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鑫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代时,制瓷业发展又达到一个历史顶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禽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这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藏家何爱群先生珍藏的三件清代时期瓷器。
一、清康熙款青花夔凤纹摇铃尊
清康熙款青花夔凤纹摇铃尊,高19.4、口径3.5、底径9.7厘米,底部青花书写款识“大清康熙年制”。摇铃尊因形似摇铃而得名,又因形似双陆棋子也称双陆尊。其为康熙时期超凡脱俗的创新造型,纹饰多为夔凤或规矩花纹,乃用于插花的陈设器,见有青花、釉里红品种,流行于康熙、雍正时期,其后不多见。康熙时期有两种画意,一种风格细腻,夔凤形象精准,另一种风格粗犷,凤冠、凤羽等局部细节与凤身融合,开始向祥云纹过渡。雍正时期纹饰融合、变形更加夸张,与前朝制品形成由写实到写意的画风衍变过程,所出器物亦精彩。
这件青花夔凤纹摇铃尊,口微撇,长直颈,溜肩,直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绘对称夔凤纹,凤首饰华丽凤冠,口中衔环,身体尾羽展开作夸张修饰,并以青花点睛,夔凤形若祥云,布局依器形自然鋪展。造型小巧,胎质细腻,釉面光润。
康熙十九年(1680)景德镇恢复御窑厂,自此开始,康熙青花瓷在传承前朝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器浑厚,小器玲珑。作为我国青花瓷器中的杰出代表和主流产品,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所体现的文化意识也异常丰富,其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认可度,近年来受到藏界和市场的热捧。
从传世的清代康熙时期瓷器制品来看,其流露着自然古雅之气,在类似摇铃尊这种脱去玲珑介于拙、巧之间的器物上,颇具特色。其秀美而不流于文弱,看似古拙却不粗糙,朴素外表却难掩其高贵的气质。
二、清道光款斗彩开光四季花卉纹盘
鸦片战争后,国力衰弱,道光皇帝首先裁减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官窑瓷器的生产也力求简朴、控制费用,但作为宫中生活、陈设用瓷,其制作还是非常严格的,也不乏一些精美之作。《陶雅》中就记有道光瓷器 “极精之品,犹自有不可埋没处” 。
这件清道光款斗彩开光四季花卉纹盘,高4.6、口径19.5、底径8.9厘米,底部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其为敞口,浅腹,折腰、圈足。外壁开光内绘制四季花卉图案,枝繁叶茂,花卉妍丽婀娜、多姿夺目,整体采用斗彩技法,雅致宜人。外壁以青花绘四季花卉,画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与盘内山石花卉图案相映成趣。整器纹饰描绘精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互为衬托,无堆砌纷繁之虞。
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四季花卉纹样在传统服饰、建筑、瓷器等诸多领域中都有所表现。四季花卉纹样是指在同一图案中或在同一件载体上出现能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纹样。这种纹样巧妙地利用花卉汉语名称的谐音以及依据其在人类意识中形成的优质品性、传说中的寓言典故等,来表达吉祥美好的祝福。
清代时期,斗彩器物的装饰纹样化裁于成化斗彩,于乾隆一朝始见,嘉庆、道光两朝亦有烧制。与明代斗彩作品相比,清代斗彩品种增多,而且制作更为精致,纹饰布局和设色也更为丰富。此外,值得一说的是,清代时期斗彩瓷的制作,不但以仿明成化斗彩为能事,而且积极借鉴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绘画手法和纹样。
三、清光绪款粉彩花鸟纹帽筒(一对)
清光绪款粉彩花鸟纹帽筒,均高28.4、口径11.3、底径5.5厘米,底部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帽筒成对,保存完好。
这对帽筒均为直筒形,外壁采用粉彩装饰通景花鸟图案,一面太湖石上绘翠竹,其余部分绘菊花盛开,天空、石头及草地上均绘有鹌鹑,或飞翔、或觅食、或栖息,画工细致,设色雅美。
鹌鹑,又称鹑鸟、宛鹑、奔鹑,“禽之属,鹌鹑”。这一对帽筒的图案,以鹌谐安,菊谐居,以此寓安于居、乐于业之意,加之历来中国文人以竹子相喻、与竹子相亲的缘故,所以整体的纹饰兼含文人气节与祥瑞之意。
帽筒,顾名思义,是清代中期官员放置官帽的器物。清代官员的帽子有两个后摆,不能叠压,最好悬垂,以保持帽子的形状。官帽平时置于专门的器具上正契合了古人“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说法,也能表现出对官帽的尊重和炫耀。帽筒的出现,取代了以往的帽架,早期为单个出现,到了清代咸丰、同治之后,便开始成双成对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了光绪、民国时期。随着其不断发展,逐渐世俗化,成为寻常百姓家的装饰品,一直受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喜爱。到清代晚期,帽筒已逐渐脱离了其最初的实用功能,逐渐演变为一种陈设器。
粉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以来,至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发展高峰。嘉庆至宣统时期,由于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国家财力迅速下滑,包括粉彩瓷在内的瓷器烧造数量与质量与前朝相比日渐式微,但此阶段也不乏精品,不可忽视。