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精神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突破力量,是历史从封建到民主的变革力量,是民族从弱小到强盛的崛起力量。精神更是我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其中,就包括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这些精神为革命斗争汇聚坚实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激发强大的创造力,使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开展“新时代工程师精神”研究与弘扬,用精神的力量团结、鼓舞这一群体,凝心聚力实现工程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加速迈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工程强国,圆满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工程师群体是强国建设的主力军
工程师群体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化强国建设者,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之旅,“天眼”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面向经济主战场,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全面开通,“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发电运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空间站工程进入大规模建设,军事装备跨代升级、筑牢国家安全基石;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开发一批新冠肺炎临床救治药物和疫苗,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在强国建设任重道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新时代,更要充分发挥工程师群体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科技三会上指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显著加大,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但依然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面对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工程师群体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广大工程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确保强国战略沿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胜利前进。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研究和弘扬工程师精神
研究和弘扬工程师精神有利于应对复杂严峻的科技形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诋毁、挑战和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次对我国进行“卡脖子”和极限施压,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等方面,一直对我国采取禁运和限用等手段。中兴事件、华为事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颗“中国芯”。
习总书记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发力。无论是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医疗设备的核心技术,还是人工智能、军事装备、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都亟须实现突破。
同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科技事业才能在發展洪流中挺立潮头。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一个漫长、寂静、曲折、坎坷的过程,工程师群体在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攻关能力的同时,更需要树立坚定的精神信念,没有精神支撑的工程师难以走完这条突破自我之路。工程师群体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引擎,工程师精神就是发动这一主引擎的关键钥匙。
研究和弘扬工程师精神有利于完善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从科学原理到最终工程落地,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工匠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程师将科学家发现的基础科学理论转化为可应用于工程的先进技术,并通过图样、参数等指导工匠开展工程研制。工程师就是连接科学原理与工程研制的桥梁纽带,是将理论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创造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回顾国家重大成就时提到:“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特意将科学家、工程师和大国工匠放在了一起致敬,体现出三者在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中的关键性地位,缺一不可。
2016年“工匠精神”首度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工程师群体,同样需要精神力量的激励和支撑。“工程师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共同组成指导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途上,对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工作者群体逐渐成为领跑者、冲锋者,所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必将成为推动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研究和弘扬工程师精神有利于增强工程师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为中国发展筑牢了坚强的群体基础,推动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
但调研中发现,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并不高,容易被外界忽视,存在观念上、制度上“被缺位”的情况,不利于工程师群体作用发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在组织管理方面,我国没有工程师群体数量、分类等统计数据,也没有归口管理部门;在教育和评价机制方面,存在工科教育理科化、工程师职称晋级强调发表高水平论文而非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等情况。在宣传引导方面,存在将工程成就宣传成了科学成就、工程师被宣传为科学家的情况。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总结凝练工程师精神是客观反映群体意志的,可以极大提升工程师对精神的认同感、对组织的归属感、对事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加速提升工程师群体社会地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
研究和弘扬工程师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工程师一词,虽然起源于300多年前的西方国家,但我国的工程项目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塑造了无数丰碑工程,秦驰道、汉长城、隋运河鬼斧神工,高压输电、5G通信、港珠澳大桥造福人民,一个个“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的工程奇迹,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大国几百年的工业革命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程师精神就是中国工程师的文化自信。有了这份自信,中国工程师就能抵御舆论冲击和不良思潮,凝神聚力“办好自己的事”。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加快实施,国际科技与工程合作越来越多,从东非高原的高铁到欧洲伙伴的卫星,从国际合作的极地科考站到人类共享的载人空间站,中国工程师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带到更广阔的海外,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工程师精神的内涵
基于工程的本质特性,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我们初步凝练了工程师精神内涵: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自立自强、大力协同、严谨规范、坚忍不拔。
——爱党报国
爱党报国,是中国工程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永葆爱党热情。工程师取得的辉煌成绩是一以贯之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的要求的核心成果,是一以贯之用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作风践行初心使命,向党、人民祖国交出的满意答卷。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强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更加激发了工程师的责任感和奋斗热情。永怀报国初心。科学无国界,而工程有国界。只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共同进步。
——敬业奉献
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师“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子情怀。敬业是工程师的本色。在调研走访过程中,一位航天企业的党委书记谈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航天人加了30年班,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我们这一代人加了30年班,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了;现在80后、90后新时代航天人再奋斗30年,中国航天一定能强起来。”奉献是工程师的基因。“无私奉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调研中有37.14%的受访工程师认为“无私奉献”是工程师的重要特质。不管工程项目的挑战多艰巨、环境多恶劣,工程师们斗风沙、战严寒,上天入地,常年奔波。一位位工程师用“钉子”般的无私奉献,铸起了一个个工程奇迹。
——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中国工程师以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立业之本,以勇攀高峰、永创一流为毕生追求。坚持自主创新。邓小平同志在回顾“两弹一星”历程时感慨:“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努力。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一旦错失科技制高点和发展机遇期,就可能被长期扼住喉咙。尤其是处于“并跑”或“领跑”的领域,已无任何经验可循,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决心,开拓更广阔的边疆,才能永立潮头浪巅。
——大力协同
大力协同,是中国工程师坚持系统工程思想,胸怀大局、开放包容、凝心聚力的工作理念。要有大局意识。起源于航天的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目前已经成为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工程任务往往规模宏大、技术复杂、高度集成,涉及众多领域和技术部门,工程师是工程的设计者,是各环节的协作枢纽,需要统筹协调技术、进度、资源,综合考虑人文、环境、伦理等方方面面因素,做到整体性能最优、人机环境有机融合。要有协作精神。强大的协同优势和社会主义“举国体制”是我国重大工程任务成功实施的法宝。工程师们熟练掌握这一法宝,各单位之间、系统之间通力合作、共担风险,他们追求全局最优而非局部完美,强调群体作战而非个人英雄,习惯忘我付出而非标新立异,以无我之心,创强国之业,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中国工程师。
——严谨规范
严谨规范,是中国工程师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严慎细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做到准确规范。工程师是绘制设计蓝图并将图样变为现实的人,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职责和使命要求他们尊重科学、吃透技术、把握规律,严格按程序、按标准办事,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追求万无一失。科学问题经常要忽略大量的现实复杂变量,抽象出简单的思维模型,得出逻辑自洽的定理和结论。而工程问题则必须直面现实的复杂性,不但不能简省,反而要抓住“细枝末节”。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挑战者号一个小小的O形环失效就导致20 多亿美元的航天飞机爆炸,7名宇航员丧生,代价十分惨痛。对于重大工程,工程师必须做到满分,99分就是失败。
——坚忍不拔
坚忍不拔,是中国工程师不惧挫折、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实践品格和静得下心来、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实干品质。要久久为功。“伟大事业成于实干”。中国在工程领域取得的伟大成绩,是几代工程师几十年磨一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结果。当年某型号研制团队十余年负重前行、舍生忘死,几度浴火重生,终于攻破水下发射技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遥二飞行失利后,研制团队908天含泪奔跑,最終王者归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必定是一条布满荆棘的爬坡过坎之路,工程技术高峰,只有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地攀登,才能到达顶峰。要心无旁骛。如今工程师群体面临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挑战,新业态文化的流行、追求短平快的思潮,都容易对新生代工程师群体的理想信念产生冲击。工程师们必须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肯下苦功夫,始终以钉钉子精神打磨世界一流的科技工程。
工程师精神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注入思想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有卓越的业务水平,更要有卓越的精神品格,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工程师成长成才阶段,离不开优秀的工程师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需要高等工科院校、企业团体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打好坚实基础。
将工程师精神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必修课。高等工科院校是工程教育的主战场,是工程师精神培育的摇篮。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重大改革项目(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目前,教育部已经将三批上百所高校上千个专业纳入这一计划。建议卓越计划在校企合作、分类培养等多项举措的基础上,将工程师精神的培育贯穿始终,在工程技术教材中匠心独运的插入工程师精神小故事,在实习实践中安排优秀的工程师作为学生的“师傅”,以言传身教传播工程师精神,不断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务实作风。
在科技工程企业和工程项目中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工程企业和工程项目是工程实践的主战场,是工程师精神扎根的沃土。以航天企业及航天重大工程为例,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它们反映着不同时代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着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赋予航天工程师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助推着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这就是航天工程师的价值追求。从入职培训、导师带徒、工程实践、晋升评优,每一个环节都围绕航天精神这一价值导向开展,身边的每一位同事、每一寸环境,都在每时每刻传递着航天精神,航天工程师就在浓厚的熏陶下,将航天精神融入血脉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论述航天精神达10余次,反映了总书记对航天精神的高度重视和航天领域精神弘扬的认可。
通过行业协会、工程师联盟等组织扩大工程师精神的根基土壤。行业协会、工程师联盟等是工程师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是代表工程师发声并为其解决共性问题的组织。今年3月,在中国科协的牵引推动下,工程师联合体正式成立,中国工程师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工程师联合体将努力营造尊重崇尚工程科技、崇尚工程文化、尊重工程师的社会氛围,向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工程师的意见和呼声,为工程师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进修晋级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开展全国杰出工程师评选,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切实为工程师办实事,为凝聚工程师力量、强化工程师自觉、弘扬工程师精神发挥组织优势和支撑作用。
加强工程师精神的宣传,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工程师精神指导意见”。工程师精神的深远意义对于大众来说还比较陌生,工程师群体在社会层面的受尊重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宣传工作不可或缺,要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讲好工程师故事,凝聚社会各界对工程师价值的共识。还要积极争取顶层支持,推动国家层面出台“工程师精神指导意见”,让工程师像科学家、大国工匠一样,也有自己的“红头文件”,提振工程师群体的士气,提升工程师群体的社会地位。此外,还要推动完善工程师相关制度,通畅工程师晋级通道,减少人才发展的制度束缚;对于卓越工程师,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予以倾斜,让工程师成为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代表,最大化享受到新时代的制度红利,激发工程师的荣誉感和价值创造的热情。
時代的车轮碾轧岁月的轨迹,然而优秀精神文化的光辉却是亘古永存且历久弥新。工程师精神也定将影响我国工程师群体,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姿态,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工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