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工程师群体中营造崇尚技术的氛围

2021-12-27 08:52尚玮罗炜张蓉
军工文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崇尚工程师航天

尚玮 罗炜 张蓉

在工程师群体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兴崇尚技术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新军事变革越演愈烈,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重大任务成倍增长,新技术攻关越来越复杂,型号创新模式正由“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向“需求牵引、技术牵引”转型;同时技术制胜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技术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作战样式和装备形态。

技术领先是巩固在行业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在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下,在工程师群体中“大兴崇尚技术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师群体中营造崇尚技术之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建设航天强国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论述航天事业多次,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航天强国的建设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科技创新定位到“核心地位”“战略支撑”这一高度。

实现“三高”转型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是我们的工作标准。作为航天高科技企业,技术是核心,技术决定成功、技术决定质量、技术决定成本、技术决定安全,技术是解决“三高”不高问题的总开关。“三高”转型发展,需要以技术为内核、以技术为引擎、以技术为手段,深入研究总体技术发展规律,系统谋划总体技术建设布局,全面培育总体技术核心竞争力,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疑难杂症,解决影响型号成功与实用的现实问题,解决制约未来发展的核心基础问题,推动一部形成技术驱动和技术制胜的发展局面。

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确保实现型号自主可控的迫切需要。拥有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只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才能占领先机,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与世界一流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设新时代航天工程师队伍的迫切需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工程师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航天企业有责任为国家研制出高新产品,也有责任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航天工程师队伍。然而,航天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特点,航天工程师队伍建设就像航天工程研制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也需要崇尚技术的氛围。

新时代一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設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机遇难得、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具体到技术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部分。

技术固部的形势需求:航天强国建设是使命担当。航天科技是大国战略制衡的核心关键,自主创新是确保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前提。当前,世界航天技术加速发力,一系列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相继涌现,蓝色起源、SpaceX等商业航天公司初具规模,强大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产品优势开始冲击传统航天格局。新技术可能颠覆运载火箭等优势领域的发展方向。建设航天强国要求我们必须走“领跑式”道路,不仅要善于“摸石头过河”,还要设计过河路径。

对标追求卓越、引领航天的总体责任,对标创新驱动、技术制胜的战略要求,一部原始创新、体系创新少,跨界创新的视野和战略思维还有待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强化,核心专业技术储备不足,专业与能力的体系性、前瞻性布局不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对创新工作的规律认识和把握还不到位,激发创新的机制不活,创新氛围有待强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

技术兴部的目标要求:总体技术牵引是发展定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次工作会明确提出两个阶段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路线图,明确了未来的发展重点,这为一部新时期技术兴部指明了发展方向。

面向当前型号保成功,以及面向未来新技术发展,都要求我们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坚持自主可控,坚持吃透原理,推进跨领域、跨型号的产品共享和跨系统、跨专业的技术一体,不断拓展新领域新技术,规划未来型号发展。我们要在坚持确保型号成功的同时,积极主动储备持续发展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具、新条件,同时培养一批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工程师队伍。

新时代在工程师群体中大兴崇尚技术之风的探索与实践

技术是一部立部之根、固部之本、传家之宝。为强化“技术固部、创新立部、人才兴部、文化育部”价值导向,促进一部源源不断“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建设卓越的工程师队伍,近年来,一部党委通过“尊重技术、崇尚技术、学习技术、创新技术”“四部曲”,完善机制、树立典型、加强培训、搭建平台,让崇尚技术蔚然成风。

完善机制,树立尊重技术的风向标,铺就攀登技术高峰的通天大路。一部“千人千题计划”通过群众运动的形式,依靠一部广大职工的智慧,尊重技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努力建立一部真实的“问题本”和“错题本”;给予了问题负责人组建研究团队和分数分配的权利,自行安排进度开展技术攻关,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同时制定了津贴发放至退休的有力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员工投身技术研究,解决影响一部健康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截止当前,共征集2000多个问题,经审查发布700个问题,找出了很多型号研制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深层次问题,解决了部分长期困扰保证型号成功的问题。

向技术放权,完善管理模式,尊重工程师。课题制管理模式以责权利相统一,放管服相结合的原则,既赋予课题组长管理课题的主要职责和权利,构建自组织、自管理运行机制,又发挥组织的帮扶和监督职责,为课题组长保驾护航。激发工程师的激情与活力,为广大工程师提供更多的舞台,让想创新的人有机会、能创新的人有平台、创新成的人有回报。课题制管理模式实施之后,预研课题立项数量和经费创历史新高,基础及前沿领域原始创新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梯队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为基层减负,优化管理流程,保障技术时间。以设计时间分配为问题导向,牵头为工程师减压减负。增强机关服务意识,将管理融入服务之中,为工程师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推进精细化流程在型号管理、质量管理和综合管理中的使用,提升工作效率;压缩会议规模,做好统筹合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给工程师营造一个安心研究的环境。

典型引路,唱响崇尚技术的主旋律,让星星之火点燃创新热情。部党委带头“研”,开展专题调研,深入研究室与近百人座谈,形成专题报告和十条举措促进技术发展;系列活动“讲”,通过会议、座谈、专题党课等形式,加深“技术固部、创新立部”的价值导向;创新手段“传”,创建“航航”“天天”“小一”三个卡通形象,生动传播尊重技术、严抓质量的理念;制作通俗易懂的专业技术读本等,全方位沉浸式打造“易感”环境,让尊重技术、崇尚技术、学习技术、创新技术成为一种习惯。

强势造星,让勇于钻研、敢于创新的人C位出道。以创新为主要标准评选“领航青年先锋”,树立创新人物榜样。积极选树、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一部的工程师和创新团队,设立领航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3年为25名钻研技术、创新技术的工程师给予135万元奖励,让创造价值的人有回报。为有成果的人发放终身津贴,目前,共有14人获得一级津贴。让身边人引领身边人,给予工程师充分的创新导向。

培育文化,用工程师精神激励创新创效。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总结提炼“工程师精神”。评選“工程师楷模”和47名“最美工程师”,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创作《光荣啊 航天工程师》歌曲、《工程师礼赞》诗歌、《最美工程师》文集等一系列文化产品,通过榜样力量,让深耕技术、勇于创新的故事激励全体职工,推动航天“三大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培训,创建学习技术的大课堂,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动力。围绕总体技术,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工程人才。举办“黄埔学堂”和“百课讲堂”等总体技术培训班,形成系统培训体系,结合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实际案例,开展轮训,并组织考试,夯实工程师队伍技术基础。开展班组长论坛、班组沙龙、班组结对子等活动,搭建部内班组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技术经验共享,加强总体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

立足型号任务,有针对性补足短板。开展新任正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以及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培训,提升履职能力;针对影响成败的专业技术短板,分专业开展固体火箭发动机、环境适应性技术等专题培训,提升保成功的能力。开展“总体技术大比武”等活动,各专业出题,赛专业基本功,在全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总体技术学习氛围。

瞄准科技前沿,对标一流培育核心竞争力。对标世界一流,引领专业技术发展。举办前沿技术专题培训,拓宽工程师队伍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讲促学,沉下心来练内功。设立“系统工程论坛”,瞄准世界一流、聚焦“卡脖子”问题,邀请部内外领域专家开展交流研讨,通过与高手过招让技术水平跃升。

搭建平台,建立创新技术的生态圈,推动可持续发展。畅通专业通道,发掘创新人才。强调以“技术专业为主线”建设通道序列,形成多维度的职业发展通道。重构技术专家体系,落实技术责任,加大基础技术研究力度,有效推动研发模式从型号牵引技术发展转变到型号和技术相互牵引,让想钻研技术的人“专心”做好“安专迷”。

丰富创新活动,孵化创新项目。组建实验室,支撑前沿技术与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工作,以“事事创新、人人创客、团队创业”为目标,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前沿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等新概念技术研究。建立“劳模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组建“微小飞行器”“机器人”等创新团队并为其授牌,举办“创新周”“金点子”创新项目路演设计等,开展优秀项目展示活动。

建立技术联盟,加强成果共享。以战略火箭创新中心为平台,创建国家级创新联盟,借助国内各技术领域优势单位能力,在科学基础问题研究及工程研制攻关等方面,强强联合开展合作,围绕大体系总体技术群形成创新平台支撑格局,让志同道合的人“同心”创建技术朋友圈。

通过营造崇尚技术的氛围,崇尚技术蔚然成风,工程师群体逐步认识到技术和创新的重要及单位对技术的重视,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创新为王、技术制胜的观念已深深植入航天工程师心中,为提升总体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崇尚工程师航天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崇尚宪法 落实法治》教学设计
逐梦航天日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名人家风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崇尚生活
开心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