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生 张静
长期以来,工程师脱离各自行业属性,从人群定义到精神文化,均是空白。工程师队伍亟需一面旗帜的指引。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新中国成立72 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并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等名列其中。
作为航天工程师,在为自己航天人的身份感到万分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再次感受到:工程师队伍缺精神指引久矣!长期以来,工程师脱离各自行业属性,作为一个与科学家、工匠并存的群体,從人群定义到精神文化,均是空白。
工程师队伍亟需一面旗帜的指引。
没有精神指引的队伍是愚蠢的队伍
毛泽东同志在争取抗战最终胜利的关键时期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借用毛主席的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认为:没有精神指引的队伍是愚蠢的队伍,是不能获得长期发展和成长的,更加难以担当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一个队伍有没有自己的精神,关乎队伍的文化认同。不得不说,工程师队伍长久以来一直存在某种程度的身份认同问题。孙家栋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航天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技术的集成,标志着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研究和解决这些基础科学的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家,像我这样使用科学家的成果进行工程应用实际就是个工程师。” 但这种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很多人并不太能区分,在很多阐述科学家精神的文章中,都直接将航天工程和航天工程师写入科学领域。工程师确实与科学家有着紧密联系,但又绝不能等同,但什么样的人才叫工程师、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却恐怕连搞工程的人自己都难以回答。这一状况,显然非常不利于工程师的群体认同和长远发展。
精神文化是绑定一个队伍最为牢固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的提出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一个队伍有没有自己的精神,关乎队伍的成就水平。工程师是一个非常庞大而重要的群体。在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探索未知,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的;工程师们则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创造未有之物,将其转化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可以这样说:科学发现真实世界,而工程实现所有可能。尤其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大小工程无处可缺,工程师的作用关键且不可忽略。我国从极其落后的阶段起步,以“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和“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毅力成就了一个个壮举。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新一轮大国竞争和新时代国家建设新需求,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伟大目标,工程师群体作为强国建设的支柱、脊梁和主力军,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凸显。
精神追求决定事业高度。进入新时代,工程师队伍需要更高标准来指引他们攀登顶峰,此时提出新时代工程师精神,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航天人完美诠释工程师精神
新时代工程师精神在一部提出,有其深厚渊源。一部是中国航天最早的总体设计部,也是航天工程师的重要摇篮。众所周知,航天工程规模庞大、综合性极强,国家级重大工程影响广泛。六十余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不仅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更孕育发展出了航天“三大精神”,滋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的成长。
航天工程师队伍具有典型工程实践者的特质,他们的很多言行事迹,能够很好地成为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的注解。
航天工程师最讲爱国。以国为重、为国担当,这是中国航天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老一代航天人讲“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新一代航天人讲“功成不
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不论在什么时代,对航天工程师来说,“爱国”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与踏踏实实的担当。
人一辈子总要干点事,而航天工程师想干之事,唯“国之大者”而已。中国航天发展之路,是一代代航天人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通过自力更生一手创造的。今天,中国制造如雷贯耳、大国重器比比皆是,中国航天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技术水平已近世界一流。但同时,我们也在遭遇“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等,都将极大影响航天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新时代的航天工程师必须“有灵魂、有品质、有血性、有本事”,能够将拳拳爱国之心,化为自立自强、接续奋斗的勇气、毅力和切实行动。
航天工程师最讲协同。航天是典型的“巨系统工程”,无论是火箭,还是卫星,都涉及多个系统、众多学科和领域,远远超出某一个航天企业的能力范围,需要全国性的行业协作、人才协作。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强大的协同优势和社会主义“举国体制”。
可以说,没有协同就没有航天系统工程。20世纪60年代,为了处理好内外部、上下游协作关系,一部主动提出“谦虚、信赖、交底、讲理、主动、负责”的十二字作风,后来更进一步形成“大局、系统、严谨、争先、包容”的一部文化,用“大局、包容”将“大力协同”提高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正因这种协同精神,航天工程师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共同创造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如今,新时代工程较以往更为复杂,协同性也越来越强,能不能高效协作,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高效益,则是当代航天工程师必须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航天工程师也最讲严谨。不同于工匠的“精益求精”,工程师的严谨规范有其自身特点。随着系统工程的发展,工程项目的体量越来越大,参与的系统和人员越来越多,工作的分级和分工越来越细,因此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程序、按标准、按规范办事。这里的规范体现在不同层级,规范是确保工程实现的基本要求,保证了庞大的系统能够有序运转,某个环节出现毫厘之差,将可能在整个系统中产生千里之谬。对于各个岗位而言,岗位职责规范了你要承担的工作和负起的责任;对于各个系统之间,接口关系规范了数据、模型、产品在传递过程中的一致性;对于每个设计人员,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了个人能力、行为和理解不会成为影响最终结果的不可控环节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工程师的规范,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庞大的系统和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负责。
航天领域由于其高复杂、高风险的特点和对超高成功率的追求,“严慎细实”早已成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守则和全体航天工程师的共识。周恩来总理在1966 年“两弹结合”试验前夕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十六个大字至今仍矗立在包括航天一院、一部等在内的众多航天院所楼宇之上,成为航天质量工作的基本方针及众多航天人的座右铭。而在航天精细化管理实践中,更是逐步形成了“零缺陷”质量工程和“双五条”“三个吃透”等一系列工作标准,无不体现航天工程师对“严谨规范”的深刻诠释。在追求规范的同时,航天工程师也始终在坚持创新。航天工程师所遵循的规范,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航天六十余年的发展史,无数次伟大成就的取得,背后的驱动都源于突破固有规范的创新。因此,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处理好打破常规与符合规范之间的关系。
每个时期、每个群体乃至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指引。就个人而言,我从事航天事业32 年,其中任型号总设计师19年。岗位是种责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扪心自问能不能做到称职。我想,我也需要学习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用它来补足自己的短板。
——朱广生
航天工程师都懂得一个道理,我们规范的是思想和行为,不是思维和动作。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既要不忘初心,也要在行动上勇于突破自己。航天工程师的创新就是在把握“继承不复旧、创新不弃宗”的原则下的突破,而不是盲目创新,更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种突破必须建立在充分吃透技术,把握整个系统脉搏的基础上。这就是本事,是在攻坚战中摸爬滚打练就的真本事,也是新时期对航天工程师所具备特质的硬性要求。由于航天系统的超复杂性和高成功率要求,创新的过程不仅要体现深厚的技术实力,更需要极大担当和决断力。在航天系统中,作为最终的决策者——总师,必须要练就这样的真本事,通过抓主要环节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运筹帷幄,更能在关键时刻不惧创新,敢于决策。
理想与现实结合才能成就信仰
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的提炼,体现了当前时代发展与国家形势的要求,也符合工程师群体的共性特点。在当前阶段弘扬工程师精神,为工程师提供精神上的滋养、价值上的导向,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没有精神的支撑,就很难创造伟大的成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种精神想要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提炼,更需要到群体中培养,使之真正成为群体中每个人的精神信仰。空喊口号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工作的配合。
首先,要完善工程师职业发展通道。目前,工程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并不十分畅通。在通行的职称评价体系中,一个工程师从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到最后退休,只分四个等级,根本无法用以丈量几十年的工程师生涯。很多出色的工程人才最终走向管理岗位,被提拔为各级干部,于工程人才队伍而言,实际是很大的损失。关注工程师发展通道,建立一套分级细致、广泛覆盖的工程师级别评价体系,让资深工程师们在成为顶级专家的道路上,持续不断得到认可和激励,鼓励其扎根一线,在领域内持续攀登、久久为功,实现工程人才的持续发展,是当前工程师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其次,要完善工程师群体荣誉体系。在工业成为国家支柱,大国制造承担强国重任的当前,重量级的国家奖励中依然缺乏专门针对工程项目和工程师的奖励类别。重大成果及相关人员一般被授予“科学技术奖”“五一劳动奖状”等,很大程度上无法体现工程的独特特点。换句话说,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为此付出努力的广大工程师们,需要更高层面和更具针对性的荣誉奖励,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价值认同。加大对工程师创造价值的认可力度,势必对广大工程师群体产生积极的正向激励,激发工程师对作用发挥和价值创造的热情。
最后,还要营造清晰合理的价值导向。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当下,对精神的推广只强调无私奉献是不够的,而应该更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这种尊重,既要考虑精神层面,也应体现于物质层面。一方面,应加大对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建设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工程师群体美好生活追求的基本保障,为工程师群体创造更好的成就实现和建功立业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工程技术研究的行列。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专利等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现今的专利成果不可谓不多,但充分转化应用于实际的却寥寥。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也使工程师们从中获得价值肯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热情。
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的提出令人欣喜。它使工程师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代表,终于有了自己的群体精神,同时也为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的完整性作出了贡献。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希望新時代工程师精神尽快向不同行业的广大工程师推广、向全社会推广、向更高层面推广,推动工程师队伍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推动全社会不断加强对工程师群体的关注和认可。
让新时代工程师精神成为一面旗帜,引领工程师将其所从事的职业打造成值得一生追求的光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