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巍 夏文强
实现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需要工程师精神的鼓舞与激励。
1995年,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坚持以教育为本,着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战略实施26年来,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有相当比例是工程技术人才。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预先储备了巨大的红利,中国工程师数量即将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巨大动力。与此同时, 新时代工程师面临机遇与挑战。
工程师的时代机遇
工程师群体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英雄的中国工程师群体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历史将给予中国工程师群体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社会机遇。当前,全党全国对工程师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党和政府对工程师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优化完善从工程师培养到待遇保障等各环节的政策文件。中央电视台推出纪录片《大国重器》,用镜头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热议,社会对工程师群体有了新的认识。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反映出全党全国对工程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反映出对工程师逐渐成为中国发展新的推动力的极大肯定。
许多大企业也十分重视工程师群体的培养,利用工程技术人才创造企业竞争力优势。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投入上千亿元资金支持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量子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发展。百度于2008年设立了百度技术学院,以专业人才能力发展为导向,积累了涵盖专业技能、专业知识、通用技能、项目管理和工程师文化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课程和学习活动,并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旨在培养优秀互联网技术人才,提升社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
产业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竞争加剧,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层面,也体现在科技、工程等层面。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共同构成了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总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工程或工程师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均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发展趋势,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论断。如何用新技术为产业提供新动能乃至开发出新业态,有赖于工程师群体的转化、规划、集成、设计等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不断蓬勃涌现的新兴技术,为工程师群体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对象,也为中国经济寻找新动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群体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的工程师数不胜数,工程师群体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科学家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尊重,近年来科学家群体和工匠群体受到的舆论关注度明显提高。伴随近年“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理念深入人心,对工程师群体的认识逐渐深刻。
当前,工程师群体可谓“枝繁叶茂”。2019年12月22日, 中国职业技术育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行成立大会。在本次大会上,倪光南院士表示:中国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中国工程师数量即将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今后中国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年来,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成功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大国重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默默无闻却焚膏继晷的工程师群体。
工程师精神的孕育与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工程师群体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时代文化和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都是工程师群体价值文化乃至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工程师群体所展现的精神风貌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具有新时代文化价值内涵的工程师精神。如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青藏铁路精神,激励着广大工程师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为青藏铁路工程留下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在社会上广为传颂,激励其他领域的建设者们发奋图强。
工程师群体需要坚实的精神支撑,激励其克服重重工作挑战。提升人民福祉的大国工程背后凝结着无数工程师们夜以继日的研究、改进和创新。当接连面对艰巨任务和困难挑战时,工程师们难免产生疲乏、懈怠的心理,这时尤其需要精神的力量,給工程师带来坚持攻关的勇气,给奋斗者带来坚定前行的决心。
港珠澳大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大量的“世界首次”意味着没有前例可循。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说:“修建港珠澳大桥,我们遇到了无数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问题是绕过去的,都是闯过去的。”团队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当成精神食粮,8年时间实现了大桥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有必要通过研究工程师精神,系统梳理工程师价值文化,丰富价值内涵,形成价值体系;有必要通过提出工程师精神,对各个具体工程领域的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并升华不同领域的传统精神,使之更具时代活力和感染力。
工程师的时代挑战与发展对策
机遇当前,挑战不可忽视。当代工程师群体面临着许多挑战,对工程师队伍的培育和壮大、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传承都带来一定威胁。
工作压力和艰巨性提升,要多方联动研究工程师精神。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师在完成日常繁忙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吸收大量新知识,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也对工程师跨领域、跨行业的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工程师们除了自身领域知识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
在中国,工程师群体数量庞大且职业类型丰富。要弘扬工程师精神不能仅寄望于政府的单方面努力,也不能单靠工程师个体的精神感召,而是要充分发挥工程师所在行业的集体力量,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扩大工程师精神的根基土壤。
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包含自然语言处理、感知问题、遗传算法、知识表现、模式识别、复杂系统、人工生命、神经网络等众多研究范畴,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这是对人类智识的极大挑战。同时,科技在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之间的竞争发展也对工程师提升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虽会推动工程师提升自我,但也进一步增加了工程师工作的压力与艰巨性。
社会关注度不够,要完善体制机制加以提升。针对工程师群体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要着力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优势,解决制约工程师发展的瓶颈问题,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加强工程师智力成果保障。工程师群体参与的常常是重大工程项目,此类项目难度大,往往会倒逼工程师实现很多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都是工程师群体的智力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创造,但也不排除部分创新成果是工程师的个人发明创造。因此,在不涉及国家秘密、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应当加大对工程师群体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励工程师大力创新。
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有利于拓宽相关领域人才的学术进阶之路,增强工程技术人才提升专业水平的信心和热情,为更好地弘扬工程师精神扫清职业评价领域的后顾之忧。
报酬待遇吸引力不足,要从不同维度改善待遇保障。工程师群体从事的是知识密集型工作,他们或者奔波在大型建筑工程的现场,或者奋斗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岗位,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条件艰苦,对于行业乃至国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工程师群体的收入来源较为有限,主要依赖于工资等劳动收入。
尽管工程师群体的具体工作中包含着大量创新,但由于工程自身的开发特点,这些创新成果大都是许多工程师协同创新的成果,很难像科学家群体那样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分享知识产权及收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金融服务业者、文娱产业服务者和居于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排名靠前,相较而言,工程师群体的工资报酬则不具有吸引力。据调研,在国家“卡脖子”关键工程领域攻坚的许多工程师表示,“工程师群体普遍醉心于工作,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缺乏解决家人亲属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的能力”。因此,相比于提高报酬,工程师群体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保障需求度更高。
在公共服务领域对工程师适当倾斜。要适当考虑特殊领域工程师群体的特殊贡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部分工程师及其子女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适当倾斜照顾,作为对优秀人才的扶持、激励措施。
优化对工程师的绩效考核。为弘扬工程师精神,用人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师群体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促进工程师群体发挥全部潜能,践行工程师精神。工程师群体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为解决问题需要长期加班加点,用人单位可以创设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方式,如设立调休日、简化管理审批和报销等流程,帮助工程师群体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工程师群体的活力。
后备人才建设存在压力,要综合施策加快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国家要想成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有众多亟待突破的难题,需要工程师团体进行深入的钻研与思考、反复试错。这是一个漫长、曲折、坎坷的过程,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攻关能力的同时,工程师群体更需要树立坚定的精神信念激励前行。同时,技术水平需要依靠文献阅读、实验训练、工程实践等途径提升,没有坚定精神的工程师难以走完这条漫长寂静的道路,实现自我进步。
优秀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无法显现成效的。然而,现在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建设工作面临着较大压力。一方面,从近年来理工科专业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到,不少优秀学生受社会舆论导向等影响,更加倾向于报考金融、管理、法律等薪酬较高的专业,报考理工科专业的优质生源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在工程师群体的日常工作中,老一辈工程师群体由于偏重业务,未能建立类似于德国制度化的“学徒制”,许多前辈探索出的优秀经验无法有效傳承,使得工程师群体面临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难题。
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工程师精神的宣传推广,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扩大工程师队伍,形成后备人才梯队。在工程师集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要努力为工程师群体积极发声,争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从而推动出台有关工程师精神的文件、政策。
建立工程师水平评价机制。以工程师学历、资历和能力为考察方向,以专业能力、交流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工程伦理为评价维度,建立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国际互认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工程师水平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励工程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使工程师群体更加认同自己的职业。
重大复杂的工程从来都是依靠工程师们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推进。工程师自身的职业轨迹也恰如工程建设一样,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为更好应对工程师面临的时代挑战,推动工程师高效完成其使命任务,在物质层面帮助工程师解决发展阻碍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在精神层面引领,通过工程师精神,激励工程师个体实现自身更好发展,鼓励工程师群体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协同奋进,推动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