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吴芬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国家现代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关键性作用。文章认为,在百年党史视域下深入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向度,需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着力聚焦中国共产党这一主体向度何以“能”、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向度何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向度何以“好”进行教育引导,旨在让广大青年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好达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
关键词:百年党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向度;四个自信;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12-0151-05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2021101)、湖北经济学院校级课题“‘大思政’背景下财经类院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DJYB2021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具有启学生之思、培学生之志、铸学生之魂、砺学生之行的重要价值,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立足于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大时代节点,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回望百年党史来感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置身百年党史来感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深入百年党史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使他们在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的基础上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应当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向度。
一、讲清楚“主体向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把百年党史凝结升华为“思维中的具体”,全面总结了四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四项伟大成就”,系统阐明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取得的“五大方面”的历史意义和“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从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本原因和硬核支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主体指向之问的答案,孕育、生成和深植于党的百年党史之中。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需要把党的百年奋斗“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3这一逻辑基点讲清楚,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百年党史的辉煌成就,深刻认识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深刻认识百年党史的精神谱系,准确把握贯穿党的百年历史的主題主线、主流本质,在百年视域中来探寻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特别是要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原则的正确党史观,真正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曲折历史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从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从党坚持以刀刃向内精神持续推进的伟大自我革命中,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理解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搞清楚我们党为什么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强大生机活力、铸就“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这一世纪传奇,弄明白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深刻道理。
百年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百年历史承载着非凡过去,塑造着美好当下,昭示着光明未来。以大历史观的广阔视角来审视,党的百年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救国—建国—富国—强国这样一条十分鲜明的逻辑脉络,充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前行方向和必然趋势。党的改革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党的百年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它既是苦难的又是辉煌的,深刻展现了苦难与辉煌交织融合的雄壮史诗;它既是实践的又是理论的,充分彰显了实践与理论双向互动的华彩乐章;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生动呈现了物质与精神激荡转化的强大力量。我们要让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高校青年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来全方位认识我们党、认识我们党的历史,让他们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无比厚重的丰富内涵,了解和把握百年党史为什么是一部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不懈奋斗史,为什么是一部坚守信仰、净化灵魂的精神锻造史,为什么是一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探索史,为什么是一部扎根人民、践行初心的为民造福史,为什么是一部严明纪律、永葆先进的自身建设史,进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之所以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之所以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
通过在百年党史视域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到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最大制度优势,正确认识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正确认识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特点和优势,从而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党的命运、国家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发自内心、知行合一地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讲明白“理论向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系统揭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旨在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人民的理论”,是用以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的理论”,是聚焦解决时代课题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正因为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并毫无顾忌地将之贯彻运用到一切领域,所以“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3]50。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的大视野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依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它为人们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正确途径,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照亮了前行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根本在于它同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客观实际相联系并能深深扎根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13所以,必须从大本大源的深层逻辑来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需要全面系统地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理论指向之问讲明白,教育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如何让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如何指引我们党协同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如何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如何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从而使他们真正懂得为什么立党立国要靠马克思主义、强党强国也要靠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变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生成的丰厚土壤和坚实根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把这一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重中之重。一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二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体现了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融合,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三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指南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纲领。四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既站在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高点上,又站在了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获得的“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基于事实和逻辑,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真正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党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通过在百年党史视域下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打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根基。特别是要引导全体学生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它在成功实现“两个结合”中的原创性贡献、历史性贡献、世界性贡献,自觉将其“作为研机析理的‘显微镜’用以观察时代,作为透视本质的‘放大镜’用以把握时代,作为明辨方向的‘望远镜’用以引领时代”[5]。
三、讲透彻“实践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和道路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百年党史以无可辩驳的“铁的事实”向世人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党的百年历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关照和审视,不难得出“这条路走得对、走得通、走得好”[6]59这一必然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定海神针”,又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原则”与“特色”的辩证统一、“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个党和人民在百年艰辛探索中得来的根本成就,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实践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在多种路径尝试失败之后的唯一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实践指向之问,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深入认识这样一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彰显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面一体”的鲜明特征、丰富内涵和巨大优势,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世界奇迹”;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历史发展的接续、也是历史演进的升华,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必须把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毫不动摇地推进下去;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一致性、统一性,又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迥异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异质性、超越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力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荒谬论断,动摇了“文明优越论”的自我冥想,褪去了“西方中心论”的虚幻光环,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世界现代化史上精彩夺目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已经并将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美好生活和伟大荣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善于从“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讲清讲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善于运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抗疫伟大斗争等中国实践讲好讲活社会“大思政课”,宣传好、阐释好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伟大创造、伟大贡献。突出新时代在百年党史中的里程碑、划时代意义,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关乎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入理解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深入理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整体擘画,深入理解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真正看清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大势。
通过在百年党史视域下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7]3,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高度统一和融合共进的路径选择,认真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深刻认识新时代决定民族命运、新时代开启伟大征程,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激发歷史担当豪情。让广大青年学子真正把“四个自信”厚植于心、深耕于行,更加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青春奋斗之中,以赤诚之心、昂扬之态、担当之姿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综上所述,在百年党史视域下深入考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根本向度,从胸怀“国之大者”的政治站位出发,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能”“行”“好”这三个最为根本、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问题讲清楚,把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密切关联、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讲到位,对于贯彻国家现代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王娟.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21(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