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领导开展学生运动,在中共四大决定在东北地区成立党组织以及中共满洲省委成立后,我党广泛吸纳接收了东北地区的进步学生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在充分了解东北地区学生群体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学运工作作出了正确的指导。东北地区进步学生群体普遍接受了正面宣传,树立了正确的活动理念。学生群体作为一支独立的斗争力量,开始登上东北地区抗日救亡的政治舞台,并最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各界群众抗日救亡力量“合流”。
1923年3月,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来到哈尔滨,他们以当地报纸《晨光报》为基地团结青年学生。同年11月,他们创办了哈尔滨学院,并在周日开展专题的公开演讲,宣传革命思想,以求“研究学术、交换知识、宣传文化、改善社会”,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1925年,吴丽石、楚图南先后来哈尔滨,特别是楚图南,在临行前李大钊曾嘱咐他:“东北很需要人去工作,你可利用公开的教员身份,多接触学生和青年,团结文化、教育界人士,接触的学校越多越好,接触的学生越多越好。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党的影响。在工作上广种薄收,在做法上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策略和方式。”此后,楚图南遵照党的指示,在吉林省六中(当时哈尔滨划归吉林省管辖)等学校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和文章,发展学运工作。而吴丽石此时主要是开展工运方面的工作,但也积极在进步学生中开展党的工作,在中俄工业学校和哈尔滨医专分别发展了党员数名。
十月革命后,大连的《泰东日报》成为东北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3年底,陈、李二人由哈尔滨到大连,在学生组织中继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大连中华青年会和大连中华工学会是大连地区党的宣传活动阵地。尤其是中华青年会的“星期讲坛”,影响很大,是我党向进步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
在沈阳,阎宝航、高子升、苏子元等人早在1921年就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固定于每周三集中讨论新思潮、新文化,后又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共中央派著名画家、革命家韩乐然自沪抵沈时,便与他们取得联系,利用这一宗教团体的便利条件宣传社会主义,并从上海邮寄大量进步书刊,分发给在沈进步学生。在韩乐然等人的积极活动下,沈阳的青年学生在1924年组成了许多进步团体,如“木铎社”“白杨社”“春潮社”等,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进步骨干,入团入党,为中共在沈建立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4年初,恽代英胞弟恽代贤等人到长春吉林二师任教,在学生群体中宣传革命思想,进步刊物《向导》《中国青年》等也在进步学生群体中流行起来。通过恽代贤及其后任刘旷达等人的努力,1926年,吉林二师建立通讯站,领导学运,被进步学生誉为革命运动的大本营。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引起极大反响,东北各地纷纷响应,全国学联也派代表到东北宣传发动反帝斗争,以期支援。沈、哈、吉、长等东北各地都组织起了以罢课、游行请愿及募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反帝斗争。虽然存在一些弱点和不足,但青年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仍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在辽宁乃至东北其他各市广泛开展的声援五卅的社会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先锋作用,展现了他们关心国事、勇敢坚毅的斗争精神和无私品质。
中共满洲省委成立后,注重发展学运工作,并在工作中注重结合东北地区学运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1928年4月,共青团中央要求中共满洲省委“在学生同志中有好的计划及督促,使学生支部能在校内发生作用,开始作本身利益及思想自由的斗争,并组织各种青年的左派团体”。因此,中共满洲省委特别注重向进步学生群体介绍当下时局,打破他们的固有错误认知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引导他们团结起来,勇敢地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做斗争。
中共满洲省委还根据进步学生群体的分布特点,与在沈、哈、吉、长等重点城市的各进步组织和进步人士保持密切联系。1929年,进步学生郭维城等人组成“冰花社”并出版了社刊《冰花》,这引起刘少奇同志的注意。在了解到这是一个自发的进步学生组织之后,他专门指示相关负责同志,一定要设法与之取得联系。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具体指导下,《冰花》的办刊水平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更多进步读者的欢迎。
1928年11月,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东北,强筑“满蒙新五路”的卑劣行径,哈尔滨进步学生组成“哈尔滨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组织了影响深远的“一一·九”运动。学生们的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当局军警的无情阻拦和残酷镇压,200余人被开枪击伤。为纪念这次运动,在“一一·九”运动一周年之际,中共满洲省委派人与示威游行活动的发起者——哈尔滨一中进步学生进行接洽,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对其进行指导,确立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斗争方向。这次以哈尔滨市进步学生为先锋、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反日示威游行,标志着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学运工作走向高潮,中共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扩大。在1930年底,中共满洲省委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曾这样写道:“哈尔滨自去年‘一一·九’示威后,东铁斗争与反帝工作同时,工作一时极其活跃。尤其反帝工作,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广泛地开辟了一般工作的条件……各学校中影响尤大。”
活动结束后,哈尔滨“反帝青年大同盟”成立,百余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加入其中。1930年2月,中共满洲省委抽调哈尔滨的干部,加强对沈阳等地的“反帝大同盟”的领导,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辽宁青年反帝大同盟临时委员会”作为专门领导机关,又接连发布了《(满洲)省委通告第十号》及其附件《辽宁青年反帝大同盟反帝纲领》等纲领性文件,反帝大同盟在东北各地都发展起来。至此,东北地区进步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与其他社会各界反帝斗争“合流”,我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不断发展,更多有识之士加入我党,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东北。基于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迅速召开会议,号召“广大的革命的中国工农商学兵劳苦群众弟兄们”团结起来,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发动群众时,还注重“抓住每个工厂、农村、士兵、学生群众的愤恨及切身痛苦”,同时派出工作者深入学校,发动反日斗争。
事变发生后,东北地区进步学生群体普遍掀起了反日运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各地党团组织都发起了学运,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9月20日,哈尔滨众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在党员、团员的带领下罢课集会,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北满特委及哈尔滨市委根据省委指示精神,成立了面向进步学生的反日组织,在其中挑选成员编练学生军,随时准备给予来犯的侵略者迎头痛击;他们也与工厂、商界等其他基层反日组织一起组成哈尔滨反日总会,出版会报《民众报》,宣传抗日思想和主张。在磐石中心县委的宣传和引导下,磐石青年学生孟杰民、楚向臣等带头组织了“反日会”。他们不但多次举行反日游行示威活动,广泛宣传抗日,还在我党的帮助下,深入农村开展了多次群众斗争。奉天市委根据省委有关部署,组织了“互济会”,并以此名义组成宣传队,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在进步学生群体中宣传抗日思想,指导学运工作。
1931年11月,著名爱国将领马占山率部在嫩江桥一带与日本侵略者激战时,中共满洲省委和北满特委组织各地进步学生在继续积极宣传抗日的同时,进行募捐和物资输送。他们组成慰问团深入前线,将募集来的钱款以及食物、被服、药品等交到抗日武装手中,支援前线战斗,鼓舞前线士气。此外,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引导和抗日救国热情的感召下,齐齐哈尔进步学生还通过组成青年担架队乃至直接参军参战的方式,投笔从戎,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民族独立斗争的伟大事业。
东北地区进步学生群体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以饱满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的斗争精神,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了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和战斗,不但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还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出了东北地区进步学生的蓬勃朝气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