业在中西部地区仍然能够持续发挥巨大的经济效应。第二,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带来智能制造技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逐步推广,使沿海省份率先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该趋势正逐步向中西部省份蔓延。第三,制造业的平台化、服务化扩大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覆盖面,能够在新工业革命的驱使下协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尤其是提高其智能制造能力和运营效率;制造业企业也能够进一步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在全产业链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加快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传统密集型产业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020年,我国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即将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进入第二个百年建设阶段[13]。对照第二个百年建设目标并参照历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作为新工业革命大浪潮中的追赶者,为防止美国在新工业革命相关领域中对我国进行封锁和压制,稳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劳动生产率,我国应当致力于引领新工业革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GDP最高的7个省及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已经达到美国人均GDP的54.5%;前5大创新城市(即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的人均GDP已经达到美国的72.9%[14];此外,我国当前已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技术水平,拥有较为强劲的人力资本,庞大的市场经济规模保障在争夺技术标准设定上具有显著的竞争力,这些都说明我国已经具备引领新工业革命的资本和实力。基于以上分析,在进入第二个百年建设期,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向与我国保持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深化市场经济开放度,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发挥多层级产业政策模式的独特优势,适时完善产业政策,着力培养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在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全力支持并致力于引领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浪潮促使新技术对旧技术持续且广泛地替代,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难以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式进行明显切割,同时也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新一代多种类型信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其应用价值将体现在智能工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慧金融等领域。由于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新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将更为迅速且成本逐渐降低,加快了传统产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并从整体上增强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新工业革命持续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及其全面、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使得我国GDP中数字经济的比重上升较为迅速,产业升级中也逐渐出现了数字化转型的份额。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为迈向中高端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带来新的驱动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当成为后续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逐步走向深入,“数据”成为决定产业发展层级的决定性要素。由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较为迅速和高效,各个环节数据要素的循环迭代使得数据生成、传输、处理、分析等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截至目前,我国消费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15]。在从2020年年初到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数字化商业应用在疫情防控、各行业及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16],使我国较为迅速地控制住疫情并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应当推动数字化转型从消费、服务业领域延伸和过渡到制造业领域,这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性目标的明确要求;同时,要加快高技术产业或高端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这一目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设计及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新技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新技术的革新是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

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为推动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带来重大机遇,应当以加快5G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7]为抓手,基于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领域。这些都可以为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国务院已经出台关于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18],进一步规范了数据要素的采集、交易和共享机制。数据要素的禀赋优势逐渐凸显,也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中会对加快数字要素市场发展、推进数据要素禀赋优势、持续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作出详细部署。

与此同时,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近两年来,美国对华推行强硬的脱钩政策,侵犯、攻击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打压,与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光刻机等相关联的产业受到明显冲击,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我国技术相对较为薄弱的领域;另一方面,我国在自主研发层面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的研发较为薄弱,多年来一直依赖于国外进口,付出了较为昂贵的产品费和专利使用费。因此,下一步应当依托市场经济的超大规模优势,通过自主研发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制定中长期提升自主研发水平的实施方案,发挥我国集中优势资源科技攻关的制度优势,稳步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水平,并通过技术应用及其优化迭代,突破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瓶颈制约。

二、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孕育,给产业技术升级、结构升级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样对河南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河南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快速推进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19],同时也处于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政策和市场机遇,依靠产业、技术创新走新时代转型发展之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河南加快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重要驱动力。以下结合近年来河南产业发展状况,明辨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传统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的维持难以协调

2019年,河南省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着力扩需求稳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稳健的产业结构升级使经济保持高效增长,是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河南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时,将产业升级的重心放到制造业领域,实施制造业智能、绿色、技术等三大改造。这固然能够在短期内加快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但没有对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由于河南很多地市仍然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量较大,难以采用惯常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将低技术产业转移出去,导致无法维持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严重不足,高质量发展动能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目标与维持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目标之间难以协调,将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各种优势资源集中于中高端制造业,但面临需求空间增长有限、缓慢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制造业获取的有效支持不够,使得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存在运营效率下降、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相关行业无法维持已有的工作岗位,容易引发严重的失业潮,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失。

(二)部分“僵尸企业”阻滞化解过剩产能市场的出清

近年来,河南推动转型发展攻坚,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等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施行“一去三改”措施着力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将那些长期不盈利、行业产能过剩、资产负债率很高却又不断借债存活的企业即“僵尸企业”逐渐清退出市场[20]。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有效化解煤炭、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目标,但有一些“僵尸企业”在市场出清中面临较大的阻碍。河南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到2020年达到累计关停火电机组4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而难以退出的“僵尸企业”往往也来自钢铁、煤炭、火电等行业。加上今年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导致长达2~3个月的时间企业无法复工复产,迫使河南不少地市或城镇劳动力暂时失业,使得2020年“僵尸企业”彻底出清的目标难以如期实现。事实上,中小民营企业在“僵尸企业”中的比重更高,它们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采取互联互保的方式,企业之间较高的关联性使得经营困境大面积扩散,导致更多的企业难以盈利。

正确看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少部分“僵尸企业”难以退出的问题,并稳妥有序推动此类企业市场出清,是化解过剩产能、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第一,提质增效要靠生产率的提升,取决于高技术、高效益产业能否持续不断地涌现,以及“僵尸企业”能否按计划有序退出。第二,河南少部分“僵尸企业”难以顺利实现市场出清,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在相关地市承担了政策性负担,在稳定地方劳动力就业、承担社会保障、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地方政府才源源不断地给这些“僵尸企业”补贴以维持其继续生存。第三,河南部分地市在“十一五”规划或“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发展战略短视,所制定的产业政策同质化严重,导致开办了大量不符合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虽然相关企业在短期内保持了较快增长,但造成重复投资,透支了资源环境,极易转化为“僵尸企业”,导致资源错配;难以退出的原因还包括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得部分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亏损严重。基于以上分析,少部分“僵尸企业”难以退出既有政策性负担的原因,也有长期以来部分地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问题,导致“僵尸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低端无效过剩产能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河南产业的转型升级。接下来需要作好对部分难以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的治理,基本实现市场出清。

(三)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升级、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撑不够

产业升级主要有两个维度: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产品品质、生产效率、生产过程绿色化的提升;后者主要指三次产业的升级和制造业内部的升级[21]。近年来,河南主要从供给结构、生态约束、市场竞争等维度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但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产业结构升级取得的成效略显不足,河南的工业与服务业还没有进入互动发展的良好状态,在转型发展攻坚、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协调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关系,在产业发展层次和产业升级成效上与沿海经济强省差距明显。

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和洛阳成为引领河南全省发展的“双引擎”。确定“双核心”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要积极推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两个城市就必须“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就必须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从而带动周边地市形成产业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延伸产业链,要积极承接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从而强化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激发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打造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为目标,强化企业的纵向流动性,逐步提升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但是,目前的问题是缺乏延伸产业链条的有效措施。事实上,要达成延伸产业链条的目标还缺乏针对招商的价格、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有效措施,也缺乏与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制度环境和融资条件;同时,通过深化、延伸产业链条协同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撑也不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成效还有欠缺。

(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力资本较为欠缺

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2]的要求,使得技术创新逐步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主要是因为依靠要素投入实现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河南科技研发实力较弱、研发投入不够,科研院所和重点研究性院校较为匮乏,也没有很好地与生产制造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架起沟通、协作的桥梁,导致本省科研成果质量在全国排名靠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非常低,对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河南产业转型攻坚最为重视的是以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评估对象和关注焦点。为加快产业转型发展,除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硬件要素外,国际国内高端人才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由于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的商业化应用,使得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持续缩短,其中人力资本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河南拥有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或高科技人才等高端人才的绝对数量明显偏少,是后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短板,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的短周期技术研发领域,河南相对于沿海地区还有较大的追赶空间。河南已有的中高端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河南部分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却让高层次人才望而却步,人才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匹配度不高。更进一步来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创新的源泉无不来自于高端人才的智力贡献。河南产业的转型升级,亟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集聚高端人才的有效措施,适时设置人才特区,形成人力资本集聚效应,打造适应河南产业发展特色和产业升级需求的人才高地。

三、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一方面,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重要时间节点,河南经济正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砥砺奋进致力于引领新工业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为紧扣“六稳六保”工作大局,亟需探索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策略,从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3年多以来,承载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河南自贸试验区,已基本建成联通内外的枢纽经济、便利进口的开放口岸体系,积累了上下联动的制度创新成果,物流交通枢纽建设深入推进,内陆口岸特色鲜明,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建设成效显著。当前,河南自贸试验区正加紧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其他国家级战略的协同联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争创制度性开放高地。河南自贸试验区已有的建设成效和当前持续推动的制度创新[23],以及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推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监管和产业支持政策等后续规划,都为下一阶段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后续建设与河南全省的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同联动,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不断增辉添彩。

(一)打造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为高科技企业及产业升级创造空间

参照河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的发展定位及后续建设行动计划,在贸易、物流、金融、文化、制造业等新经济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促进先进制造、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等类型产业在自贸试验区内集聚,做强主导产业,让自贸试验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例如洛阳片区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其装备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下一步应当聚集高端要素,做强高端产业,逐步形成以中国一拖等龙头企业为主导、门类齐全的配套产业,尤其是与推动高端制造技术应用相关的研发机构,应当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基础,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照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产业集聚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对产业集聚区的强力支撑。

首先,通过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主导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区的实质是强化产业集聚的“磁场引力”,最大的价值在于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培育真正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主体。通过产业集聚,在河南全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内构成以研发、生产、检测、物流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并且形成高端要素集聚、公平竞争的良好态势。同时,推进河南西部(洛阳—平顶山)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构筑起“一带、两核、九点”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有机串联区域性产业集聚区,打造要素合理流动、空间布局有序、族群相对集中、区域特色鲜明且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其次,加快产业链相关配套科技型企业的集聚发展。随着龙头企业引领下主导产业的做大做强,为了给高技术产业发展腾出更多施展空间,推进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对园区内低效能的“僵尸企业”可采取资产租赁或合作、资产置换、破产重组、企业混改等方式,实现对园区内“僵尸企业”的市场出清,从而将长期错配的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产业领域,并将相关治理策略纳入新的产业政策规划,也可以把调整后的产业政策推广到自贸试验区以外的区域。最后,重视对相关引进产业的政策扶持。产业集聚区内发展好高技术产业比引进相关产业要难得多。要针对产业集聚区自身发展特色,围绕主导产业,以构建完整成熟产业链为目标,瞄准产业链招商,强化对引进产业的政策扶持。同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从而引进并高质量发展一大批科技项目和相关产业,并通过高端人才持续集聚,提高产业集聚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河南自贸试验区内高科技企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空间。

(二)依托河南自贸试验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产业新能级,为更大范围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2020年5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为河南数字经济发展绘出了“路线图”,提出河南将重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鲲鹏产业生态体系培育、数字产业化发展等9项重点工作,以降低疫情影响,助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截至目前,河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明显,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偏低,尚未形成与GDP规模相匹配的数字经济总量。考虑到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使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河南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和发展目标,也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然要求。分享经济、平台经济、跨境电商交易等新经济模式层出不穷,为产业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未来要充分发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一批获批的产业集聚区等多区联动叠加优势,以物联网、5G技术、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产业数字化模式渗透到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此外,细化分解河南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中的重点任务,明确对产业数字化发展领域的精准招商,坚持培育与引进协调并举,既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发展优良的本土企业,又招商引入一批在国内外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行业龙头和标志性项目,形成本土企业和引进企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态势,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推动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针对河南发展较为滞后的鲲鹏产业、服务业数字化等现状,应在产业政策、资金使用、人才引进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这些数字经济先进产业打造创新平台,将园区内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果辐射推广到区外更大范围,为扩大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带动全省各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以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度助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传统密集型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协调并举,稳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由于没有协调好迈向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维持传统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导致河南各地市推进建设了一批事后被证明不适应当地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的产业项目,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走了弯路,而且挤占了长期以来具备竞争优势的传统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导致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欠佳、顾此失彼。应当意识到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该类产业对河南部分地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依然显著,是地方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南在迈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要科学施策、避免行动激进,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结构升级过渡到品质提升、技术创新层面,努力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制造系统提升生产效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维持传统的竞争优势,解决劳动力成本过快上升的问题,针对部分传统岗位消亡导致的大量失业,要协调处理好劳动力在创新型岗位上的就业问题。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顺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河南已经确定要重点培育10个新兴产业,河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已经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沃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推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河南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且成效明显。其中,郑州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开封片区构建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的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体系;洛阳片区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在先进装备制造、钛钼钨金属材料、硅光伏等领域打造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4+3”重点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新兴增长极。

新兴产业作为河南自贸试验区加快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各地市应当深入调研、考察论证适应本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强与已有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在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动能。以一批新型产业重大项目签约为契机,通过重点项目加快落地,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从技术变革拓展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产业融合、社会日常生活、沟通交往等各个维度的实际状况,扶持新兴产业集聚向新兴产业集群转变;通过传统产业、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县域优势产业,理顺产业链中各产业之间的纽带关系,以加快制造业体制转型,稳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持续放大自贸试验区等战略平台的联动叠加效应,加速科技成果转移并提升成果转化率

近年来,国家赋予河南一批重大战略、规划、平台、载体和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要统筹推进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五区”联动,以及空中、陆上、网上、海上等丝绸之路的“四路”协同,把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与其他平台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或体制机制改革等相互渗透,实现要素整合、资源共享、效应协同,释放聚合裂变效益,提升全省经济外向度,形成推进产业升级的协同力、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持续放大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的融合叠加联动效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落地投资,推动河南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发展。河南要实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应当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逐步将经济增长模式以要素投入实现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转变为以各领域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路径。抢抓“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叠加机遇,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实施一批“九大工程”重大项目,以郑州、洛阳“双引擎”驱动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带动整个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大都市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郑州辐射带动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地市,推进大都市区产业带互动耦合发展;洛阳以“一中心六组团”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借助洛阳的重工业雄厚基础与科技研发实力,助推辐射区域范围内装备制造业、铸造业等产业升级发展。

各地市在辐射带动下,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此外,要强化各地市对新技术的适应性,以更加强烈的意愿拥抱新技术,加快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各地市营造产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让河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成为拥抱技术革新的新高地,从而为全省范围内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驱动力。研判各行各业产业转型升级所处阶段,适时调整或更新产业政策,统筹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洛阳与河南其他地市的分工,避免重复投资、保持发展动能;经调研考察交流,并与企业、行业协会协商,精细化制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避免短视,确保所制定政策最大范围惠及各领域企业。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借助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叠加联动。以河南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为导向,与江浙等科技强省的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要为新型研发机构找准目标定位、明确运行机制,在组织、机制上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配套服务,以持久的耐力和坚持不懈的积累,努力寻求创新性突破。其次,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与本省优势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落地生根。举办科技成果系列对接活动,建立科技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重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单位的常态化科创交流机制,致力于突破高端制造业发展制约瓶颈与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难题。最后,协调科技成果转化与高端人才引进之间的关系。通过新型研发机构为高端人才提供施展空间,通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层级,以产业核心竞争力吸引高端人才汇聚;抓住转型期的历史机遇,推出“河洛英才计划”等区域性高端人才发展计划,造就一批领军型人才,使他们扎根河南、长久服务河南;中心城市关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交通等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也应当迎头赶上,如此方能破解高端人才“易引进、难留住”的困境。

(五)发挥多渠道资金功效,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推进制造业、文旅产业的结构升级

要改造提升河南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瓶颈,须综合运用并全面发挥专项资金、银行信贷和产业基金等多渠道资金的功效,支持中小微和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例如,在河南自贸试验区范围内,针对政府与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发起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签订投资项目合作协议,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兼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将会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制造业投入新机制创造环境条件。要全面发挥多渠道资金的功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对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依托发展基金全力推进云计算、AI技术、5G技术率先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内落地,培育一批新信息技术项目并以新型技术设施建设驱动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二是通过修正产业政策,以及吸引多渠道来源资金的大力支持,扩大制造业招商引资,深化、延伸产业链条以及助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三是通过河南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相关企业深挖潜力,增强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在已有制造业、服务业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协同推进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四是遵循制造业发展基金“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聚焦各地区重点产业,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逐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并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中划拨出科创基金,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步伐。

猜你喜欢
河南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